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脍炙人口的邯郸学步或是误传,故事真相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联合策划出品
河北新闻网、河北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
联合制作的
“名牌导游带您游河北”系列音频节目
带您一起
探寻河北美景,讲述河北故事
在历史星河中熠熠生辉的古赵文化
是邯郸人沉淀于心中的记忆和骄傲
这座夹杂在市井小巷里不大的桥
虽不抢眼
但却因“邯郸学步”的故事而闻名
也成为了
古赵文化情怀的最好寄托之一
今天
让我们一起跟随名牌导游王珊珊
了解“学步桥”的前世今生
名牌导游
王珊珊
《学步桥》09:53来自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点击音频收听《学步桥》
“学步桥”的前身为横跨沁河上的一座木结构桥,因常年遭水冲,至明万历四十五年()前后费时八个月,在沁河上建成石拱桥一座,并根据庄子《秋水》篇的寓言故事,将其取名为“学步桥”。
据现代人的测量,明代“学步桥”全长33米,面宽8.3米,通高7.8米。桥为三孔拱券式石板桥,拱券顶部外各雕有一只俯视河水的吞水兽。桥下设有三大孔,两侧附设四个小孔拱券;桥面两侧各有19块栏板和18根望柱,上雕人物走兽。柱头上分别雕有石狮、石猴等神兽,栩栩如生。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桥重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是三大孔四小孔,另设有三十八块源于邯郸成语故事的雕刻栏版。凡是到邯郸的游客,几乎都会慕名来到学步桥,感受下“邯郸学步”的感觉。
“邯郸学步”古词新解
“邯郸学步”这段流传已久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美,专程跑来学习,可是他没学会人家的姿势,还把自己的步子也给忘了,到头来连路也走不了,只好爬回老家去。近年来经学者考证,有了另外一个版本。走路人人都会,姿势再美,能美到哪里去,有什么好学的呢?其实,燕国少年到邯郸不是为了学走路,而是学跳舞的,这种舞步是一种独特的邯郸舞步。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说邯郸有一种舞步叫踮徙,就是穿着没有跟的鞋,抬起脚跟,脚尖着地旋转飞舞,相当漂亮。南北朝文学家陆厥在《邯郸行》中对邯郸舞步有过这样的描述,“赵女叶鸣琴,邯郸纷徙步。长袖曳三街,兼金轻一顾”。这么看来,邯郸舞步就是战国时期的长袖芭蕾舞。
留有“邯郸记忆”的市井小桥
战国时期的邯郸是赵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的中心,是全国名副其实的大都会。而学步桥处在古代邯郸县城通往北京的要道上,每天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每每有行商游子、达官国戚从此经过。
到了20世纪中期,不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学步桥”上面鸣声驶过。甚至在战争期间,“学步桥”还经受了铁刺钢炮的考验。当年的木桥早已杳然无踪,明万历年的那座石拱桥也磨平了痕迹,只因这古赵邯郸见证者的身份,这桥名正言顺有了世代的修葺、重建与传承。
今天,它依旧稳稳地跨在沁河上,桥边老街上的人们闲适安然,放学的孩子们嬉笑打闹,偶然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身处其间,恍如隔世……
-End-
来源
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