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浅析庄子middot养生主

发布时间:2020/12/22 13:18:14   点击数:
浅析《庄子·养生主》

作者:范志昂

《养生主》为《庄子》内篇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有趣的寓言故事,故事说理性强,也由此产生了“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脍炙人口的成语,沿用至今。它在哲学上,文学上的研究价值都很高,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庄子·养生主》,探寻庄子思想中的养生之道。

1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解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却是无限的,但是我们在面对自己“生也有涯”的同时,却很难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禀赋是有限的。

这里的“知”字面意思是“知识”,但是它更为广阔的解释应该是:人类的识动。人类有两种冲动,一种是性动,还有一种就是识动。性动指的是“饮食男女”一类的欲望,但是它是有限的,说它有限是因为一旦它们得到了满足,人们就能够暂时地搁置它。但是人类的识动却是“无涯”的,识动指人类的思考,思虑。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虑烦恼,它们可大可小,而且常常不被察觉。

原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解析:“为善无近名”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在道家的眼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盛名所累”就成为一件灼伤生命的事。“为恶无近刑”,许多版本对其的解释是: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但我认为,既然它是出现在《养生主》中,它的主题是养生之道,那么这个“为恶”就能够解释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即便你不选择养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也不能使身体遭受你自己所制造的“刑罚”,让你的身体像受到刑罚一样地受伤亏损。在古代有“刖刑”,也就是砍掉腿的刑罚,但是,在当代生活,又有多少人不仁善地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身体粗心大意导致“截肢”的呢?

原文: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解析:“缘督以为经”是《庄子·养生主》中很重要的劝诫,它在身体上的规劝是:保持身体督脉的直立状态,形而上的解释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缘督以为经”是全文中最重要的“养生之道”,做到它就能够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全生”是在“保身”的基础上达成的,意在保全身体的同时,达成人生的目标。“养亲”指侍奉双亲,那什么是“尽年”呢?“尽年”就是尽享天年。“天年”是确定的,每个人都有其固有的天年,但是却不少人在折损自己的“天年”,使他的生命达不到自己的“天年”,因此,“尽年”在庄子看来也是一件可贵的事。

2

这一部分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它主要告诫世人在与世界交手时如何养生。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解析:这一段通过庖丁解牛时动作的精准——“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形象的声音描写——“砉然响然,奏刀騞然”;以及声音的韵律节拍——“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体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原文: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解析:“庖丁解牛”中筋肉交接的地方,就是生活中每个人可能会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失败,它们常常使我们难以全心而退。什么是全心而退呢?我认为它就是,人在与世界交手时能够游刃有余。那么什么是游刃有余呢?我认为它就是原文当中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即便到中年或者老年仍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也就是原文当中的:“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而不是皱眉感叹:生命就是如此。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在于我们的人生是否顺遂,实际上每个人一生都要面临许许多多的磨难,能使人全心而退保持赤子之心——“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在于我们面对考验时是否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否谨慎————“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由此可见,文惠君能从庖丁解牛中的养生之道,我们也就不足以为怪了。

在庄子的许多著作中都有提到一个凶器“刀”,一种解释是:这个“刀”指的就是人们的心灵。人们的心灵在和世界交锋中很容易磨损,但是这边“刀”实际上是被我们自己掌握的,只要我们合乎“道”,我们能够让这把刀,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受到最小的损伤。文末庖丁的动作——“善刀而藏之”就是庄子主张保护好心灵的一种隐喻。

另一种解读是,这把刀指的是我们的职业或者专业。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手上有一把“解牛刀”,而我们每个人手中也有一把刀,它就是我们自己的职业或者专业。在《养生主》中,如何运用这把刀,也就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职业,就成为了检验我们心身造境的最佳试金石。在工作与学习中要保持“技,道,心”的平衡,才能养生。

3

原文: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解析:在“恶乎介也”这段中,主要有三种注释,第一种是这个人被砍了一只脚,第二种是:这个人天生只有一只脚,第三种解释是:这个人只用一只脚站立,或者在行走时把全身的重量放在一只脚上。我的观点按照第三种解释。

“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在《庄子》整部书中“天”这个字都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的,因此,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一只脚站立”合乎天道的观点。“天”还有一种解释,表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能,也就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行走时把全身的重量放在一只脚上”,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

原文: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解析:“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养在笼子里”,这是因为它认为这种生活没有照顾到生命中重要的部分。这一段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不止是人们所说的世俗追求,它也可以是我们心中的成见。结合《养生主》的养生主题,心灵若要到彻底的放松就要放下心中的各种成见,而不是为了贪图享乐,不劳而获使心灵被樊笼所禁锢,为此烦恼忧虑。

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解析:这一部分的养生之道是:通达地面对生活中的生离死别。

虽然老聃为男性,但是用“少者哭之,如哭其母”,不一定“母”字是古人的错字,它从中国的社会文化角度上看,用“母”字恰恰更能体现老聃的学生对他的敬爱。

“蕲”是“需”的意思,“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说老聃在生前说了不该说的话,哭了不该哭的哭。庄子认为这种做法是“遁天倍情”“遁”是逃离的意思,也就是违背了天,自然和情实。“忘其所受”说的是我们在面对死亡不能像面对出生那么坦然一样。这种情绪搅扰和过度悲伤违背了真实,就会受到处罚,也就是原文中的“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庄子的生命观是顺遂生命自然的步调:“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解析:人的形躯就是薪柴都会有老旧腐坏,都会有烧掉的那一天,但是无形的灵魂生命却可以像火苗那样继续传递下去

4

《庄子·养生主》意在为人们揭示顺其自然,保全天性,保护心灵,避免身体受损的养生之道。生命是短暂可贵的,需要我们合乎用高超的技巧和坦然的心境,全身心地呵护。在这个物欲膨胀,生活节奏快速的社会,解读和实践庄子的养生哲学思想是重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933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