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庄子得道者的五个特征,你拥有了吗
南怀瑾先生解读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庄子諵譁》
真正的悟道者是什么样子的?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他们应该是一个仙风道骨、超然物外的形象。
当然,这只是外在表征,其实还有内在更为重要的表征。
庄子就列举出了五个,请擦亮你的慧眼,看看你身边有人具备吗?
01
夫大道不称
真正的悟道者绝不会对外夸耀。
庄子说:“夫大道不称。”“称”是彰显出来的意思,夸耀的意思。而道是至为平实的,有道者不会想要把自己表露出来。
南怀瑾先生说过一句话:“学到深处意气平。”其实,后面还可以再加一句,好吹牛的人,他都不行。
当一个人有了很深的积累的时候,他就会愈发的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而不会轻易的说大话,吐妄言。
真正的悟道者,他一定是虚怀若谷的。“自矜者不长”,喜欢自我夸耀,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样的人很难自我进步。
因此,他在这里也提到,“夫大道不称”,真正的道是没有理由,没有什么名称的!不像我们的社会讲了几千年的道,而这个社会上,充满了狭义的宗教的道,除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这些,等等,现在民间的各种教派,起码有一百多种。加上各种的迷信,每家都说自己有道。全世界的宗教有五六百种,每一个都说自己有道,而且都说自己证得了道。如果拿庄子的观念,“大道不称”,真正得道的人,自己也不标榜已经得了道,所以大道是没有名称的。
在此他举了两个历史上著名的例子:
譬如历史上,宋朝赵匡胤开始当皇帝时,南方尚未统一。南唐李后主文学修养很好,“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就是李后主的词。南唐的人才很多,文学家也多,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南唐就派了一位大使徐铉来了。赵匡胤晓得徐铉是鼎鼎大名的大文豪、文学家,学问很好,宋朝由哪个来接待他呢?这个就着急了。等于现在,世界有名的学者来做大使,派哪一位学问好的来接待呀?赵匡胤说,不要忙,我已经有人选了。
结果找了一个相貌堂堂,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卫士,去接待这位徐铉大使。这卫士接受了命令,也只好装起来,坐在上面。大使跟他谈哲学啊,经济啊,科学啊,谈了半天,他只嗯嗯嗯!是是是!请喝酒吧,好好,你好,有道理。搞了好几天应酬下来,这个徐铉也得不到一句话。徐铉想,宋朝赵匡胤是有一套,派了一个接待我的人,我讲了好几天,他一句话也不批评我,也不赞成我,摸不到他的底子,学问到底有多好不知道,心理就垮了。
02
大言不辨
第二个特征,真正的辩者绝不会堕入无用的辩论纷争。
上面这一个故事,说明“大辩不言”,赵匡胤这一手很厉害,一下就把别人打垮了。你的学问再好,派一个没学问的人跟你交谈,当然这个人也稳得住,如果是没学问又爱谈的,那就糟了。
我们为什么要辩论,不过是为了辨明真道而已,否则为什么还要辩呢?
两个人辩论了半天,搞得脸红脖子粗,其实就是比比看谁有理,谁能把真正的道理,说出来而已。
然而,真道是不能用空洞的言语来表达出来的,再会辩论的人,也无法用一句话来道出道的真相。
“大辩不言”正是这个道理。佛家也有一句话,“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们青年人爱讲禅宗,禅宗是注重行为的,并不完全注重打坐。所以,百丈禅师的丛林要则“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一个人生病了,最好是少吃东西,肠胃先清理一下。“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非越辩越糟糕,所以“大辩不言”。
而一个能了悟实相的人,虽然不善于用言语来赢得辩论,但是本来的心性已经圆满无缺,所以叫做“大辩不言”。
真正的辩明在实相上,语言达不到,道理很难讲,所以干脆不讲了,这是大辩不言。
03
大仁不仁
“大仁不仁”的道理呢?这句话就牵涉道家的思想了。
真正的仁者绝不因有仁德而沾沾自喜
真正有仁德的人,对人诚心的爱护就是仁。
但是他胸中未曾因为这些德性,而有自以为是、居功自傲、高人一等的这种意念发生。
仁德,一辈子做仁,但是胸中没有一点沾沾自喜的感觉,没有一点对于别人瞧不起的感觉。
自以为天命很高,任务很大,看到那些凡夫俗子,有一种不可耐的感觉,那个就是不仁。
老子有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般的解释,认为老子这句话是讲宇宙很残忍,上天没有什么仁慈,他把万物都看成刍狗一样。
老子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是说,天地不仁慈,把万物当成刍狗一样玩弄,但他不是这个道理,而是同庄子这个话一样,“大仁不仁”。天地并没有仁与不仁的观念,这就是“大辩不言”“大道不称”的道理。
天地生万物,说仁慈是非常的仁慈。好的也生,坏的也生,稻谷也生,毒药也生,包容万象一切,都是它所慈爱的。所以,天地并没有像人一样,特别有个观念,我要做好事,因此光生好的,没有这回事。下雨也一样,好地方也下,坏地方也下,像太阳光一样。所以,天地看万物都是平等。
如果把人当成刍狗的话,万物也是刍狗;如果把刍狗当成人,人也就是刍狗。反正天地是无心,是自然而来的。庄子的大仁不仁是说,故意有心为善,有心求一个仁的话,这个人已经不是大仁了,因为那是做出来的。真正的大仁是普遍的、自然的,并没有对某一点特别的仁。
04
大廉不嗛
“大廉不嗛”,这个“廉”就是廉洁了。我们这个文化里,标榜人伦的道德要非常廉洁,要求公务员,做官的一定要是清官,清官就廉洁,廉到什么程度呢?一清到底,连稀饭都吃不起,那是不对的;真正的廉,不是表面的,而是心地上的纯洁。
有一次电视节目正在演包公,有个单位把我拉去做专题演讲,你说这个东西怎么讲?包公案大家都看过,那么就讲包公的历史吧。宋史上的包公,大家都晓得是铁面无私,中国文化的小说也好,历史也好,清官都是“铁面无私”。什么是铁面?读了包公的历史传记就知道,包公啊!一天到晚没有笑过,亲戚朋友不往来,那个脸板得铁板一样。这样一个铁面!老实讲,包公的学问是好,人品也了不起,如果他活着,我不会跟他做朋友,因为没得味道!一个人的脸板板得像块铁一样,一天到晚发青,不要说红润没有,黄颜色都没有一点,大概有肝病啊。当然他无私,亲戚朋友一概不往来,家里很穷,穷到这个样子当然很廉洁。
再说“大廉”,真正大廉的人,“不嗛”没有谦让,这个字,同谦虚的谦是相通的。“大廉不嗛(谦)”,怎么叫不嗛呢?譬如说廉洁的人不爱贪钱,贪钱不好。
清朝袁子才,一句诗就把千古这个“大廉不嗛”的道理说完了。他说:“不谈未必是清高”,这个钱字谈都不肯谈,未必是真正的清高,因为你心中还有钱字的观念在,还有怕与不怕。真做到了最高处,无所谓了,谈钱就脏吗?爱钱不爱钱不在这个地方。“廉洁”这个廉,当然是不爱钱。岂止不爱钱啊!真正的廉洁就是人生“冰清玉洁”,任何的行为做到一清二白,并不一定是指不要钱。
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冰清玉洁的时候,他反而没有什么嗛。这个嗛,不是说他不谦虚,而是他用不着标榜自己这个叫廉洁了,所以是大廉不嗛。
我经常说一个笑话,这个道理拿猪来比,实际上,世界上最爱干净的是猪,研究生物学的人都懂。你看那个猪,一天到晚用嘴来拱大便啊,泥土啊,因为猪讨厌脏的,看到脏的就拱开。
人人以为猪是脏,其实是最爱清洁,一点脏都看不惯,结果,它越拱越脏。由这一个生物性情的爱好,我们可以了解,人生真做到了冰清玉洁,一尘不染,不一定是真正的清廉。倒是那些在浑浊的世界打滚,心里头不着外面一点形象的人,反而可以做到大廉,这就是庄子所讲大廉不嗛的道理。
05
大勇不忮
真正的勇者绝不会故作勇猛自信。
大勇不忮,“忮”本来是嫉妒的意思,但是在这里不是那个意思,而是指那个坚定的心,勇敢自信的样子叫做忮。
真正有勇气的人,待人和善自谦,不会故作勇猛自信的样子,这才是最用勇气和自信的人。
他在最自谦的情况之下,就不会受伤了,他不必待到捧到最高的时候、傲视群雄的时候,才能够安然相处。
“大勇不忮”,真正有勇气的时候,不忮。怎么叫忮呢?就是特别古怪。比如说,有力气的人,他到处会打架,身体好,力气大,随便站在哪里都要摆这么一个姿势才会过瘾。我们年轻时都做过这个事,手上带一个扁钻还要拍一下,告诉你我有扁钻在身上,这个就已经不是大勇了。大勇的人看起来温文柔弱,他没有特别的奇特表示。这是上面他说的原则,也就是人伦之道。
不称、不言、不仁、不嗛、不忮。当一个人,具有了这五个表征中的其中一种,也就是具有了得道者的素养。
当然,这五种品质,它们也都是相通的,一个真正的得道者,必然可以同时具备。那么,你见过这种人吗?
推荐阅读
佛教揭示的八大人生真相,智慧明灯,了悟人生
南怀瑾先生:想做到不动心,先作无常的观想
南怀瑾:人生“八不过”,才能一直走上坡路
南怀瑾:六十四卦,此卦最吉
南怀瑾: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