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的24条修行清单

发布时间:2022/8/16 18:39:56   点击数:
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今天继续分享《庄子》的一段内容,这一段出自于《庄子·庚桑楚》。我们现代人,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耐烦“,稍微不顺意就炸毛,问题稍微复杂一些就失去耐心,曾国藩曾经说过,“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其实,不仅当官要能耐烦,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能耐烦。耐得住烦是一种修行,也是为人处事的重要条件。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有能耐,说的是人是不是有能力,实际上我们仔细去思考,能耐两个字,可以分为能,也就是能力,耐就是耐得住烦,耐得住考验和折磨,同样也要能够耐得住寂寞,这才是心性的修炼。“能耐”不如能“耐”,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不怕烦难,不惧干扰,锲而不舍,坚韧不拔。“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耐烦的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保持温和平静。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稳住阵脚心不慌。要义就是“耐烦”。遇到大事,危急时刻,怨天尤人不是办法,只有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慎重处理才是根本之道。从后文看来,南荣趎还是没开窍,他继续提问,他用病人看病来打了个比方,意思是说,自己的邻居去看病,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病说清楚,就还算病的不是很厉害,言外之意是自己这样,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根在哪里的人,胡乱的吃药,只会加重病情。他就向老子请教起了卫生之经。前边跟大家提过,我们现在讲“卫生”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注意我们的生活习惯,不要给细菌、病毒提供适合他们繁衍生长的环境。而我们的经典里讲的“卫生”是一个大概念,简单的说是要学会维护我们这个生命的身、心、神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而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这里老子对卫生之经的论述非常精彩,我们来看一下,上来老子连珠炮似的提了九个问题,其实,这都是我们修养的具体方面。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xiao然乎!能侗tong然乎!能儿子乎!这九个问题,大致的意思是说:你能做到坚持抱守纯一之道吗?能不放弃吗?能够做到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吉凶祸福吗?能够让自己做到止,做到内心真正的安定吗?能知足吗?能不再学别人而反身自求吗?能做到无拘无束吗?能做到无智无识吗?能够像婴儿吗?这里老子对于能像婴儿吗,举了几个例子,也就是具体的表现,挺有意思。儿子终日嗥hao而嗌不嗄sha,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ni,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瞬shun,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这里老子是用这些状态来说明人得道之后,能够达到和德而不累的状态。这些道理我们都讲过了,这里我们就看看这些婴儿的状态。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sha,意思是说,婴儿一整天哭也不会喉咙沙哑,这是因为气息淳和到了极点;婴儿整天握着拳头,但是双掌不会弯曲;整天睁着眼,眼睛也不会疼。如果换做一个成年人,别说哭一整天,有时候哭上一嗓子,或者咆哮一下,嗓子就哑了;如果成年人整天握着拳头,手就会感觉很疼,想把手指都伸直,基本都做不到;整天看东西,眼睛干涩肯定是难免的。老子说这些,是想向我们展示,人还没有被外物所累的状态。实际上,这些状态,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首先是脏腑气血巡行很自然,速度也很快,而成年人各种脏腑被损伤的很厉害,火气很难被从下而上的津液中和掉,所以嗓子瞬间就因为失去津液,也就哑了;孩子的筋骨也都属于松弛自然的状态,而成年人因为长期紧张、受寒,筋骨、韧带、软组织就会逐步丧失弹性,老话说,筋长一寸多活十年,筋短,就是有了结节,这种条件下,再硬是拉长,筋就会绷紧,再恢复的时候,也会非常难受;婴儿眼睛即使整天盯着一个东西看,也不会疲劳,而成年人因为肝功能的下降,对眼部血液的供给和循环越来越弱,也会导致眼部的津液减少,干涩,甚至因为眼睛的长时间在一个物体上的聚焦,再切换焦点的时候,瞳孔、眼角膜以及相关肌肉组织的僵硬,都会让我们很快陷入一种酸胀的状态。这些往小了说是使用过度,往大了说,是我们的身体集中在某一时间段重点保障我们的注意力器官的气血供给所导致的各种问题。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体长时间适应了某种视域、功能之后,也就丧失了观察更大范围,以及对更多问题产生反馈的能力,我们的身体变成了机械化的状态,从而形成了肌肉记忆,也深深的嵌入了我们的潜意识,这就是他只会适合一种用途,就像我们前边提到过的佝偻老人的那种身体状态。这一段之后,老子又讲了很多得道之人的状态,我们就不重复了,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上边提到的能够耐烦,能够耐累,从而达到祸福不入于心,才是真正的得道的状态。老子和庚桑楚、南荣趎的对话之后,还有很大的篇幅是谈道以及得道的状态,内容相对来说重复的比较多,我们直接看这一篇最后的两段总结的问题,这应该是庄子的后学,也就是他的弟子或者是再传弟子们做的系统的总结,我们也算是重新捋一下这些要点。这里,庄子还是先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关于无意中踩了别人的脚。如果我们在集市上,不小心踩了一个陌生人的脚,我们最正常的表现,是马上道歉;而如果我们踩的是自己兄弟的脚,我们最多也就会“哎呦”一下,顶多问一下没事吧之类的,但是基本上不会郑重其事的道歉,而如果我们踩的是父母的脚,可能连表示都没有,因为父母肯定知道你是无意的,而且你郑重其事的道歉,父母还会感觉很别扭。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和我们今天的情况会有些不一样,实际上,原理都是一样的。所谓的不一样,是因为我们长期如此,有些越亲近的人,会觉得你为什么在外面对别人都是那么彬彬有礼,在家里就只会呼来喝去,一点都不讲礼貌。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礼貌很多时候是针对陌生人的,而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特别亲近的人,我们心安理得的觉得你应该理解我,你应该很清楚我是为什么会发愁,为什么会脾气不好的,甚至是你应该非常清楚我是因为什么而无理取闹的。很多家庭内部的矛盾,都是因此而引发的,就现代社会而言,家庭成员每个都相敬如宾,彬彬有礼,把礼节做到极致、规范,我想这样的家庭可能更让人害怕。其实,也没太大必要。不过,家人之间也需要坦诚的沟通,这种沟通可能是阶段性的,因为即使是再亲的亲人,每个人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甚至是情绪的波动和变化,加强坦诚的沟通,而不是颐指气使,甚至是反复的去测试对方,考验对方。家庭本来应该是一个人的港湾,如果港湾里一直不太平,家也就不能称之为家了,这时候产生的连锁的心理反应很容易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道。说多了,我们回到这一段的总结。庄子之所以讲这么一个现象,也就是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目的是为了引出“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我们可以说这是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批判。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是五常,如果说特点的话,就是它们是建立在相对性的基础上的,相对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比较,有区别。这里庄子在儒家的五常前边都加了个“至”,意思是要消弭掉这种相对性。所以,至礼,也就是最高的礼,是没有人我之分,就像前边提到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建立在心意相通的基础上的,而为什么对要道歉,要做出表示,是因为,如果我们不道歉,不做出表示,很容易让对方误解我们是故意的,这是礼的作用和价值;接下来的至义不物,意思是说,最高的义,就是没有物我之分,一切都非常适宜,而儒家的义,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合宜,原因就是因为有人与人的区别,人与物的区别,才会去强调,或者说去规定,什么是适度的,什么是不适宜的;后边的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原理都是一样的。学了那么长时间的庄子,我们也都明白,庄子的目的就是要指引我们消除内外,人与我,物与我的隔阂或者说差别,回到混一、淳一的状态。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意思是说要回归到混一、淳一的状态,需要从这四个方面下手,也就是解除心志的迷惑,解开思想的束缚,祛除那些遮蔽了我们天赋的,拖累天赋的东西,打通大道的阻塞。这四项下边又各有六条,其实基本上把我们常见的错误都涵盖了,我们简单过一下:第一项,彻志之勃,也就是迷惑我们心志的是:贵富显严名利,也就是尊贵、富有、显赫、威严、名声、利禄这六条;第二项,解心之谬,那谬心的都是什么呢?容动色理气意,容貌、举止、面色、情理、气血以及意念;第三项:去德之累,是什么遮蔽了我们的天赋、天分呢?恶欲喜怒哀乐,这个应该不用解释了;第四项:达道之塞,堵塞的原因也是有六条,去就取与知能,去就也就是进退,取与也就是得失,知能,也就是我们的智巧和才干。可以说这一段是整部庄子里对于如何修道,如何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最系统也最简洁的一段描述,也更适合我们现代人的理解。那做到了这四项,二十四条,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正心,正心之后才能真正的静,静下来之后才能明,明之后才能做到真正的虚,真正的虚之后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了。听过《大学》的同学,应该会发现,这和曾老夫子的知、止、定、静、安、虑、得,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他们都是在强调,让我们不要被那些情绪、智识、欲望、意念、表象所绑架和裹挟,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到冷静、客观的思想境界,这才是道的入门。后边有一句话,我们可以留意一下: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这一句讲的是动,也就是有所作为的标准,有时候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这都是顺道而行,有时候又要所有行动以我的命令为准,这看似很霸道,和顺其自然、迫不得已,好像是互相背离的,实际上这都是顺道而行,只是不同的形势下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用我之前一篇文章的标题,我们很多时候既要学会拒绝,同样,在很多时候也要学会当仁不让,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绑架、所左右。曹传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42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