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庄子释解一庄子与佛教
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读《庄子》。
我们研读的方向与一般的《庄子》注释有些区别:我们从佛学的角度来研读《庄子》,因此笔者把这个解释称为“释解”。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年-前年),战国末期人。他生活在当时的宋国蒙,有的说“蒙”是安徽蒙城,有的说是河南商丘东北的民权县。庄子最伟大著作就是《庄子》。他在哲学上与老子一脉相承,人称“老庄”。
有意思的是,《庄子》一书在战国、秦、两汉等时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直到魏晋时期才被向秀(约年—年)、郭象等人重视,从而一举成名,历经百代而不衰。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庄子等了足足五百年!这正如梵高,在世的时候无人知晓,直到死后八十多年,才成为画坛大师!
我们在读《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时候,了解到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佛家与中国的道家(包括神仙方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与玄学,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陀与庄子,一个在印度,一个在中国,一个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一个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二人虽未某面,但却心有灵犀。二者在如下三个方面有相通之处:
首先,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世间没有绝对的生死,万法都在运动变化中。这正如佛法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第二,坦然看待生死。
庄子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对庄子来说,生命不仅是短暂的,而且是无所适从,即“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因此,他对生死是超然的,坦然的。
佛陀恰恰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而出家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创立了佛教,创觉了佛法。四圣谛(苦集灭道)就是要教人超脱生死的方法。“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就是大乘佛法的生死观。
第三,道无处不在。
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东郭子问于庄子:什么是道,道在哪儿?庄子说:“无所不在。”庄子认为哪怕是最卑微的东西(如蝼蚁、屎尿)都有道。
佛教《涅槃经》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楞严经》认为即使是摩登伽女这样的妓女也能成佛。中国的佛教禅宗则认为:“郁郁黄花尽是般若,青青翠竹皆为法身”。
我们只是选取三个主要的方面,二者相似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后续慢慢谈。
二者虽相似,但不代表二者完全相同。比如庄子是通过认识道,达到自我的绝对自由;而释迦牟尼主张除了实现自我解脱,还要普度众生。从这一点来说庄子相当于佛教的缘觉菩萨。又如庄子主张要”绝圣去智”,世间之所以乱,就是由于人们太聪明了。而释迦牟尼则认为智(般若)是人解脱的必备条件:小乘佛法讲“当须思维,智慧观察”(《杂阿含经》),大乘佛法讲成佛要“悲智双修”。
从今天我们一起慢慢品读《庄子》。
刘立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