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一月读懂道德经道和德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3/13 20:19:56   点击数: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第三讲道和德到底是什么?

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

头头是道

现在我们也来凑热闹,讲《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长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学者们,道歉万分,以外行人妄说内行话,滥竿充数,不足为凭。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把传统文化中的“道”字与“天”字先讲清楚,才好开始。

读中国书,认中国字,不管时代怎样演变,对于中国文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不能不留意。至少,读古代文字章法所写成的古书,必须具备有《说文》六书的常识。

在古书中,“道”与“天”字,到处可以看到。但因上古文字以简化为原则,一个方块的中文字,便包涵人们意识思想中的一个整体观念;有时只用一个中文字,但透过假借、转注的作用,又另外包涵了好几个观念。不像外文或现代语文,用好几个,甚至一二十个字,才表达出一个观念。因此,以现代人来读古书,难免会增加不少思索和考据上的麻烦。同样地,我们用现代语体写出的文字,自以为很明白,恐怕将来也要增加后世人的许多麻烦。不过,人如不做这些琐碎的事,自找麻烦,那就也太无聊,会觉得活着没事可做似的。

例如“道”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客家话、粤语中便保留着。至于唐宋间的著作,在语录中经常出现有:“道来!道来!”“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说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说道”等用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是否可作“说”字解释,诸位应可触类旁通,不待细说了。

讲到这里,顺便也把古书上的“天”字提一提。古书上的“天”字,大约也概括了五类内涵:(一)天文学上物理世界的天体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辞“天行健”的“天”。(二)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传》所说的“吴天不吊”。(三)理性上的天,如《诗经》小节的“苍天苍天”。(四)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

首先了解了这些用字,那么,当我们看到古书的“道”与“天”,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时把它当动词或形容词用,有时又把它当名词用,就不会混淆不清了。

假定我们要问,《老子》本书第一章首句中两个“道”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不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姑且备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能说到理事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你千万不要忘记老子自说的“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有无主宾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后人有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

闲话不说,书归正传,由《老子》第一章的“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告一段落。跟着而来的,便是“常无、常有”的附带问题。我们既已认可首章的“无”与“有”两个字各自标成一句,构成一个观念。当然文从字顺,下面句读,也使承认是“常无”与“常有”,而不照一般传习,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了。不过,以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认定“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句读才是对的。那也不错,反正增增减减,都在寻章摘句之间玩弄文字的把戏,如以老子看来,应当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经说到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边界)。”“故”字,当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词,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玄元之妙

好了,到此我们已经看出《老子》本书在第一章中的三段要点。真有一语中具备三玄门,一玄门具备三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段,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著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后语中又附带说明,在不得已的表达中,提出了一个“道”字;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

第二段,告诉我们,在形而下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道体。但是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第三段,再反复说明有无之间的互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复。因此而说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讲到这里,又要让我们慢慢来,先解决其中一个字和一个句读的问题了。

古书的“玄”字,从唐、宋以后,往往与“元”字混用互见,很多年轻人大为困惑。其实,“玄”字是正写,“元”字是替代品,是通用字。因为在家族帝王专制时代的历史上,作兴对皇上名字和庙号的尊敬,人们不可随便直呼,也不可低写。不然,就犯了“大不敬”的律令,甚至会杀头。杀了头,当然不能说话吃饭了。唐明皇的庙号叫“玄宗”,所以在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讳。因此后世所见的古书,“玄”“元”不分,或者“玄”“元”同用了。

再者,有关这几句的句读,从前我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此两者同”应读成一句,“出而异名”读成一句。不可读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他说,这种句读才能显出有无同源的妙用与深意,而且在文气来讲,透彻而有力。如此云云,当然有他的独到见解。后来,我也看到经古人圈点过的几本古本《老子》,也是这样句读。但我却认为这是习惯作古文文章的手法,意义并无太多差别。要同便同,要同出也可以。这里我没有固执定见,学老子的语气说一句:“无可无不可。”

交代了这些意见,再来讲老子首章原文的第三段。他再说明有无相生互用的道妙。便说“无”之与“有”,这两者是一体同源,因为作用与现象不同,所以从无名之始而到有名之际,必须要各以不同的命名加以分别。如果要追溯有无同体,究竟是怎样同中有异的?那便愈钻愈深,永远也说不完。所以,在它同体同源的异同妙用之际,给它下个形容词,便叫作“玄”。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所以又再三反复地说,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

但也有不走哲学思辨的路线,只从文字结构的内涵去了解,也就可通它的大意了!“玄”字的本身,它便是象形字,包括了会意的作用。

依照古写,它是宫形态,也等于一个环节接连一个环节,前因后果,互为因缘,永远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因此,后世由道家一变而成为道教的道士们,手里拿着一个囗连环圈在玩,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的标记。

又有只从“玄”字训诂的内涵作解释,认为“玄”字是极其细小的生物,几乎细小到渺不可见的程度。因此又有加上现代的新观念,认为“玄”字的内涵,等于是细胞或微生物的形容字,便把已出函谷关以外的老子,轻轻一扯,向西方的唯物思想去归队,硬说老子的《道德经》基本上是建立在唯物哲学的基础上的。

第38章上德不德

自三十八章开始,是《老子》下篇,又名“下经”,整个连起来,上经讲“道”,勉强给它一个范围,是讲“道之体”,讲“道”的根本。下经讲“德”,“德”是讲用,在古代文学上解释“德”为“得”,好像一个东西得到手里,所以是“德者得也”。现代的名词是说其成果、效用。

下经开始讲“德”,就是讲“道”的用,以及它的现象。下面很多的话,看起来是一样,仔细研究起来,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上经讲“体”,下经讲“用”。旧的观念说,上经讲“道”,下经讲“德”。所以,同样的字句,从“道”的角度看,与“德”的角度看是不同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1)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现在观念而言,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并不以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让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这已经差太远了。

上古的文化,对于道德的行为,始终注重四个字,就是“阴功积德”。主张做好事要“阴”的一面,不是“阳”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见;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知道。这就是阴德,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老子的观念来看,所谓“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经被人看出来的德行,那是着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来讲,“着相”就不高明了,《金刚经》也是叫我们不着相。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是解释上品的道德行为,是说做了善事,看不出来他在做善事。“上德无为”是说上德的作用,是合于形而上的道体;“而无以为”是说他在作用的时候,是自然的,不会给人看出来,没有一个目标,也是很轻松地把一件事做了。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点了,是有所作而有所为的,看起来孜孜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这是划分“上德”与“下德”的原则标准。

下面解释“德”字的无为,继续说到“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这个“仁”字的说法,与“德”字一样,如果重复起来,亦有四句,这就不重复了。“仁”字之后就是“义”,“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解释这句话,与前面相同:上品的仁义,是看不出仁义,看得出来所做是仁义的事,已经差得多了,所以那是假货,伪造的假药。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仁”、“义”过了就是“礼”,真正的“礼”并不是代表礼貌,礼貌是中国文化“礼”的一种,“礼”字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义之邦”,并不是说中国人看到人就作揖叩头才叫作礼,那只是礼仪、礼貌。真正的“礼”是高度的文化,以现在的观念而言,文化包括一切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历史文化,乃至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规律等等,所谓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社会等等一切都包括在内,这都是“礼”。

老子说,“上礼为之”,真正的“大礼”,所注重的文化究竟是什么?那是形而上的基础,那个最高处“而莫之应”,那是看不出形态的。所以,我们中国自己认为文化衰微的时候,会给自己粉饰门面,去把老子这句话解释成我们的文化没有衰微,“莫之应”,只是你们看不出来而已!

其实,真正的“礼”,看不出“礼”的作用,普通的人更是不懂,所以“攘臂而扔之”,膀子一举就把它丢掉了。大礼看起来好像是礼一样,其实真正的礼貌,在乡下偏僻的地方可以看到,人们表示欢迎的方法,不懂得叩头作揖,更不懂得握手鞠躬,只要一看到人就叫:“哦!客人来了!”这就是礼。可是我们都市中讲究礼貌的人,看到这种礼“攘臂而扔之”,挥手丢之,认为乡下人没有受过教育,不懂礼貌。其实,那才是对的,那是至诚自然的礼。甚至他只说一声:“嘿!你来了!”真不晓得有多么亲切!那是真正的礼。只不过我们在都市社会搞惯了,看到这个情境“攘臂而扔之”,觉得自己倒霉,碰到这个没有教养的人。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真正懂得礼的原故。

这一篇文字虽然很浅,意义却颇深,因为老子讲到了道、德、仁、义、礼等五个阶段。上经已经讲过了“道”,这里不再讲了。这一篇他究竟说些什么呢?这与《易经》的《系传》一样,就是一篇人类文化进化史的描述,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化进化史的感叹。严格地说,他是感叹人类文化的退步。站在东方道德文化的立场来看,乃至以西方宗教文化的道德角度来看,人类没有进步,只有退步;也就是,物质文明是越来越进步,精神道德的文明越来越退步,越衰弱。假使我们不仔细留意去读,会觉得老子这些文章没有什么道理,何必啰唆!实际上,这里《老子》所说的,等于《礼运·大同篇》孔子感叹人类文明的退化一样。

(02)德仁义礼失后该若何

“故失道而后德”,上古的人个个有道,只要讲到道,大家都是有道之士。时代向前,“道”渐行消失,才产生了“德”,用“德”作为行为的标准。“失德而后仁”,时代更向前走,到孔子的阶段,拼命提倡“仁”。到了孟子战国时代,“仁”又靠不住了,又提倡“义”。每个时代产生的思想主张,所表达、号召的都不同,所以说,“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到了“礼”这个阶段,包括有了法制,“礼”与“法”是连在一起的,因为社会人心坏了,所以在文化教养方面,希望个个有“礼”。

“礼”是属于教化方面的,教育亦难成功,人长大后进入社会,竞争使彼此相互伤害。所以,只好构成法律,就是“礼”而后有“法”,“法”没有效用之后而有“刑”,不守法的人,只好把他抓来用刑了。若连刑都不起警吓作用时,那就无法讲了。所以说,老子这里是一种感叹。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老子的时代,社会已经退步到提倡“礼”的阶段。我们要如何读老子的书呢?我们看人类社会,整个世界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的国家,教育跟着也普及了。照说,教育越普及,人应该越好啊!可是,事实上天下思想反而越乱,社会的犯罪行为越多。反转来看乡野的地方,乡野之人没有受过教育,他却不敢犯罪,行为比较朴实。所以说,人类缺乏忠信才需要“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一生从事教育的,深深感觉到所谓教育,不知究竟是过还是功,教育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读书是为了多得知识,不过,是有知识好呢?还是没有知识好?在我个人来说,现在深深感到,当年如果不读书,现在不晓得多舒服!很后悔自己年少的时候,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不去学耕田?春天种田多舒服啊!知识越多痛苦越深,学问越渊博烦恼越大。所以很多人对道德学问的观念极为担忧,不但忧国忧民,学了佛的人,还要担忧众生。你说,这个知识对我们有好处吗?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就是预知,等于西方宗教说的“先知”,东方称之谓“神通”,也就是未卜先知。一个人坐在那里打坐,希望能晓得明天的事,晓得前世的事,可是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有了神通的人,最后家也丢了,都变成了精神病。不要以为有神通就有好处,其实有了神通,智慧越大,痛苦越大;没有智慧的人,还只是担忧明天怎么吃饭;有了智慧的人,要担忧未来的世界怎么变,又要忧愁社会怎么变,也就是担心这芸芸众生要怎么变。自己肚子都度不了,还要度众生,这就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从老子这个论点看来,他好像是一个笨人,而且越来越笨。但是,不必骤下断语,再看他下面的说法。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说真正的大丈夫,走实在的路子,只有修道。道是什么?无为。依照佛家来讲,就是“万缘放下”,大丈夫不走微末的路子,要走实在的路子。“道”就是把所有的知识,一切统统丢开了,聪明智慧都丢掉,回归到朴实无华。“去彼取此”,去掉那些外表的华丽知识,找回自己生命本来的朴实。老子的榜样是什么呢?就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回归到在妈妈怀抱时期那个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你骂他时是笑笑,那多好啊!骂与赞扬都差不多,没有分别。牛奶与剩菜混在一起,他也不分别,那都是“朴”,回到那个朴实的身心。

第39章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01)得一与不二

古本的《老子》一书,只是标明章数,每章之前没有题目。万一要做标题的话,每章的第一句或第一字,就是最好的题目。以现代人著书的观念来看,好像《老子》这本书没有列纲领,很不科学。实际上,它科学得很,第一句话就是它的纲领,就是它的科学。你不相信的话,去翻阅一下很多章的第一句话,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好像与后面文章含义合不拢来,而这第一句话就是全章的纲领。像这里要讲的第三十九章,就是讲“得一”的重要。

“一”的道理,在上经讲“道”的时候已经讲到过,现在再加以解释。后世学道的人,不传“道”而传你“得一”。“得一”就是“守窍”,有些是叫你守丹田,有些叫你守海底,有些叫你守心窝,有些叫你守背脊骨后面的某个骨节,各种花样都有。

曾经有一个人,当年身体不好,老师告诉他守一个地方,他成功了,便拿着鸡毛当令箭。这些实在都不是“一”。“一”也是个代名词,专一是无处所的。所以,佛家讲修定,定在哪里?定在专一;道家讲的是静,静在哪里?静在专一。“一”在哪里?一在零那里,那个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净无为,那才是“一”,你有个“一”可守的话,那就是“二”。你想想看,打起坐来还去守一个“一”,那不是成了“二”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出来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不就又变成“三”了吗?佛学说学“空”,你盘起腿来找“空”,那早就是“有”了。“空”不一定要盘腿,所以,有一个地方可以守,那早就是“二”了。

道家讲“一”,佛家讲“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本来很简单一句话,一玩弄文字就看不懂了。所谓“不二法门”,一个叫做“一”,一个叫做“不二”,“不二”就是“一”,难怪庄子讲了一个故事笑一切世人。庄子说,有一个养猴子的老头子,养了一群猴子,每天早饭给猴子三个芋头,晚饭四个。有一天老头子忽然改变生活方式,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很生气,抢着要来揍那个老头子。老头子说,不要吵,明天还是照旧早晨三个芋头,晚上四个,仍然是一天七个,不多也不少。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他就发疯了。所以,“得一”也好,“不二”也好,都是一个东西,都是一个零,这里头有很多道理,发挥起来就很多了。

“天得一以清”,天气不一当然不清,天气往往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就叫做阴阳怪气的天气。人生一辈子难得看到几次天清气爽,万里无云,那才舒服。“地得一以宁”,像我们新时代的建筑,马路一天都不宁静,这里挖一个坑,那里掘一个洞,所以,都不宁静。

“神得一以灵”,一般人打坐修道,佛家叫修心,道家叫炼神,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神是什么?就是人天生本来的,人只要能专一,就神灵了,灵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有人问学神通有什么方法?假如学神通还有一个方法,那就不叫神通而叫鬼通,叫乱通。很多人偏要去。学通灵,这些人叫做自找烦恼。一个人不好好地学做人,非要去学做鬼、学神明、求神通,那是不想做人了!所以,神真得一,一定就宁静。孔孟之教,《大学》之道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走这个路线。

“谷得一以盈”,山谷里头得什么“一”?山谷中一样东西都没有,空空洞洞。不过,真正的空空洞洞,就充满了一切的功能,有无比的价值。你懂了老子的道理就懂了道,真正空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充满。

“万物得一以生”,天地万物就是得道的功能,生生不息,做事业的帝王们,“得一”就统一天下,就天下太平。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须达到了这个程度,“其致”,就是做到了、就成功了。下面正反两面的解说,只要念过就懂了。

(02)从低下为基础的高贵

“天无以清将恐裂”,太空永远是清净的,人类现在用自己的聪明,科学的发明,扰乱太空;但太空力量大,扰乱再多却会拨回转来。如果扰乱太空过分厉害的话,人类也只有毁灭自己了。

“地无以宁将恐废”,我们生活居住的这个大地,本来应该是平静安宁的,可是地球不断遭到人类的侵入,挖石油、采煤矿等,使“地无以宁”。大地不能安宁,“将恐废”,就难免发生地震、洪水各种灾难了。

“神无以灵将恐歇”,人的思想每天要做到清净无为,尤其现在工业时代,大家忙碌得喘不过气来,一天之中,尽可能休息几次,所谓养养神。以现在的名词,脑筋多几次时间休息,让脑筋空空洞洞的,什么都不要想,智慧才会出来,才能更灵敏。如果精神每天不收敛一下,不做到灵敏,那么“将恐歇”,最后昏头昏脑,头脑崩溃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前面说“谷得一以盈”,空灵中充满功能,这个宇宙生生不息,如果没有功能充盈,万物不再生,恐怕一切就灭绝了。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过去做领导的人,不可思议,所以皇帝的位置崇高无比,为“九重天子”,形容其高贵。《汉书》有“千金之子不垂堂”,九重天子是不轻易出现的。侯王为什么是高贵呢?不高贵就会跌倒,那岂不就完了!

这是个相反的说法,也就是说,现在把“一”当作形而下的讲。刚才讲它是个空,是个零,现在形而下讲“一”,不是空,而是有一个一定的原则、一定的戒条。如果做人做事,违反了这个基本戒条,就会造成错误,终归会导致失败。这是天地之常理,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又进一步地说明,真正的“贵”,“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人为什么会高贵起来?比如一个人,穷光蛋出身,打赤脚的到城市来,努力工作十年二十年后,到了掌控社会的经济位置,变成大富翁了。由富而贵,这个贵是在贫贱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努力而成功的。就像十二层的高楼,那么伟大崇高,也是从平地泥土开始的。所以,贵以贱为本,人不可以忘本,“高以下为基”,没有下面的基础,就不会有上面的崇高。

中国的文化,从上古以来就晓得这个道理。“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中国上古的文化,当皇帝的人常自称“寡人”,认为称孤道寡,又称孤家,就是自认德行不够的意思。以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我太浅薄了,我自己德行不够”。如果我们把现代语翻成古代的话,那么现在假如有一个皇帝,应该自称为“浅薄”,将来老百姓就不敢自称“差劲”了,因为那个称号是只能给皇帝用的。

“自谓孤、寡、不谷”,这句话严格地讲,“不谷”更难听,意思是没有吃饭的资格,对自己薄到这种地步。外国人常说,中国的古代帝王很专制。我很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上古时候的帝王,不专制,真民主;西方的文化是假民主,真专制。你只看中国古代老祖宗记载下来的事项就会发现,一个当领袖的人多么可怜,又最诚恳。帝王的话中有“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说,有好处是你们大家努力来的,有错误的话,是我当领导人的罪过。中国古代当领导人的非常痛苦,所以,尧舜时代,个个不肯出来当皇帝,谁愿意挑这个重担呢!何况又是一个痛苦的担子。所以说,上古皇帝的至诚自称“孤、寡、不谷”,不就是“以贱为本”吗!所以自己要随时警告自己,不要忘记了根本。

“故致数舆无舆”,“舆”为古代的车子,或车子上有座位的轿子,就是轿车。以现在生活来解释,一个人拥有的太多了,等于没有,因为要出门时,虽有好几个司机,李司机认为是江司机载你,江司机又认为王司机载你,结果,几个司机都溜掉了。老板要出门,司机一个都不在。“数舆无舆”的道理扩大来看,就像好多人生了一大堆儿子,最后到自己又老又病的时候,儿子都不在旁边,所以说,数子就是无子。同样的,你们看到从前老一辈的人,讨了好几个太太,医院,几个太太都不在身边,任何一个太太都认为反正另外的太太会管,认为丈夫爱的是别一个太太,自己不必去管。结果一个都不去,他最后临死时,身边一个太太也没有。这就是“数舆无舆”、“数妻无妻”的道理。

所以人生“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玉是石头中心的精华,把整片大石敲挖,说不定有一个如指头大小的宝石。变成宝石就没有用处了,宁可还是原始那一块石头才好。所以,人生变成高贵,也就是无用了。人类世界很有趣的,金刚钻有什么用啊?有一样用处,切割玻璃可以用,其他没有多大用处,不能吃也不能穿。可是金刚钻很贵啊!玉石大家都抢着买,那能做什么用呢?既不能拿来盖房子,也不能修桥补路,所以,人生搞不清楚道理。

“琭琭如玉”,形容玉的圆润漂亮,“珞珞如石”,好的石头雕刻起来,极为可爱,虽然可爱,又高贵又值钱,却是废物一个,没有任何用处。人生不要把自己变成废物,还是恢复原始的本来才是真实。这些是讲道之用。

老子的学说,后来成为帝王学,甚至于许多人读道家的著作,在为人处世修道方面,所能得益之处,大部分都在《老子》的下半部。只不过,下半部的文章反而太容易明了。更如此,在下半部讨论形而下用的时候,才表达出“道”的意义。总结来讲,上、下两部是要合起来研究才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974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