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逍遥游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目光所至即

发布时间:2023/1/14 19:55:32   点击数:

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故事中的几个盲人看不到大象的实体,只能靠抚摸去感知大象这个存在,结果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觉得大象像蒲扇,摸到尾巴人觉得大象像扫帚,但如果他们将自己感知到的东西当作大象本身,这显然就被局限了视野。

盲人摸象

或许你会说盲人本来就不存在视野,那各位请自问,你是否也有过被自己目光所限的经历呢?

这就正如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我们身边的各种人和事,就像是一个复杂的三维几何体,有着许多个不同的面。每个人独特的经历、所见所识,所处环境等因素形成各不相同视角。每个人都用着自己的独特视角观察着这个世界,被自己接触的片面所限制。

多面体

然而,任何人的所见所识都是有限的,以这种有限的眼光所看到的,是片面的,是有局限的,以这种有限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会产生我们所说的成见。成见就便会致使我们陷入是非好恶的泥潭中而无法逍遥自在。早在古时庄子《逍遥游》一文便以这一点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文章开头引入了一种名为“鲲”的鱼,鲲的体型非常庞大,有几千里这么宽,它会变成一只名为“鹏”的大鸟,鹏的体型也非常大,它的背部有几千里这么宽。当它振翅高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上的云朵一样。当它要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先要拍水飞行三千里,然后才环绕着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向南飞去。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就像大船只能在深水中才能航行一样,大鹏需要六月的大风,才能凭借风力,高飞九万里,一路畅飞到南海。

然而知了和斑鸠对大鹏此举颇不以为然。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知了和斑鸠认为大鹏这是在装逼,我纵身飞起来,冲上榆树、檀树就停下。偶尔飞不上去的时候落在地上也就是了,何必要翱翔到九万里高空再飞到南海去,这不是装逼是什么?

麻雀

这就是我们上文所提到的“成见”,生活范围只在于榆树和檀树之间的知了和斑鸠,所见所识都仅限于这一亩三分地而已,它们以自身的所见所去理解大鹏所生活的大世界,便产生了成见。

至此不由地想起了晋惠帝,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有一年大饥荒,百姓们没有粮食吃,饿殍遍地。晋惠帝听到消息非常不解,问他的臣子,说那些百姓为什么不喝肉粥呢。

农民

还有一个经典的段子,说乡下有一个农夫在田埂上遐想:“皇帝种地用的是金锄头吧。”

这些都是囿于自身的所见所识所产生的成见,读之令人发笑,谈笑之余也不禁自省,自己是否也在以这种局限的眼光在看待事物,自己是否也闹出了类似的笑话,只是未曾被察觉罢了。事实上,我们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以为目光所至即为整个世界,所不知见识阻碍了我们的视野。

山水

网络上躲在幕后的键盘侠,以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喷的风格而臭名昭著,他们便是被这种视野的局限所限制,他们仅以自己所见所识所形成的独特视角,看见了事物的一个片面,然后就脑补出了整个事物。然而,脑补出来的那部分真的就和事实吻合吗,那只不是你的臆想罢了。就像一个空间几何体,其正视图是一个矩形,殊不知它的整体可能是一个长方体,也有可能是一个圆柱、四棱锥等其他几何体。

键盘侠

网络上所谓的“脑残粉”和“无脑黑”也是同样的道理。同一个人在二者眼中形象截然不同。在前者眼中,“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而在后者眼中就显得非常不堪,让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同一个人。但实际上,两者都是他,也不全是他,只是他的一部分再加上你的脑补而已,就像是一个几何体在不同角度下的投影,你看到的只是整体的一个侧面,由此而已。

走出个人的思维圈,少说多听多看,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跳出局限的视野。

更上一层楼

君若欲穷千里目,敬请更上一层楼!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45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