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这本教育部推荐的绘本要怎么讲给孩子听
《熊梦蝶,蝶梦熊》这册绘本很早就进入了教育部推荐的书单,它是台湾童书大师郝广才根据庄周梦蝶的寓言改编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庄周梦蝶这个故事的源头——《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而在《熊梦蝶·蝶梦熊》中,作者和绘者用了更丰富的情节,更诗意的画面,来试图阐释“庄周梦蝶”物我两化的思想,并且排版方式上还采用颇具巧思的“两头抱”形式,从印刷形式上也进一步契合了书的思想。
那时候的庄周还只是个漆园吏,没事就蹲在家里空想,一天做了个白日梦,梦中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于是就陷入了深远的思索之中,最终成就了一本《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讲的是要打破物我的界限,从而获得一种绝对的自由。作者认为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可怎么才能让孩子也明白这个寓言中的道理呢?
郝广才在专访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解释,提醒我们应该“为孩子埋下一颗美丽的种子”:
据说有位古人在三年里,手中一直摸着一块上好的玉石,久而久之,一块玉在手,只需轻轻把玩片刻,他立马就能分辨出真假。如果从小孩子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美的东西,他自然就会具有一双犀利的,会发现的眼睛。通过阅读大师们积累数年心血完成的绘本,孩子就能慢慢进入到更为广阔丰富的文化世界中去。艺术本身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的学问,从小开始,多接触,多感受,即使是小孩子,也能很容易融入到艺术的氛围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
通过这些,可以解释郝广才为什么愿意通过这本书为孩子们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百家争鸣”后留下来的最经典的思想。
在给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问题,来更加深入的理解书的意义。
第一问:
第一个问题是给家长自己的。在这本书中,熊因为羡慕蝴蝶的轻盈美丽而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忘记了自己是熊,蝴蝶睡了,熊醒了;蝴蝶因为羡慕熊吃了睡睡醒吃的安逸而在梦中变成了熊,熊睡时,蝴蝶又醒了。那么到底是熊做了梦还是蝴蝶做了梦?梦和醒之间何为幻境,何为现实?熊是谁?蝴蝶又是谁?似乎很自然地引出了哲学的终极思考问题之一:我是谁?道融万物,万物又各有不同。
第二问:
这本书可以通过下面两个图来清晰对比,熊和蝴蝶看自己和看对方的不同感受:
这就引出我们的第二个问题:
熊和蝴蝶醒着看待对方时和梦中成为对方后,他们的感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我和儿子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儿子说先感受到了对方的痛苦,之后是对方的优势。然后,我就和他探讨,生命中除去幸福快乐之外的其他经历是不是都不值得要呢?应该说诸多五味杂陈的体验会让人生更加圆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痛苦的体验也都是构成和塑造我们的重要部分。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一开始没有问他,而是问了我自己,并想到之前有一位老师在分享《小黑鱼》的时候,提到了“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小时候都饱受“别人家孩子”的精神摧残,父母总觉得自家娃不如人,在外面听到其他孩子如何如何优秀之后回到家就又把这些因为竞争而引发的焦虑全部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些孩子长大后,如果没有深入的反思,就很容易把这些模式一股脑地再搬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一代代人内心匮乏,难以自信,只知用跟别人比较的方式来获得存在感。
第三问:
熊和蝴蝶都看到了对方的优势,于是都梦想着变成对方。《论语》里有一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是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
所以我们可以跟孩子讨论怎么努力才能“见贤思齐”,比如,可以跟某些学科很厉害的同学探讨他们独特的学习方法,还可以观察人缘好的同学是如何待人接物的,还可以从名人传记中获得力量。总之,如果真诚地与孩子探讨学习他人的方法,他会从中得到不少灵感的。
第四问:
蝴蝶和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但又有共同之处——它们所抱怨的生活,都是别人渴慕的,却都不自知。因而,可以跟孩子探讨平时可以怎么想怎么做来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我想这也许是很多大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吧。孩子天生向往光明美好,要早点在他们心里播下这颗种子,不要等到被繁琐俗事迷住眼睛才想起来幸福的真意。
商品:《熊梦蝶·蝶梦熊》《夫子说》《鱼儿水中游》《鱼之乐》"传统启蒙"4册套装原价:元松鼠悦读拼团价:元扫码即可购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