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道德经思考十七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经》讲:外其身而身存,这是什么逻辑呢?作者到底想发达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可能迷惑不解。“外其身”实际就是“不自生”的延伸和说明。今天就简单聊聊他的逻辑及依据。
《道德经》的基础是道
《道德经》的核心依据是“道”。“道”这个词汇是比较抽象的,又不太好理解。“道”是什么呢?我们用今天的词汇看看,什么词汇能同时满足《道德经》对大道的描述。它既看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又能时时刻刻控制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它既能做到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辩若讷,又能控制大到九天之外,小到六极之内的方方面面;它既没法迎接,又没法跟随,说它不存在吧,我们又不能违背它的意志。道是什么?我觉得只有“规律”这个现代词汇能对上号。
“规律”包括什么呢?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社会运行规律、治学规律等等一切的一切,包括我们不知道还有无数我们不知道的规律。“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道理(规律蕴含的哲理),治国之道(规律),治学之道(规律),是不是无缝衔接啊?“道”即“规律”,“规律”即“道”,两者是通用的。我们理解了这些,也就把握了道家文化的思想灵魂,也就掌握了开启《道德经》和《庄子》知识宝库的钥匙。
道不自生,故能长生
大“道”是怎么存在于宇宙呢?我们不妨想想,“规律”是怎么存在的呢?她伴随万物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犹如苍龙变幻莫测,不知未来走向何方?她置身于天地万物及各类相关利益之外。在它的眼里,黄金和沙土是没有区别的;天地万物是平等而没有高低贵贱的。它随天地万物存在而存在,忠于职守、尽职尽责,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管理一切有形的万物。所以啊,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能做到大公无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也就永远不会失去管理者之位。所以啊,《道德经》讲:道不自生,故能长生。
圣人管理者之德
《道德经》不是单纯谈论大道特征的,而是谈论大道之德的书籍,是教给天下管理者长治久安道理的圣典书籍。大道对于万物,不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吗?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管理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怎么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呢?怎么让一个政权天长地久呢?这不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吗?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德性,才能让天下长治久安呢?应该效法大道之德,没有私心杂念,不为外物所累所伤,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真心实意造福百姓,名啊、利啊、权啊、地位啊,都是身外之物,来得快去得也快,怎么公器私用贪婪占用呢?回顾人类文明史,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朝代更替,那么多的社会动荡,根在管理者及管理系统。管理者及管理系统缺乏大道之德,公权私用,公器不公,丧失造福百姓的使命和担当。所以啊,《道德经》提到了“外其身”。
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经》讲: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管理者只有像大道(规律)管理万物那样,置身于相关利益之外,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不辱使命,给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才能长治久安,跳出历史周期律。什么意思呢?第一:说话对象是管理者,公平公正、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说给管理系统听的。我们假如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注定是难以理解的,甚至觉得是匪夷所思的。第二:管理者没有私心杂念,不被外物所累,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才能不辜负百姓的期望。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个管理系统才能长久存在。
“外其身而身存”的现代意义
“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说的很经典,换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天下是人民的天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管理者是社会秩序的提供者,而不是公权私用的占有者。党的思想不正如此吗?大公无私,这是合格管理者必备的德性。“无产阶级领导”,合格的管理者就应该不被外物所累,金山银山,那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动歪脑筋。《庄子》说:内心无物,方可主宰万物。管理者的心境置身于天地万物之外,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没有任何占有欲望,尽职尽责、忠于职守,金钱财货不能改变其心性,这样才会不辜负天下百姓的重托。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时代,党的思想和《道德经》的思想是息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