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有超脱自身的洒脱,才有ldquo

发布时间:2021/3/17 8:37:11   点击数: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60831.html
世人总说“安贫乐道”,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个人可谓是安贫乐道的代表人物,那就是庄子。庄子安贫乐道的生活作风,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潮流,在后来的很多年之间,众人一提起安贫乐道,想起的自然就是庄子。庄子的一生以编草鞋、钓鱼为生,他的生活饥寒交迫,用“捉襟见肘”四个字形容,一点不为过。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庄子无论居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都能保持生活的信念,即便是生活艰苦,也能自得其乐。在《庄子》这本书的“让王”篇章中,庄周借由三个寓言故事,来讲述安贫乐道的一个核心思想以及行为标准。这三篇故事分别是:1.曾子捉襟见肘2.颜回无心做官3.瞻子超脱自身这些故事来源于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在儒家与道家的学说中,虽然说言语不同,但是其中阐述的核心智慧却是相通的。正是因为孔子对于“安贫乐道”也有一份执着追求。孔子和庄子,这老哥俩在这个方面可谓是一拍即合,所以庄子就借由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来讲述了自己所要表达道理。曾子捉襟见肘庄子的哲学之中,有一部分是以“无视荣华富贵,把物欲看作心性累赘”的思想作为核心。《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曾子,他住在卫国,身上只有一件麻絮的袍子,外面也不穿衣服,面容浮肿,手脚磨出老茧,有的时候几天也没有生火做饭,甚至很久都没有穿一件新衣服。他如果扶一下头上的帽子,就会弄断帽子的带子,拉拉衣服,胳膊肘都露出来了,穿上鞋子鞋后跟都开裂。于是脚拖着地,还朗诵着《商颂》,声音洪亮,好像金石的乐器之中。天子都不能让他做臣子,诸侯也不能让他做师友。所以锻炼意志的人就顾不上身形,锻炼身形的人无所谓利害关系,真正修“道”之人的智慧,连意识都不放在心上。庄子在这里就借由孔子的故事,作为他的寓言素材,讲述了自己对于安贫乐道的看法。孔子的学生没有为功名利禄所诱惑,即便是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仍然自得其乐,甚至还高兴的朗诵《商颂》,声音洪亮。这也是庄子安贫乐道的一个思想核心,不以外物为拖累,甚至把物欲看作是心性的累赘,一切随遇而安,一切淡然处之。颜回无心做官在《庄子》“让王”这一篇中,讲述了诸多的寓言故事,通过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论述了这个道理,也是其中的典范。《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功名利禄而让自己感觉到拘束。明察得失的人,不会对于得失有任何的焦虑,注意内心精神修养,不会因为没什么官职而羞愧。这段话是源于孔子对颜回的有一份教导,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天,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这么贫寒,地位这么卑微,为什么没有去做官?”颜回回答说:“我不想做官,城外有无十亩地可以供我吃饭,城内有四十亩地可以供我穿衣服,我拨动琴弦也能娱乐,学习先生的道理也能快乐,我不愿意去做官。”孔子听了极为感动,就说:“颜回的心思真好,‘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感觉到拘束,明察得失的人不会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不会有惭愧之心’,我说这样的话已经很久了,在你身上也算是真正的领悟了,这就是我的收获呀。”在儒家和道家之中,都有着相通的一个道理,主张的都是外物是心性的累赘,是相互矛盾的。外在的名利虽然可求,但是不可久存妄念,否则就是自己灾祸的根源。在孔子的思想中,同样阐述了“安贫乐道”的一个智慧,最典型的就是对于学生颜回的一句赞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也是庄子所倡导安贫乐道的思想核心,在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如果能持守人生的平淡,淡然自持,这便是人生最好的一种状态。瞻子超脱自身安贫乐道的一个核心,其实并非表面的“安于贫”,而是内心对于富贵的一份淡然之心。如果对富贵淡然,没有执念的时候,你才能更好的安于贫困,如果说内心浮躁,就不会有平静的心思,持守平淡。有一天中山公子牟就对瞻子说:“身居于平民之间,但是心里想的却是荣华富贵怎么办?”瞻子说:“重生,重生就是轻利。”中山公子牟就说:“我当然知道,但是控制不了。”瞻子就说:“如果超越不了自我,就顺从自我,神不会厌恶吗?不能控制自己,硬要那样去做,这是双重的损伤,受双重损伤就不能长寿。”魏牟,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公子,隐居山野比其他人都要困难一些,虽然没有达到一种境界,但是也有那种意念存在。在《庄子》所说的瞻子超脱自身的故事中,所阐述的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安贫乐道,首先要摒弃外在名利的妄念。如果说内心有执念,只是让外在的身体却隐居山林,那么内心会更加浮躁。就如同很多人总是在追求诗和远方,而总是忽略了内心的清静之本。即便是把你置于诗和远方之间,你感受的也只是更加浮躁的内心。《庄子》这篇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中山公子牟隐居山中,但是心怀荣华富贵,他明知道心烦意乱难以控制,但是他还想刻意的去追求平静,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一个损伤。要达到道的境界,至少需要有一种内心自然的超脱,否则就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如果去除不了内心的忘念,那就顺应了那些妄念去存在,就如同瞻子说的那句话“不能超越自我就顺从自我,否则就是双重损伤”。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欲念,还在追求荣华富贵,自己内心却想刻意的逃避这种执念,这对于你自己来说就是另外一种损伤。真正的安贫乐道,需要由内而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释然,而非外在的强迫。安贫乐道的心性根源以及作用一:安贫乐道的心性根本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安贫乐道,不要把这些想法和期望寄托在外事外物之上,更不要由外向内的去强求。而需要顺应自然,由内出发,一切坦然待之。当内心开悟,放下执念的时候,这一切便是一种得到。想要达到“道”的境界,要抛弃俗世,超脱自身,如果做不到这样,那就顺其自然,最起码不会损伤自己的身心,这就是一种“重生”。“安贫乐道”的根本是超脱自身,但是超脱自身,除了对于名利之外,也有对于自身外在得失的态度。庄子的学说中,本质而言是一种“心学”,是要告诉我们感悟的一种认知,对于我们所处境遇的一种感悟。庄子的“安贫乐道”和“安之若命”的思想,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在面对外在的一些境遇变化和得失,不管喜不喜欢,不管如何改变,都把它视作一个自然状态。不安于它就是违背自然,安于它了,便是一种坦然对待,都是同样的道理。二:安贫乐道对于人生的作用对于“安贫乐道”这一心性的作用显而易见,比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遇到变故或者外在名利出现得失的时候,不能坦然对待。这个时候产生的是无尽的痛苦,甚至是束手无策的焦虑,这个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面对这样一种境况,一个人在无形之中会有一种自我否定,甚至会产生一种自我伤害。当我们换一种态度对待,持守一份安贫乐道之心,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而是懂得求取自身的平静,然后再谋他图。也许过一段时间,自己曾经所执念的或者所痛恨的,当时间过去之后一切都能够释然。知其不可为而顺应天命,能安贫乐道者,可能外在物质不会富有,但是内在精神一定丰富。这一种精神的知足,是任何追求外物和外在不知足的人所比不上的,这便是境界。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979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