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生死是怎么回事星云南怀瑾庄子的看法颠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
我们大家对于死亡,似乎总会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排斥,甚至从古至今很多人都避讳提及死亡这个字眼。
皇帝死了叫做驾崩,美人死了叫做香消玉殒,现在的人死了,都用去世、仙逝、驾鹤西去等代称。
我曾听一位老外这样说:
我发现很多中国人有个特点,那就是活着的过程不讲究,一生都在恐惧死亡的担忧中度过,最后还是难逃命终。与其在活着的时候这么累,倒不如好好享受活着的过程,这样到了死亡的时候也能坦然面对。
仔细一想,确实有些道理。我们身边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谨小慎微、胆战心惊中度过。
那么,人的生死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为什么很多人终极一生都没弄明白这个问题?
带着这些疑惑,我曾翻阅各大书籍。其中,星云大师、南怀瑾先生、庄子的看法最为颠覆我们固有的认知。我做了一些简要的笔记,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星云大师:世事无常,别总以为来日方长
在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曾有过这样的感受:这人啊,一过二十五岁,就感觉时光在成倍地飞,逝。
一眨眼间的功夫,一年又一年过去了。
在茶余饭后,与身边人闲谈时,总会时不时地听见有人说着“你还记得xxx吗?他肝癌晚期,上周走了”、“又要写礼钱了,同事父亲仙逝了”、“xx上个月出车祸了,医院躺着没醒呢”......
面对生活中这些生死夭寿、爱恨悲喜,佛法告诉我们,“诸行无常”,人世间的事情总是变幻莫测,让人意料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著名佛学大师星云大师也说,世事无常,别总以为来日方长,忘记了珍惜光阴,忘记了珍惜光阴里的人。
很多朋友背井离乡外出打拼,一年能与父母相见的次数屈指可数。
曾有调查表明,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有22%的人,一年到头能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超过7天。
我们忙于生计、忙于应酬,总以为来日方长,习惯说着“以后以后”、“下次一定”,可世事难料,时光从不会在谁的身上停留。
由此,星云大师劝戒我们:
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要珍惜岁月,常回家看看,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留下终生遗憾!
02南怀瑾:人生无常,生死有如昼夜一样寻常
颇具智慧的南怀瑾先生,被人尊称为“南师”,集“经论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纵横古今、博融东西之学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