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鲁迅热再次兴起,今天在大学校园里如何

发布时间:2024/1/19 18:24:04   点击数:
现在,B站上,鲁迅是当之无愧的“顶流”作家。根据B站发布的一项统计,在B站有共有条视频与鲁迅有关,总播放量达到1.7亿人次,点赞和收藏量分别高达.8万和.2万。“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又兴起了鲁迅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说。今年是鲁迅诞辰周年。近一个半世纪过去,再读鲁迅,这位伟大作家笔底依旧犀利有情。他的作品,依旧不仅是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篇,亦是文学价值意义上的经典,是当下语境中值得咂摸的文字。在当今,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如何教鲁迅、读鲁迅?4月24日,“新世纪鲁迅的教与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老师共聚一堂。探讨了他们在鲁迅教学方面的探索与思考。4月24日,“新世纪鲁迅的教与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探讨高校鲁迅教学很有必要“现在大学里都在做通识课层面的经典阅读,以前古代层面的经典阅读做得比较多,比如孔子、老子、庄子这些人的作品,现代层面的经典阅读做得并不多,但如果要做,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贡献出的一个重要作家。”罗岗认为,由于鲁迅毋庸置疑的经典性,探讨大学中鲁迅的教学十分有必要。从中文系专业课的角度而言也是如此。鲁迅一直是现当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中文系教学的重点,但年以后,中文系对鲁迅的教学也有变化的趋势,“之前中文系讲文学史这类概括性的东西比较多,现在也强调经典阅读。现代文学的经典中,鲁迅非常重要。现在核心的变化是,作为大学通识课的鲁迅教学、作为大学专业课的鲁迅教学都将鲁迅的作品作为经典阅读的内容,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华师大的《鲁迅精读》就是这样一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大类平台课,面向文史哲的学生通选。研讨会上,华师大的孙尧天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去年的开设情况。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大学都将课程放到线上举行。华师大中文系也将《鲁迅精读》以网课的形式做了调整。这门针对鲁迅的精读课不仅注重鲁迅的“教”,同时强调鲁迅的“学”,也就是学生的反馈。罗岗、孙晓忠、孙尧天三位老师开设16讲8个主题,所选篇目主要来自《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将这些篇目与相关主题关联,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阅读、研究、理解鲁迅。精读课之后有导修环节,引导学生去讨论。每两周学生要根据课程给出的主题和参考文献,提交一篇“导修报告”,尝试用专业的方式去解读鲁迅。一学期下来,虽然同学与老师之间现实中未打照面,对鲁迅的理解,却都上了一个台阶。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智正元回忆,自己在课上“就是问问关于物质文明的事情”,“结果老师不仅推荐相关的书目,还找到了PDF并且发过来”。上过这门课,让他窥探到了大学论文写作的门径,也通过老师的推荐,阅读了许多学术文章,“几乎找到了未来学习的方向。”对许多大一学生而言,通过研究鲁迅,摆脱中学阅读文本的固化思维,开始掌握学术化的思考方式,是上这门课的最大收获。“辩证,是我在课程中的最大收获。”级汉语言文学的吴思毓表示,在以往的文本解读和课文教育中,不仅鲁迅,很多作家的作品被标准答案盖棺定论,受这样思维的影响,自己在分析作品时没有自己的想法,变得“套路化”,用各种“主义”给作品们戴帽子,完全不品读其中蕴意,“学习本门课程,我不仅打开了欣赏文学作品的一扇属于自己的大门,并且在社会时事的分析中也懂得运用辩证的思维,受益匪浅。”孙尧天则觉得自己在学生身上也学到了东西。《鲁迅精读》面向大一文史哲的学生通选,上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学科,也展示出不同视野。有一位历史系的学生解读《阿Q正传》,就用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中等社会”的概念,让孙尧天觉得“很受启发”。上海鲁迅纪念馆视觉中国资料图教学相长,从鲁迅研究中建立“研究意识”对于中文系的老师,鲁迅依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作家。在面向学生的授课中,许多老师提到了“教学相长”,在写教学提纲和授课时,会融入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在与学生的讨论中,也会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研究内容。“开设这门课对我自己有很大帮助。”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丽华开设《形式与历史:鲁迅小说研读》这门课。在她看来,鲁迅为现代小说开拓了许多形式,很多形式还处于沉睡状态没有充分打开。在给学生上课时,她试图通过文本细读,以鲁迅小说为例,就文学的形式与历史的关系,展开理论上的思考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张丽华从中找到了自己的鲁迅研究方向。福建师范大学的徐秀慧老师曾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开设鲁迅课程。身处中国台湾,她将课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54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