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书讯谢清果等著庄子的传播思想
出版信息
书名:《庄子的传播思想》
作者:谢清果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版次:年12月第1版
ISBN:-7---9
页数:
主编简介
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华夏文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传播学会副秘书长,主编有《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中华老学》等,并主编有《华夏文明传播研究文库》《华夏传播学文丛》《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丛书》《两岸关系与海峡传播研究文库》《华夏传播研究论丛》等多套丛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夏文明传播的观念基础、理论体系与当代实践研究”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出版《华夏文明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华夏传播学引论》等著作24部,四次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录
上篇:传通庄周
篇首语3
第一章成心与真心:庄子对传播困境的破解4
第一节庄子笔下的传播困境4
第二节从认识有限性到“成心之见”6
第三节难以克服的语言之限8
第四节超越传播困境10
第二章贵言与忘言:庄子对语言沟通的超越13
第一节庄子语言观研究的学术回顾13
第二节庄子对人类语言交流困境的反思之路15
第三节庄子对语言文字交流障碍的超越之道21
第三章疏瀹与澡雪:庄子对传播大道的追问24
第一节交流的屏障:“本位”局限24
第二节出于崖涘,可与语大理25
第三节始于言而终于无言:和之以是非27
第四节沟通的境界:精神四达并流29
第五节澡雪精神:返归自我沟通30
第六节心灵解放:传播史上的贡献31
第四章丧我与真我:庄子对主体趋近世界传播路径的揭示33
第一节可传不可受:主体的疏离与传播的焦虑34
第二节外重与内拙:客体纠缠与主体冲突37
第三节齐物与见独:解除客体纠缠的路径40
第四节坐忘与物化:主体性的消解与主客交融42
第五节“吾丧我”的传播学意蕴46
第五章自我与超我:庄子对梦的内向传播阐释48
第一节梦:一种内向传播的特殊形态49
第二节庄子以“齐物”的方法重构梦境中的自我54
第三节庄周之梦:实现自我圆融自适的重要路径57
第六章梦境与觉醒:庄子对梦的自我传播本质再考察67
第一节自我传播的起点:向往着得道的自我68
第二节自我传播的过程:心灵转化过程与自我传播完成场域的分析69
第三节自我传播的终极目标:“道通为一”75
第七章无情与真情:庄子对情感交流的观念表达77
第一节情感表达:超越世俗情感的“真情”流露79
第二节情感互动:与外界的互通交融82
第三节情感升华:“道通为一”的至乐体验85
第八章幽暗与潜隐:庄子对劝谏实践的理论探究89
第一节庄子思想研究的劝谏视角引入89
第二节“无心之谏”91
第三节“无我之谏”93
第四节幽暗性与潜隐性95
第九章全生与治世:庄子对组织沟通的深切忧思98
第一节危国危身:高权力距离下中国组织沟通的两难选择
第二节心斋坐忘:涵养破除君臣隔阂促进组织良性沟通的说服势能
第三节“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对组织传播困境的破解思路
第十章齐物与逍遥:庄子对身体交往的忘我操持
第一节德全者形全:庄子的身体交往观
第二节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身体交往观的内向修德
第三节齐万物以逍遥游:庄子身体交往观的外向展演
第十一章始简与毕巨:庄子对寓言叙事传播的文化超越性表达
第一节寓言:庄子传道的独特媒介
第二节庄子寓言传播方式的重新解读
第三节《庄子》寓言与修辞的关系
第四节庄子寓言传播的文化超越性表达
篇尾语
中篇:学术争鸣
篇首语
第十二章传播受体论:庄子、慧能与王阳明的“接受主体性”
第一节庄子的“心斋坐忘”与交流理想
第二节慧能的“明心见性”与佛理接受
第三节王阳明的“致良知”和道德传承
第十三章审慎对《庄子》进行传播学层面的“本土化”
第一节内倾文化不必然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