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
莊子一
有位俗士聚集年少的沙彌們,為其講解《莊子》,誇大的說:「《南華經》的義理勝過《楞嚴經》。」當時在座的僧眾和居士竟沒有人駁斥他的謬論。《南華經》相對於世俗的書籍而言,確實較為高妙,但如果說它的義理勝過《楞嚴經》,那就太可笑了!這位俗士只不過是位學識淺陋的讀書人,他的品德學識本就鄙陋低下,不值得與他計較;他所說的話,言不及義,本來是不值得與他辨駁,但只怕誤導了那些小沙彌啊!然而,這些沙彌如果稍微聰明敏悟,日後必能明瞭。譬如有人說「鍮石勝過黃金」來欺騙小孩,小孩長大明白真相之後,必定鄙棄欺騙他的人。
莊子二
有人問:「《莊子》的義理雖然比不上佛經,但是它的內容高遠開闊、淡泊超逸,使人讀之既歡喜又驚訝,這是佛經所沒有的。許多文人作古文辭賦及科舉應試時,都一昧地尊崇效法《莊子》,這該怎麼解釋?」我答道:「佛教的經典,正所謂是至妙的義理,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若要拿來與世人的文章做評比,如同以溫暖和煦的春陽與多采多姿的百花來較量美艷。暫且不與佛經比較,你如果要評論文章義理,不是還有六經、四書(四子書)在嗎?而孔子正是融會各家思想學說之大成者,故以之為代表,我試以譬喻來說明。孔子的文章義理,正大而光明,如同日月;而《南華經》,好的文義雖多,但如繁星一閃即逝;不好的文義就像野火,焚燒不盡。孔子的文義,深厚蘊藏而寬宏深廣,如同河海般源遠流長;而《南華經》,好的文義雖如瀑泉般使人心震攝澎湃,不好的文義就像淫亂的風氣攪擾人心。孔子的文義,融合各家精要,自成一家之言,如同良玉般溫潤而澤仁;而《南華經》,好的文義如同水晶琉璃般彩澤光潤,不好的文義就像品質較低劣的珉珂珷玞(四者都是似玉的美石)。孔子的文義,親切又精深樸實,如同五穀育民;而《南華經》,好的文義就像安南的荔枝、大宛的葡萄,多汁甜美,但不好的文義就像未成熟的梨與柿,又酸又澀。以上是大致性的比較,一般的文人要如何擇師取法,應已有方向;何況出家人根本不以世間的文學為業!」莊子三
有人問:「古大德注解佛經或者造論闡揚佛法,也有引用《莊子》的話,這是為什麼?」我答道:「中國的著作,當推周公、孔子、老子、莊子的著作最好。佛經來自五印度,必須藉由中國的語言文字來闡明佛經的義理,如果不引用中國這些聖賢的語言文字,還有誰的話可以引用?然而大多只能借用它的文字,並非完全引用它的義理,只是取其彷彿而已;實際上只能取其稍微類似之處,而無法完全用來闡述佛經本意。譬如南方人到北方,北方人不認識船,南方人就指著車對北方人說:『我們南方人常用船運載貨物到遠地,如同你們這裡用車載物一樣。』這是藉由車來解釋船,並不是說車就是船。」蓮池大師俗姓沈,名諱袾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蓮池大師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一歲母亦永訣。三十二歲投西山無門性天禪師落髮,並於昭慶無塵玉禪師座下受具足戒。大師通宗通教,力倡淨土,主持雲棲道場四十餘年,言傳身教,接引無數佛子同歸淨土。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安詳念佛而逝,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
《竹窗隨筆》是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內容包含大師的求道過程、見聞,以及詳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對於念佛、參禪、學佛、學儒、學道都有很大的啟示。
-往期回顧-↓上下滑动翻看第0集生愚死智第19集
出家父母反拜第18集
實悟第17集
孚遂二座主第16集
悟後第15集
菩薩度生第14集
墳墓第13集
洪州不得珠體第1集
換骨第11集
心喻第10集
鹿祀求名
第9集
為父母殺生
第8集
東門黃犬
第7集
螯蠣充口
第6集
禮懺功德
第5集
楞嚴一、二
第4集
儒釋和會
第3集
古今著述
第集
人命呼吸間
第1集
僧無為
《竹窗隨筆》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