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经典忑读先秦诸子选读middot
原文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来了,众多的江河注入黄河,水势浩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分不清像牛像马。在这情况下河伯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大美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这时,河伯收起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俗话说,‘听的道理多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我呀。况且我曾听说过有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的人,起初我不信,现在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若不是来到您的面前,就危险了,(那样)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
北海之神若说:“对坎井之蛙不能与它谈大海的事情,是受地域局限;夏天的虫子不能与它谈论冰,是受时令的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受眼界教养的限制。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不足,这就可以与你谈论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所有江河都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满溢出来;海底的尾闾排泄海水,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却不曾减少;海水不因春秋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旱灾害而受影响。这说明它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因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从天地之间生成形态,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只觉自己见识太少,又哪里还敢自傲呢?算来四海在天地间,不就像小小的蚁穴在巨大的水泽里吗?比较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吗?用“万”这个数字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因为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2、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翻译)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时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后懂得了仁义的德行;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事物的硬度与颜色分别开来;以不然为然,以不可为可;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我自以为最通达事理了。如今听了庄子的话,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智慧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它对东海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出来就在井口栏杆上跳跃玩耍,进去就在井壁破砖处休息。跳入井水,井水就浮着我的两腋,托着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巴就盖住我的脚背。回头看看水中的小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快乐的极点了。先生怎么不常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有所迟疑徘徊不前,把脚又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度,不足以描述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有九年水涝,海水没有因此增多;商汤时代八年有七年大旱,岸边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的大乐啊。’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自失。
“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论,这就像叫蚊虫背山,驱使马蚿虫快速渡河一样,是一定不能胜任的。而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却自得于一时的口舌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明察和辩说探寻其奥妙,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没听说过燕国寿陵那小子到赵国邯郸学走步的故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原来的本领,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失去你本来的学业。”
公孙龙张大着口合不拢,舌头翘着放不下,就逃之夭夭了。
(评析)
天地之大,人类在其中不过沧海一粟,更何况每一个个体的人?天地究竟有多大,庄子已借商汤问棘的对话做了回答:“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这第一段选文,通过传说中的河伯和北海若神的相见与对话,更为深入而具体地揭示了“天地之大,万物之小”,试图把人引入更为广袤无垠的时空,站在宇宙与生命的关系之间,反观人类,反观自己,反观人生,得到更为切近本质的宇宙观和自我认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世俗物欲异化而失去自我,才能够不失其所。
第二则选文,借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对话,把不同境界的不同快乐做对比,说明俗世普众只快乐于眼前小利,而只有得道之人才能获得东海之大乐:千里之远,不足称其大,千仞之高,不足述其深;久涝不溢,久旱不损;不因时间长短而变化,不为雨量多少而增减。探寻他的精神轨迹,则是从幽深玄妙出发,抵达广阔通达的境域,获得常人难以抵达的极乐——“东海之大乐”。实质是借对话故事,阐述道家修为的最高境界——超越世俗功利的蒙蔽,走出安然自封的“小我”,顺任自然,淡泊宁静,在精神无限的“大”里得到生命的永恒。
总之,本课选文《秋水》,用两则寓言故事两两对比,使河伯与北海若、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形象鲜活,小气象与大境界不言自明,从而教人们懂得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地提升生命境界,抵达快乐的极限。
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
txle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