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9/20 12:06:48 点击数: 次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道德观,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但这两种道德观,对中华文明都是极其重要的,今天我们来聊聊,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道德观。我们分开来讲,儒家思想我们从孔子开始,到孟子、荀子、再到后世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其中伦理道德观非常丰富,而今天我主要介绍孔孟的道德思想,和西方的伦理道德观,普遍主张理性和道德价值不同,儒家的伦理道德起源于“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起点核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或者说,是一种人内在的人格特质,并没有任何功利之心,这是东西方伦理道德观非常重要的差异,这个我们后面再讲。孔子以“仁”为核心,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治国伦理三个维度,构建起了一整套道德伦理思想体系。其核心的观念是“仁”,就是一个人内心有“仁爱之心”,这种仁爱之心,表现在“克己复礼”,也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对自我的克制,也是一种对他人的仁爱。在家庭伦理上,孔子主张“孝敬”,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仁就是爱人,而且应该将爱父母亲放在第一位。他也说:孝,德之始也。在社会伦理上,孔子主张“泛爱”,要具有社会功德和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治国伦理上,孔子提出了以“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且孔子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礼在古代是一种规则,就是要遵守严格的规则制度,国家治理就会尽然有序,比如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这种区别不在于等级的高低贵贱,而在于每个人都能安守本分。有一天齐景公问孔子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很多人以此为借口,说孔子的儒家思想鼓吹阶级理念,但其实孔子的本意并非鼓吹阶级固化,意思让我们每个人要安守好自己的本分,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样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发展出了:“仁义礼智”,并提出了“四端说”。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也就是说:仁,是由恻隐之心发展而来的;义,是由羞耻之心发展而来的;礼、是由辞让之心发展而来的;智,是由是非之心发展而来的。换句话说,而仁义礼智都是来自人的本性,来自人的内心。“仁义礼智”是儒家是四种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而其实“仁”是其核心,因为其他三种都是人对于外在,才表现出来的,而只有“仁”一种内在的人格特质。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者爱人,仁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而义是人在发扬了这种“仁”,并且在日常行为中的体现。孟子的治国理念,也可以用四个字概况,那就是“仁者无敌”,在人性上,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而在善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建立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而在治国理念上,其实也是类似,也是以“仁”为核心。一个人的“仁”是一种善良的本性,而一个国家的“仁”是一种爱护百姓的本性。所以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这其实在当时是非常勇敢的,要知道在当时春秋战国的年代,还是封建社会,天子和国君的权力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而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是非常大胆和创新的。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zs/261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