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家新解庄子之杂篇让王之八九

发布时间:2022/8/9 15:59:26   点击数:
北京最大手足癣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76.html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yǒu)二室,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gàn)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xǐ)履,杖藜而应门。

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qūn)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tè),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孔子的弟子原宪在鲁国,住在一间一丈见方的小屋子里。房上用还没有晒干的青草盖着,蓬草结成的屋门残缺不整,用桑条做门轴,用瓦缸口装成窗子。一间屋分成二室,挂一件粗布衣服当作屏障把它隔开。上面漏雨,地下潮湿。他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弹弦、唱歌。

子贡骑着高头大马,内穿红青色的衣裳,外罩素白的袍子,高篷的大车拉不进巷子,他前来拜访原宪。原宪头戴桦木皮做的帽子,穿着无根的拖鞋,撑着藜木拐杖,到门前迎接。子贡说:“哎呀!先生怎么这么窘迫啊?”原宪回答说:“我认为,手里没钱叫贫穷,学了理论而不能实践才叫窘迫。我是贫穷,并不是窘迫。”

子贡张了张嘴没说话,脸上有点惭愧的神色。原宪笑着说:“那种看着当时的气候做事,拉意见相同的人在一起成帮结伙,学是为了给人看,教是为了表现自己,表面的仁义是为了掩盖内心的邪恶。如同装饰得漂亮的车马,原宪是不忍心去做的。”

富贵何足贵

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很大程度上有着清高的成分,往往无视荣华富贵,并将过多的物欲看作心性的累赘,这与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非常相像。不过,儒、道之间还是分歧之处大于相通之处。

孔圣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也就是孔子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道家主张的“财富是心性的累赘”是相矛盾的。

曾子居卫,缊(yùn)袍无表,颜色肿哙(kuài),手足胼胝(piánzhī)。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jīn)示肘见,纳屦(jù)而踵决。曳縰(xǐ)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孔子的弟子曾子住在卫国,身穿一件麻絮的袍子,外面不套什么衣服,面容浮肿,手脚磨出老茧。有时一连几天不点火,十年也不做件新衣。端正一下头上的帽子,系帽的带子就会弄断;拉拉衣襟,胳膊肘便露了出来;刚穿上鞋子,鞋后跟就断裂了。

他脚拖着地,朗诵起《商颂》,声音充满了空间,像是出在金石的乐器之中。天子不能使他为臣下,诸侯不能拉他做师友。所以锻炼意志的人就顾不得身形,锻炼身形的人就无所谓利害,修道的人就连意志也不放在心上了。

安贫乐道

庄子一生以编草鞋、钓鱼为生,过着饥寒交迫、捉襟见肘的生活。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在“安贫乐道”方面,儒、道两家又有共同之处。因此,在此文中,庄子才拿孔子弟子的“安贫乐道”说事,作为他的寓言素材。庄子认为,只有安于贫困,才不至于为官禄名利所诱惑。

孔子则常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对弟子也以这个原则来作褒贬的根据,如对颜回“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大加褒扬。此外,文中的“捉衿而肘见”被后世人缩略成成语“捉襟见肘”,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人的贫困之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41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