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爱历史的土豆道法自然老庄与道家思

发布时间:2024/10/2 11:48:31   点击数:
道法自然——老庄与道家思想的形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这一串串深奥难懂的语句,让道家在人们的眼中多了几分玄幻,说起道家,它和儒家一样源远流长。与儒家并成为显学。道家学派为何能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显学之一呢?道家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道教是不是一样?如果不是,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老子老子,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an)。楚国苦县即今天河南鹿邑人,道教学派的创始人,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神秘人物。“老子”传说,老子的母亲怀胎81年,生下一个男婴。男婴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白头发,甚至一生下来就会说话,所以就给他取名老子。老子曾经担任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吏,在周朝日益衰微之际,他辞官骑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之后便不知所终。这些都为老子身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后人关于老子的传说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以至于最早替他做传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束手无策,只能在史记中提出三种可能,除了以上所述外,就是认为他是跟孔子同时代的老来子,也是楚国人,还有就是说他是战国初年,曾经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司马迁评老子]司马迁最后只能说,“世莫知其难否”,即当时的人也不知道老子到底是谁,即很有可能是这三位中的一位,也有可能都不是。所以,司马迁评价说,“老子隐君子也”。《道德经》老子,留给我们的是短短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又称《老子》。相传当年在函谷关总兵尹喜,有一天看到紫气东来,料想有圣人将至,于是令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后果然看到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这就是老子。“破五送穷培福致富”尹喜得知老子将西出函谷关隐退,便恳求老子,在其即将归隐之即,将其思想著作成书,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道德经》。《道德经》的核心是“道”[道生万物]老子把道看成是世间万物的本源,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那么老子所说的道又是什么呢。老子又说,道就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和无作为世间万物的主源,这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既然,世间万物都是由道生成,那么世间万物就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于是老子指出,事物相生相克,相互转换,一切事物都要走向它的反面。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反映出在老子的眼中,世界是一个整体,并且在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无为而治]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为了不破坏世间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社会的进步,创造一个有序的发展环境。他的无为的统治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西汉初的无为](道儒)西汉历高祖,惠帝,吕雉(zhi),文帝,景帝数代都是实行无为而治。为汉初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法儒)到汉武帝即位之时,“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lin)庾(yu)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关秀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真的可以说是达到了人民富足,国家富强的太平盛世。在今天的故宫交泰殿外,我们还能看到一块由清朝康熙皇帝所题写的“无为”匾,同样是告诫帝王要顺应天道,体恤民情,与民休息,无为而治,面对频繁的战乱,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这一主张普遍受到后人非议,认为这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让历史倒退的想法,这也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无为匾”就在老子一百余年之后,道家又出现了一位能够与他比肩的庄子。◎庄子庄子,名周,宋国人,生活年代大约在三百六十九年到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之间,庄子一生著述颇丰,都收藏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的生活异常清苦,他家境贫困,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织草鞋度日,由于缺衣少食,庄子经常要向他人借米救急。但庄子品德高尚,意境高远,极为鄙视功名富贵。“庄子”传说,楚威王听说他学识非凡,恭敬的派人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然而庄子却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用竹箱珍藏起来,并用锦缎覆盖其上。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富贵呢?还是宁愿继续在池塘之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呢?使者回答道,自然是愿意继续生活在鱼塘之中。庄子说,您请回吧,我也愿意在泥塘中自得其乐。庄子如此清苦,却拒绝相国的职位,是什么可以令人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他的思想追求又是什么呢?[庄周梦蝶]是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庄子利用烂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描述自己做梦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由自在,非常快乐,突然梦醒了,僵卧在床上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体现庄周渴望摆脱尘世的喧嚣,进入逍遥之境。(“无是非论”: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是因。)《庄子》一书的首篇,即是《逍遥游》。同时体现了庄子追求顺其自然,并最终获得了无穷的自由的思想,庄子为什么会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自由自在呢?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竞相绽放,但是他的理想却不能实现。因此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把那些追逐世俗名利的人讥讽为蝉与麻雀。当时统治者争权夺利,以下犯上,以臣弑君的现象层出不穷,以至于庄子发出窃国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愤慨。[老庄]庄子和老子一样,也是以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认为道穿越时空,无处不在,无形无色,正是由于庄子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人们习惯将他们以老庄相称,把他们看作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庄子认为,一切客观存在不过是过眼烟云,因此,你就不需要将人的生老病死放在心上,据说:庄子的妻子死后,他的朋友惠子听说了心里很难过,于是急忙到庄子家中表示哀悼之中,可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庄子却手拿木棒,一边有节奏的敲击着瓦盆,一边唱歌,惠子忍不住指责庄子,庄子说,生死不过是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的一种规律,既然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为什么还要哭哭啼啼呢?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善于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进行幽默的讽刺,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如庄周梦蝶,就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开阔的想象,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的发展有时候真的是出人意料。[道教]先秦时期显赫一时的道家到东汉时竟然成为宗教主要的思想来源。从而产生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宗教-道教。东汉末年,张道陵(ling)在四川创设五斗米道。以五斗米作为入道的费用,因此称为五斗米道。[宗教干涉政治的尝试]与张道陵同时期的张角,则以《太平清领经》为经典,创立了太平道。并于公元年,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灭亡的进程。无论是五斗米道还是太平道,都把老子奉为教派的开山鼻祖,尊称为“太上老君”。老子的《道德经》也成为了道教的经典。道教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庄子,也被道教称为“南华真人”。其著作《庄子》被称为《南华真经》,成为道教的另一经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道家与道教并未同流,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团体,道教不过是借助道家的思想,作为其理论支柱,宣扬自己的宗教。道家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而道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更是令世人可望而不可及。当道家思想融入道教的理论之中时,人们更是对其顶礼膜拜。而道家与道教也在互相发展中深深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61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