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之禅,滑疑之耀,无为而为之

发布时间:2021/6/7 14:36:21   点击数:
世间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所有的发生都不是偶然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庄子·齐物论》

《注释》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认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呢?宇宙初始之时,原本没有“物″的存在,这种认知可谓深刻透彻,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是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但还未曾有区分和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区别,但却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是与非的显露,“道″也就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因此而产生了亏损。理解上出现了亏损,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天下的万事万物,果真有成就和亏损吗?果真没有成就和亏损吗?有成就和亏损,所以昭文弹琴,没有成就与亏损,所以昭文不在能够弹琴。昭文善于弹琴,师旷鲸鱼乐律,惠施乐于倚着梧桐高谈阔论,这三人的才智可谓已是登峰造极,所以他们的事迹得以记载并流传。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样;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够表现出来。而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虽无成就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观察事物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庄子的这个故事,感觉可以恣意地“断章取义”,因为每一句都包涵一个真理。虽然前一句真理,跟后一句真理看起来有矛盾,不过这个矛盾,仔细品品,其实更是真理的真理,或者说才是真正的真理。

庄子在讲三个音乐大师的故事之前,讲了一堆序言。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宇宙万物是什么都没有的,是一片混沌无物,“真空”的状态。但这“真空”恰恰是最极致的状态,虽然是什么都没有。这种“无”的状态,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混沌的、平衡的、和合的状态。

古人从一开始是体会到了宇宙本源的寂静,也就是没有分别、没有一丝混沌的状态,后来无中生有,就出现了彼此的分别。一“分”这个事就“成”了,一“成”就奔向“坏”,事儿不分离出来成为某个样子,我们不称之为“生”,一出“生”就会入“死”。事情开始出现了“分别”,我们因为一些事情短期之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愉快的感受,又因为一些事情,短期之内又给我们带来了糟糕的感受,这就让我们形成了“好”“坏”的经验,也就有了所谓的“是与非”。

此时的宇宙天下,万事万物,果真有成就和亏损吗?或是没有成就和亏损吗?“道”果真有增有减吗?庄子回答:“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他说“道”真的是不增不减或者有增有减吗?其实,他说的就是没有增没有减。

之后,庄子讲了三个人的故事。“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无也”。昭文在弹琴的时候,他并不能够一次性把五个音阶同时弹奏出来,因此要有好听的旋律,就必定要让其他的声音不能发声。也就是我们说的既然有“成”,那么那些不能弹的音乐就叫有“损”。昭文悟到这个道理之后,他就放下琴来不弹,就没有“成”和“损”了。

师旷是晋平公的乐师,他拿着鼓槌却不敲了,一旦不敲,就不存在哪儿响哪儿不响。都不响,就是所有的声音都在心里面同时涌现,其实就都响了。

惠子则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辩论家,他靠着梧树,突然停止了辩论,是因为他突然明白了“成”和“损”互为因果的道理。

涅槃寂静,一个人一件事到了终极,大概都会无语。

三位大师为什么能够这么成功呢?

因为他们的喜好不同,偏爱不同。一个人有所好,把握这个长处,专注于这一项,没有不成功的。所以任何学问,任何事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到入迷发疯的程度,一定成功,因为外在的一切东西,都不在话下,都不在心目中,这个就是人的成功之路。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找到自身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并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那么,哪怕他在做的是多么不起眼的事,也会从中散发出一种感染人的气息。

但是,了不起的专家,万世留名的有专长的人物,因为对某一件事有偏好,所以就死死地钻进去,硬要把这个问题弄到透顶、透彻,因而才有成就。

这样的人,容易掉进逻辑的陷阱。“彼非所明而明之”,庄子说可是有些人,像他的朋友惠子,好辩,惠子好辩并不是爱讲话好跟别人辩论,而是好研究逻辑,好研究思想的方法问题。这是浪费时间,“故以坚白之昧终”。“坚石非坚”“白马非马”,惠子始终在自己逻辑的圈子里,把自己套住,逻辑讲了半天,他本身最不逻辑。落得个“终生无成”。

最后,庄子把自己也拉出来,“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说到连自己都可以成就,同时也说到自己根本就没有成就。

庄子把两面都说完了:上帝创造了这个宇宙,最后又变成一蹋糊涂而毁灭,天地万物跟我们一样,都没有结论。不要认为学问论辩没有结论,就无所谓成功。

不要站在哪一边看问题,也不要自以为公正地在全面看问题。既不能偏又不能倚,还不能不偏不倚……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这是庄子给出的答案,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滑疑之耀”。因为他自己也没有办法说清楚这个境界。这便是庄子之禅。

我自拈花一笑,你且慢禅其道!

时有时无,非真非假,

然而内心自然的光明!

用而不用,一切无为而为之!

PS:发现庄子有个很好的习惯:行笔之处,如果没有答案就提问题;讲话讲到最重要之处,一点题,刚刚点一句,即嘎然而止。完美的人生类就是拥有智慧、力量和爱带走多彩的体验留下启迪、激励和温暖往期回顾人生如逆旅,何处不循道知天命,尽人事,趣度人生中庸:循天道尽人事后的适可而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二)栀子花香里的青葱岁月珍惜缘分,才能独善其生教育就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人能虚己以游世,岂能不乐之独处静思,是超越孤独的幽径日起日落,心之所向,无问西东天若有情天不老,高山流水万年松庄周不与他人比,只管逍遥做自己未知生,焉知死;向死而生,好好活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父母有深爱却不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注:十分感谢各位光临垂读。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你点的“赞”和“在看”,我都喜欢越城苗女

赞赏,是跃然指尖的会心一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110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