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家思想无为的两层境界,成功的人,都

发布时间:2024/9/22 16:54:13   点击数:
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假设有三种人,付出者,获取者和互惠互利者,这三种人,那种人最容易成功,那种人最容易失败呢?答案你可能都想不到,后面会给你答案。今天的内容应该会对你很有启发,请耐心看完。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庄子·刻意》这一篇。这是《庄子》一书的第十五篇,这一篇比较短,只有三个小段,其实就讲了一个核心:什么样的人是得道之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来聊聊道家思想中“圣人之道”的两层境界。第一个道家思想的核心“无“。在道家思想中,拥有至高德行的人,有很多称呼,圣人、真人、神人、至人都是得道之人。在庄子《庄子》和老子的《道德经》中,对得道之人有过很多的描述。比如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得道之人,可以忘记自我、而且淡泊功名利禄。其实庄子很多思想都是来自于老子,而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寓言故事,进行了生动的阐释。而在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里面,其实得道之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无。“无”字在老子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中出现了上百次,“无”有很多内涵,比如无欲、无为、无名、无功、无争等等。可能你会觉得道家的“无”显得过于低调保守,显得过于清心寡欲,这听起来有点消极呀?但其实在这些“无”的背后,是道家思想所推崇的,对欲望的克制,也是对自然之道的一种领悟,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一种“无为”的方式而运行的,就像之前庄子说的“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庄子问,天地万物有一个什么主宰者吗?是谁在主导这一切吗?显然并没有,所以,庄子说:天道就是无为。“无”的对立面就是“有”,在佛学中说“起心动念”是一个人欲望的开始,也是一个人烦恼的开始。在道家思想中其实类似,如果一个人抛弃“无”开始去追求“有”,那就是违背了天道。天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为之,这其实也是这一篇《庄子·刻意》的主题,庄子列出五种人,他们所追求的分别是“亢、修、治、无、寿”。庄子说,那些刻意追求高尚品行,试图超越现实的人,是山林之士;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行为恭俭辞让的人,只是追求修身而已;那些贪图功名,制定君臣礼仪的人,只是追求治国而已;那些整天依傍在山泽,栖身于旷野,整天悠闲自得无所事事的人,只是江海之士,是逃避世俗的人;那些像熊一样站立,像鸟一样展翅的人,只是追求长寿而已。这些都是刻意为之的表现。如果不刻意就显得高尚、不讲究仁义就能修身、不追求功名就能治国、不置身江海而能闲游、不练习引导就能长寿。这看似什么都没有,却是什么都有。淡泊一切到了极点,而一切美好却会随之而来,这是天地的大道,是圣人的表现。在这一段描述里面,庄子阐释了圣人之道,在于“不刻意”,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是类似的意思。所以,道家思想并不是主张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做什么,不勉强去做什么。所以,这是我们对“无为”的第一层理解。第二次理解是:为而不争。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其实这里就说了,并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但不争,这其实也是一种“无为”的境界,这里的“不争”体现了一个态度,之前我们聊过,为而不争,其实是让我们不要太在乎结果,而只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61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