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书籍究竟是人类智慧的精华还是糟粕
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过北宋欧阳修的《卖油翁》。原文如下: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这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道理,就是通过对卖油翁自钱孔滴油却不沾湿钱币这一神奇技能的描写及议论,来说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作为给中学生准备的文章,《卖油翁》确实能让读者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道理。
但是,有些人可能不知道,这篇短文实际是还有最后一句,在选入在中学教材的时候,最后一句被删除了。原文的最后一句就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这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这涉及到两个典故,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个故事很多人印象里估计都停留在庖丁刀法精准上,其实,这个寓言真正讲的是“道高于技”,凡是应当顺其自然。
轮扁斫轮也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天道》。《庄子.天道》载: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轮,轮扁说桓公读的是古人的糟粕。桓公不悦,问其说法。轮扁曰:“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无法传给儿子。可见“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轮扁斫轮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读书读得再多,也只能认识上面的文字,想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乃至真理,需要的是意会和感悟,这些恰恰不是靠着言传或者多练习就能达到。两者故事极具内涵,如果留在课本中,学生若是依旧以“熟能生巧”的观念去解读它们,反而弄巧成拙,让学生错误理解了那两则寓言。
欧阳修用陈尧咨的故事讽喻当时后世,读书参加科举做文官才是正道,是重要的,是神圣的,也是最难的,至于习武射箭十八般武艺,就是再样样精通,也和其它诸如引车卖浆之流的片长末技一样,只不过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已,“无他,但手熟尔”,雕虫小技,根本不值一提。虽然欧阳修原本的目的,是想嘲笑陈尧咨,你和庖丁、轮扁又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实际上欧阳修这最后一句,却无意间把读者的思路引到了庄子提出的这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书籍,究竟是人类智慧的精华还是糟粕?
很多人看到这里,肯定会想,这有什么好思考的?高尔基不是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书籍当然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了,这有什么好探讨的呢?
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假如书籍真是人类智慧的精华,那些古代的开国之君,文臣武将,宿儒大贾,只要把自己智慧的精华,写成书,把自己成功的秘密传给自己的儿孙,岂不是家族会永远兴盛下去?又怎么会有“富不过三代,”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样的说法?
笔者认为,人类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要下过苦功夫,向前人刻苦学习,向他人认真学习,而且要亲身实践,饱经沧桑,历经磨难,这类人获得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智慧的精髓,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而在智者身边向智者学习,日夜讨教,学而时习之,有高人指路,名师指点,这类人所获得的智慧,是中等的智慧。
而通过看书自学获得的知识,已经是智慧的糟粕了。这是因为,智慧最精妙的部分,在智者的心中,就是他深刻的人生经验。智慧中等的部分,是他通过语言传授给身边人的那部分。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是无法把智慧最精妙的部分传递给对方的。
而文字对智慧的传播,它对智慧的传播能力,比语言更差一些。文字传播智慧的衰减比语言更多。这是因为,文字的表达作用有限,无法把智慧最精深的部分表达出来。而读者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如果读者没有深厚的实践经验,不可能把文字的精华全部理解透。
所以说,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亲身实践,是获得智慧的最佳途径,高人指点,名师指路,是获得中等智慧的途径,而书籍文字,是做为智慧传播媒介而言,它的衰减反而是最厉害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糟粕,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从人类历史上来讲,书籍确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把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传播下来,人类现在可能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这是因为,书籍虽然不能把人类智慧最精华的部分正确地传递给读者,但是,它有两个优点,也是前两个智慧获得途径(亲身实践,和口传心授)比不了的,那就是书籍对知识和智慧传播的广泛性和长远性。从智慧传播范围来讲,亲身实践所获得的智慧,只能自己所有,靠师傅口传心授,高人指点,名师指路获得智慧,只能传播到智者或名师周围的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而书籍的传播范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从时间长久性上来讲,亲身实践所获得的智慧,可以保留几十年,靠师傅口传心授获得的智慧,可以传播几百年,而靠书籍传播的智慧,可以生存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书籍传播智慧的这两个优点,是前两个途径所无法相比的。
其实,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读死书,死读书,不如不读书!而中国的中学教育,又怎么能脱离死读书,读死书这个嫌疑呢?教育主管部门担心学生误读了这个道理,而最终走向“读书无用论”这个歧途,自然顾虑重重,把《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删除,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