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诸子百家时代主要人物一
孔子众所周知,不需要特别去讲。孔子生活的时代,依然是晋、齐为大国,吴、越争霸时期,鲁国一直被齐国防范得着的。孔子的大事件是29岁正式办私学,广收门徒教诗书礼乐,53岁任鲁国大司寇和68岁回鲁整史理春秋。
根据我的研究和心得,有一些新的看法。据文献所知,孔子有三次问老,后两次都发生在王子朝和周敬王时期,南宫敬叔随同的那次,或许对应的是王子朝称王,诸侯国派代表恭贺,为什么是南宫敬叔作随同呢,因为支持王子朝的,有个大将军叫南宫极,一个宗族的。第三次问礼,应该是王子朝典籍出奔楚国前后,去求周室典籍的。而楚国被吴国攻陷,周敬王被晋定公护送周都以及王子朝被杀,都是二三年之间发生的事。那个时候孔子正出仕小司空前后,修诗书礼乐时期。孔子49岁,王子朝在楚被刺杀,老子隐退,如果孔子50才知《周易》理十翼的话,那么求典籍就是真实的。孔子早年教诗书礼乐,目的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士”,晚年收录了《易》,《春秋》,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升华。中华学问在他这里完善了,“礼乐”体系有了根本和实践,真正站在了文明的高度来修编六经。如果从社会运作,即管理学体系上讲,孔子整理的六经,本就是熟人社会的基本常理,然后进行了一次强化和总结,无论宏观是国家层面上的、还是微观基层上面的,或者是内省、外求它都适合。后来达到孔子这个水平的,是墨子,墨子整理和强化的是陌生人社会的基本常理,可谓与儒学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孔、墨之学总的来说,皆是人性本身的东西,是人的基础学问。儒墨之争,开启了诸子百家之盛。孙子,全名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本是齐国田氏一脉,后来避内乱奔吴。与老子、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孙武小孔子7岁。最大事件是在吴国,随吴王一同领导柏举之战大败楚军,差点灭亡楚国。在他31岁时,吴王阖闾即位,经伍子胥举荐,带着《孙子兵法》去见了吴王,顺利任命为将,为吴国服务了28年。转折发生在伍子胥被杀,这一年孙子刚过耳顺之年,一种说法啊同被夫差所杀,受伍子胥的牵连。一种说法是自此隐退乡间修订兵法,过了十年,夫差死吴国亡,随即没多久孙子也就去世了。《孙子兵法》是专业的战争学说,非常道的致胜敌人之法。一套完整的体系,包含军队的组织与建设、作战的原则以及击敌战术和后勤保障等。首先他继承了姜尚“武圣”的思想,即是“知兵”懂力量与谋略博弈。宣告智谋取胜蛮力,求神不如求己的理性时代。其君主和战略家的智慧是一个国家胜败存亡的关键。不过因为战争的功用是拯危救民,故而中国兵学不以好战、强霸为主。打仗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小代价谋攻为先,故而自古多战略家。但兵家谓之死生之地,兵者,诡道也。其对社会的破坏力也非常强,尤其战争时期,一切人能发展和理解的地方,都被人欲所干涉和制杀,也非常残酷。邓析与子产和孙子是同时代的人,稍晚于孔子。可谓是第一个反对“礼治”思想,“不法先王,不是礼义”重时代改革的一个人。邓析原本是子产的下属,子产公布了“刑书”,也就是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具有王权象征意义的大鼎上,并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此刑书在当时是很重大的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辩论,是中国史上首次开成文法运动的先河。公布了老百姓还得知道啊,邓析就此作了一套“竹刑”,刻在竹简上的新法律条文,特别方便老百姓。不仅于此,还聚众讲学,向人们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并帮助别人诉讼,尤其擅长辩论,对当时的政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当局面面临失控,然后就杀了邓析,不过他的竹刑继续被使用。因为两可说,“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自此产生了名辩学。后来宋国的惠施,也是擅外交口辞的人,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提出了合同异,注意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认为事物的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现实差异是相对意义。惠施死时公孙龙刚出生,公孙龙则注意到事物和名称的差异、独立和稳定,强调不同名实的不同质的规定性。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和坚白石二就是著名的论题。墨子,全名墨翟,宋国人,任宋国大夫,殷人的后裔,他曾学过儒家,后来自立,同时,他也是周天子史官一个叫角的弟子。符合他博学多才的背景。墨子生于周敬王末年,吴越争霸的时期,37、8岁止楚攻宋,十年后宋昭公任墨子为大夫,很快2年就离宋,晚年奔波于齐、鲁。
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家,盖出于清庙之守。”就能知道墨子的工作是守祖庙的,古代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大事,故而在祖庙工作绝非一般工作,懂礼乐,要制作乐器等。根据墨子著作涉及的工学技艺,佐证了他的职业特性。
墨子写非儒、非乐,曾与儒学学派辩论,使得儒生哑口无言。自墨子非儒,实际上如同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非儒》直击“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公孟》直言“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指出儒家的有四样不好的东西,即不知天不明鬼,厚葬守孝,又经常搞音乐跳舞,和生死富贵是宿命论。实际上就是站在做事上来批判的。因源出于“清庙之守”,礼乐之所重,其乐之作,器之成,无一不涉及工科和用人。器非一人而成,破析出来全是分工、协作才能成事,讲礼摆资格太多,只会碍事,根本无法合作。所以《墨子·非乐》提出“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反对崇尚俗乐和享乐之风,征万民敛财来造各种乐器,搞厚葬奢侈等就是不对的。
自此,墨子学问,由“乐事”上升为“大乐之道”,他从乐的功用性和移风易俗用处上提出了“兴利除害”思想。不能使之成为享乐,误工误事,而是要分工以利天下。由此以事为本,即是基于分工、协作,那么有且唯一冲击的就是“礼法”,必是自由、平等和独立为基础,机会与能力是对等的。严苛的礼法制上下进退机制不足,阶层疆固,典型就是皇权制度,皇帝没有任期,直至老死导致权力争斗异常激烈。其次产品是基于工匠为主体事务为主导,不能在事务中讲关系讲等级讲政治觉悟和瞎指挥,造成彼此不服没法合作。合作成事,不一定都是亲朋熟人了,陌生人更日常,所以讲究兼爱,合作得看能力,必须是尚贤的,能者上无能者下。当然,还得有一个准理,不能搞一人一义,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对的,所以有天志和尚同,万理归一。
扁鹊,本名秦越人,渤海人。生活在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商鞅变法时代。治好过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得其食邑之地。因洞府所居之山,形似石鹊,赵人就尊称他为扁鹊。后游医虢国,巧遇虢太子“尸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自此追随从医,使扁鹊名震天下。老年到了咸阳,为秦武王治腰,遭秦太医李醯xi妒忌杀害。总的来说,扁鹊及其弟子不辞艰辛,周游列国如齐、赵、卫、郑、秦等,济世救人,皆随俗为变,可谓医、药、技皆全面的全科医生。医家这一脉,一直传承有序,始于神农、黄帝、歧伯,承于扁鹊、仓公且广传医术,后有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和李时珍等人。华佗、张仲景都生活于东汉末战乱时期,尤以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灵魂,人称“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东晋的葛洪炼丹采药,成就了医学和制药化学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其中《肘后方》直接影响了屠呦呦于青蒿素的提取。随唐的孙思邈,尊称药王也,著有《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历经27年成就《本草纲目》巨著。鬼谷子,全名王诩或叫王禅,神秘人物。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自称鬼谷先生。其下著名学生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谋略家和纵横家鼻祖,也是兵家大家。纵横家是独特的谋士群体,唯春秋才能诞生的外交政治家。常常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也是人们对他们既爱又恨的特殊人群。著名事件是合纵连横,公孙衍、苏秦与张仪斗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汉书·艺文志》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西周时行人是主持外交礼仪事务的,到东周转变为出使各个诸侯国、执行外交使命了,其“动之以利害、巧辞以服人”走上了前台,影响国家命运。孟子,全民孟轲,字子舆。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田氏已经代齐,田桓公正创稷下学宫,对应魏国强霸之时。我们知道他的继孔子之后的大成人物,是孔子隐没百年之后的人,进一步发展儒学。明确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青壮年时,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已经出现,于此也就带者自己的徒弟到处去游说,推行他的学说。先到齐宋、10年后到了魏国,次年到齐国,都无功而返。过了耳顺之年,回到邹国开始著书立说,安享了20个春秋。《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升格,宋代列入四书,再后来尊奉为亚圣。在政治上尤其重视民心向背的问题,反复论证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因素,也就是人民是第一位的,政府其次,国家领导人在最后。如果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无道,人民是有权推翻政权的。提供了“国民信”这一纲领,首有王、霸之别,当省刑罚,薄税敛。学术上,论证了人性的性善,生而具之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认识和推己及人的。许行,楚国人,与孟子同时代。《汉书·艺文志》:“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尊奉神农氏。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主分二派,一派本事于耕种植树,一派关涉政治。农学服务人吃、穿、用,关联税赋、开采、经济、工、商等,实际内容非常广。民以食为天,本就是人类真正的天。土地、农学的重要,周朝以“左祖右社”设社稷之坛让人们深刻认识。今天的生态破坏、土地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粮难产、食无健康、居有毒等,人类文明岌岌可危。哪怕科技再先进,作为人还得上应天时,顺四季,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水土。农本商末本是大道本来,国家以百姓为根,百姓以谷为命。如果百姓无谷,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基于此,需要时刻强化这些基础内容。商者,本不必全民而为,十有其二三就不得了,社会足以发展。并且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保障,对军队而言,核心在于军粮和兵源,而这两项都需要通过发展农业来提供。然后农业还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证,劝民务农,可使百姓民风淳朴,其次可使百姓举止持重,减少结党营私、图谋造反的机会,持续稳定。于技术,农家是第一个提出统一度量衡思想的学派,以避免商业投机行为。是后来秦朝“车同轨、书同文”的先河。庄子,全名庄周,宋国人。与孟子同时代,庄子在诸侯混战、争霸天下的社会,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隐居著书,潜心研道。主要事件也就任职漆园吏,推辞了楚威王的聘请。《道德经》本是纲领,庄子继承且发展了道学。好寓言表达其主张,尤其齐物论和逍遥游谓之精华。开启了生命自由,人生自如的境界,回到了生命本身,宇宙个体的自然本来。一切的“一”回到了悟道之上,为修行者打开了一扇门,为人生逆境和忘我修了一间屋。从他这里开始,道家成为一个学派,养生、悟道体系得到了发展。使道家成为人世的“补正纠偏”之学。自此学说的弊端也不小,为国人明哲保身,不为天下公义,以及忍辱偷生提供了温床,极易走偏且使精英们沦为自私主义。其相对主义和游世思想,主张消除差异进入了诡辩主义,而事物的天然差别和稳定性被彻底忽略了。玩世不恭的态度,使人轻视现实、躲避矛盾。谯皓中时空整理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