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

发布时间:2022/7/29 15:04:06   点击数: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pf.39.net/bdfyy/

不读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智慧有多高,不读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文采有多好,不读庄子,不知道庄子的影响有多大。古人说“少不读庄子”,担心年轻人学了消极避世,不晓得不读庄子,少了通透洒脱,多了庸俗无趣,人生少了许多可能。

其实无论读不读庄子,庄子已经是我们话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件,朝三暮四、无中生有、得心应手、吐故纳新、似是而非、捉襟见肘、栩栩如生、踌躇滿志、游刃有余、真知灼见,等等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都出自《庄子》,如果我们与庄子“失之交臂”,这些成语“不翼而飞”,语言就会“支离破碎”,表达能力难免“每况愈下”,文化无法“薪火相传”,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替代“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搞不好连话也不会说了。

庄子《山木篇》有一则故事:乘船渡河时,有只船撞了过来,如果是一只空船,这边船上的人只能自认倒霉,但如果撞来的船上有人,这边自然会大声呼喊,如果对方不理不睬,一定会恶言相加。可见,生气或不生气,取决于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人如果能像那只空船一样“虚己以游世”,自然人畜无害。

像这样开脑洞的观点,《庄子》里面无处不在,知难行更难,可以修知、修行。

现在的很多事情是拧着的,就像我们的认知。“不肖子孙”,我一直理解成子孙不肖,不争气,没出息。最近读庄子,在《庄子·外篇》中《天地》一章读到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

孝子不奉承父母,忠臣不谄媚国君,这是最好的忠臣孝子。凡是父母所说的都应承,父母所做的都称赞,是世人所谓不肖之子,凡是君王说的都遵循,君王所做的都维护,是世人所谓不肖之臣。在庄子的眼里,那些坚持两个“凡是”的“擦鞋仔”,原来都是“不肖”臣子。

现实世界中,为了讨长者欢心,无伤大雅小心恭维是常事,但是把黑的说成白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明明有危险也不提醒,那便其心可诛了。要不要实事求是,实话实说,打工一族常常为此纠结,因为分分钟触霉头。

说话有说话的艺术,总可以想办法把意思表达出来。沉默是金,可以不说,可以模棱两可,但不能睁着眼说瞎话。打工生涯笔者之所以基本可以实话实说,是因为很早就与老板达成了共识,一切听老板决策,但不同意见一定要允许表达。回想起来那个时代的老板能纵容一个无论如何都要实话实说的下属,胸怀和嫉妒令人敬佩。

我知道你在说假话

你知道你在说假话

你知道我知道你在说假话

你还在继续说假话

我知道我没有说假话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话

如果我正在说假话

究竟是假话还是真话

权威的观点肯定吗?世俗的看法正确吗?大众的意见理性吗?支撑人类社会的,除了人本身还有抽象的概念。概念本身的含义在不断演化,有时候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大多数人又在环境的压迫下,立场摇摆不定。对与错,美与丑,皆是定义使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化。

对立的意识形态往往针锋相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就是一例。所以,过去正确不一定现在正确,现在正确不一定将来正确,定义改变了,一切都改变了。

最近读《王阳明:一切心法》,作者熊逸学养很深,善于反思,有些观点发人深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的本质就是派系,派系最看重的品质就是忠诚,这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在亿万年的进化史上被血与沙打磨出来的或许不那么光彩的天性。”

熊逸把世道人心中的虚伪,归咎于儒家传统,颇具调侃意味地这样说道:儒家门徒,无论从何种意义而言,都应该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只能“喻于义”而绝不可以“喻于利”,但科举制度偏偏使儒学成为通往功名利禄的第一捷径,这就强化了世道人心当中的一种虚伪态度:为了“喻于利”,必须在表面上装出“喻于义”的样子,“义”装得越逼真,“利”得的就越丰厚。

“装”之病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看来已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装”的毛病要改一改了》,这是曾经发过的议论。

“装”已是无处不有,治这病唯“诚”而已,求诸外药用处不大,只能反求诸己。且引用王阳明《大学古本序》对“诚”的诠释: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着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要通过“格物”来达到“诚意”,“诚意”的极致就是“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达致良知。

王阳明开具的“诚意”方,与源自尧舜孔孟的儒家心法一脉相承,但从实际的效果看效用不大,因为“装”之病并没有消亡,反而愈演愈烈,“诚意”太难,“不装”太难。

道家鼻祖庄子的态度很直接,他把刻意奉承世俗主流观点当作阿谀奉承,一辈子用巧妙的譬喻和华丽的辞藻以博取世人的欢心,换取自身的好处,如果这样还觉得自己不是阿谀奉承之徒,还自命清高,当真愚昧到了极点。

庄子悲叹道: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非最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非最迷惑。最迷惑的人,终身不醒悟,最愚昧的人,终身不明白。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个人迷路,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三个人中有两人迷路,少数服从多数,最终白辛苦。现如今,全天下人陷入迷境,即便我一个人有正确的方向,也无法起作用。不亦悲乎!

处在一个迷惑的时代,一个人想要从容中道,不受客观因素的左右率性而为,实在是太难了。

迎难而上,固然令人敬佩,退而求其次,躺平也无可厚非。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个人的内心准绳越是简单,心境越是淡定,待人处世就越从容,满足感也就越发容易得到提升,“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40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