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观课有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发布时间:2020/6/3 11:03:01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49554.html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陆行南校张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庄子二则》的第二则。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这一课作为单元第一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内容简短,语境生动,意蕴绵长。语段主要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既令人叹服于庄惠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代表人物与名家鼻祖之间的论辩在一次临水观鱼的悠游之境下针锋相对地展开,其中的意趣令人回味无穷,品之不尽。首先,本文语言的趣味品之不尽。全文总共个字,但意蕴丰富,情境生动。以“游”字为例。除编者的拟题之外,文中总共“游”字出现了两次。“鲦鱼出游从容”,似乎较为直白,是指鲦鱼在水中游动这个动作状态。另一个就是在首句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此处意为游玩,游览。这个动词把庄子和惠子所处的轻松情境呈现出来了,并且句子还对这个情境进一步充实,“于濠梁之上”,在濠水的桥上。虽然这个交代和后面庄子诡辩有着内容上的关联,但显然这个地点的明确,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庄子和惠子的这次对话是在郊外自然中愉悦轻松的漫步状态之下发生的。它不是一次非常严肃的学术讨论,但也因为是在这种自然轻松的状态中,更能够然我们感受到这两个人物身上最本真的思想和情感。再看“鲦鱼出游从容”,此句中,“从容”二字把鱼儿游动的状态姿态写具体了,悠闲自得的样子。这种样子固然有其客观性,但未尝没有一定的主观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主观性让庄子感叹:“是鱼之乐也”。“从容”与“乐”当然是庄子主观情意发挥于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在表达上语言自然朴素,不着痕迹。再有,“安”字更是因为其本身的语义丰富,让这场论辩带着几分趣味,我们看到了惠子用“安知鱼之乐”的反问时的有意刁难和逼人语气;我们也同样读到庄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问对问时的从容不迫;甚而至于最后的曲解其意的意外。文中不只在字词上趣味无穷,在句式上也一样令人回味。从“是鱼之乐也”的愉悦判断,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否定,反问,再到“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的肯定,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第二,本文思维的魅力品之不尽。在富含逻辑的语言表达中,我们可以品味的不仅仅只有语言的逻辑,更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哲人思维的魅力。从出游,到鲦鱼之乐,再看如何知鲦鱼之乐和是否知鲦鱼之乐以及为何知鲦鱼之乐。几条小白鱼的启示可真不是一点点呀!濠梁之辩的魅力,不仅仅是哲学思维的深广,更有语言和思维的魅力。其中关于庄子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以及惠子思考自然的魅力在这濠梁上出游时的论辩中显现无疑,在轻松闲适中感受到日常的诗意,并深受其感染。第三,本文思想的深广品之不尽。经典的传承是不仅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还有它本身携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是丰厚的。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和惠子思想中“广泛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总结世界规律”的认识的智慧或显或隐地在其中。哲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有着自己的根源,我们要想识得其中的思想,显然仅读这一篇是不够的,仅读一点字面意思也是不够。想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显然还需要我们不断品读。作为初二教材,我们必然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78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