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由燕王哙让国看道家春秋战国成时代显学,一
自从西周覆灭以后,燕国就长期处在边缘化位置,一直在东周没有什么存在感。这是由于燕国地理位置远离中原,使其难以参与中原事务。
这或许是一件幸事。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不知道有多少诸侯国因为无所作为而被强国吞并,其中不少还是姬姓之国。而燕国也长期无所作为,却偏偏幸存到了战国,居然还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山木因不材得以终弃天年,家鹅因不会叫却被主人杀来待客,弟子曾以此问庄子:“昨日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得存;今天主人家的鹅,却因不成材而死,先生将处于何处?”老庄笑着回答:“我将处在成材与不成材的中间!”燕国能幸存到战国,就与庄子的生存之道极为类似:一方面不参与与中原争霸,看似不成材;另一方面又默默地向北扩张、增强自身实力,终于在战国熬成了“七雄”之一!
成为“七雄”之后,终于引来了众人注目。
战国中期后,尽管燕国依然鲜少参与中原事务,可与中原列强的利益冲突却陡然增多。这其中,燕国与齐国的矛盾尤为突出。姜齐时代,齐人曾多次助燕,所以燕人与姜齐关系密切,两国间有过多次联姻。田氏代齐后,或许就因为这层关系,燕国与齐国关系逐渐恶化,两国间发生了多次冲突。
如此情势下,燕易王一方面与正在崛起的秦国联姻,另一方面又大力支持苏秦周游列国,推动合纵。苏秦“合纵”,表面上说是要联合抗秦,但在燕国看来,就是缓和与赵、齐二国的关系,化解周边巨大的竞争压力。
成功合纵之后,燕国危机得到了缓解,苏秦地位也大大上升,因此得以频繁出入燕国后宫。一来二去,苏秦竟然与寡居已久的燕文公夫人勾搭成奸。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久了后,苏秦害怕事情暴露,于是主动向燕易王提出,到齐国去做“卧底”,以混乱齐国。
燕易王听了,不疑有他,愉快地答应了。不想,到齐国后数年,苏秦就在一场内乱中被害,再也没能回到燕国。
苏秦人虽已走,可他在燕国的庞大影响力仍在。
苏秦死后,族弟苏代、苏厉向他学习,都成为纵横术士。苏厉想在齐国出仕,便借助燕国质子而求见齐宣王。可齐人刚识破苏秦为燕国反间之事,对苏氏家族大为恼火,就想囚禁苏厉。在燕国质子再三恳求之下,齐宣王这才放过了苏厉。
此外,苏秦生前与燕相国子之联姻,因此整个苏氏家族都与子之交往极深。
因为相国子之想掌控燕国大权,就故意指使苏代再度护送燕国质子来到了齐国。齐宣王接受了质子,并让苏代回报燕王哙。
一见到苏代,燕王哙开口就问:“齐王这人能称霸吗?”
苏代异常坚定地回答:“不能!”
“为什么?”
“他不相信手下的大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明君用人的法则之一。姜齐时代,齐桓公正是重用了管仲,才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东周第一位霸主!
听苏代这么一说,燕王哙若有所思。
不久后,另一位燕国大夫鹿毛寿也劝燕王哙:“不如将燕国让给子之!现在人人都称赞尧是贤王,就是因为他曾让国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尧却有了辞让天下的名声,又没有失去国家!现在大王将国让给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这样大王就能享有与尧同样的品行!”
向来仰慕古代圣贤的燕王哙立刻依计行事,子之虽然没有接受,但从此权势大增。
不久后,又有人来劝燕王哙:“禹传位给伯益,让启做伯益的官吏。后来启和他的党羽杀死了伯益,夺取了天下。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却是令启抢夺了天下。现在大王说是要让国给子之,可天下大小官吏没有谁不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把国家交给了子之,可实际上还是太子在执政!”
听人暗讽自己是假贤德,燕王哙立即收回了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吏大印,全部交给了子之。从此,子之正式南面称王,而燕王哙年老不能处理政务,反倒是做了臣子!
燕王哙让国于子之一事,看似极度荒唐,却真实地发生了。燕王哙让国三年后,因为众多燕人不服子之,纷纷起来作乱,结果齐国趁虚而入,一举吞并了燕国。后来是因为齐人对燕国压迫过重,燕昭王才能率燕人赶走齐军,重新夺回了政权!
回想过往,让人不禁疑惑,燕王哙究竟是受到了什么文化的“毒害”,才会心甘情愿地让国于子之?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这必然是儒家思想促成。儒门子弟,向来都极为推崇古代帝王的禅让制度,因此燕王哙让国于子之,一定是他身边儒家人士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导而成。
然而,儒家虽然赞赏古代帝王的“禅让”,却更为推崇周礼。周礼有关继承的制度就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又是嫡长子继承制。燕王哙让国于子之,完全违背了周礼,这与儒家思想已是背道而驰。
当燕国因为让国事件陷入混乱时,齐宣公想伐燕,又怕引起外人非议,便偷偷地派大夫沈同去咨询儒学大家孟子的意见。没想到,孟子对此却鼎力支持:“当然可以!子哙不能将燕国私授给子之,子之也不能私自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这就好像有位您极喜欢的士人,您不经王命就将您的俸禄和爵位给他,这位士人也不经王命就私自接受了,这能行吗?燕国之事与这有什么差别?”(《孟子·公孙丑下》)
得到了儒学大家的鼎力支持,齐宣王再无顾虑,立刻出兵伐燕,并很快吞并了燕国。虽然事后孟子声称齐国伐燕未请示周王而为非法,但他反对燕王哙让国的态度却是异常坚定。孟子人称“亚圣”,是儒家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孟子如此态度鲜明地反对让国,足以证明燕王哙并非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毒害”!
既然儒家思想并非罪魁祸首,那么燕王哙究竟是受到了百家中哪家的影响呢?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虽然思想文化流派众多,但推崇与世无争、恬淡无为思想的学派,却唯有道家。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寥寥五千余字,却奠定了道家的理论基础。《道德经》是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年代,古人对于宇宙起源、人类命运、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概括性认识。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只要能坚守大道、消除胜负心,践行无为而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