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ldquo天人合一rdquo庄
摘要:出于“天人合一”的基本宗旨,《庄子》中的生命是包含天地万物与人在内流通互变、磅礴一体的大生命,在此之上,《庄子·养生主》所要养护的,并非只是这个生命中物质的显现与流通,更包括不分别无对立的生命之“真宰”,或者生命之“本质”。而养生的手段便是“杀生”,即是灭除一切分别心对待心。这一“养生”路径也成为《庄子》中生命朝向“真人”这一目标而上的“道”路。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养生真宰物化
一、从“平等”到“一体”——《庄子》的生命观
关于庄子的生命观,前人已有颇多研究。代表作如李霞的《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1],及结合史学研究的《自然与自由一一老庄生命哲学研究》[2]等专著,但都不是专论《庄子》,台湾叶海烟教授的《庄子的生命哲学》[3]站在西方生命哲学立场对《庄子》生命观进行了探讨。学术论文方面也有颇多作品,其中陈道德、杨爱琼的《从自然生命到精神生命:庄子生死观初探》与年安徽大学经纶的博士论文《庄子生命哲学研究》两篇,主题鲜明,集前人研究之所成,颇具参考价值。而王威威《从“平等”到“一体”——论庄子的天下观》一文虽然是讨论《庄子》中的天下观,但由于《庄子》鲜明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征,故对讨论《庄子》中的生命观也有较高参考价值。
《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关于此句的理解,郭象认为如果依“性分”这一角度来衡量,则万事万物都没有小大之分,因此“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5],即天地并不比人长寿,而万物与我没有差别。成玄英疏为“是以两仪虽大,各足之性乃均;万物虽多,自得之义唯一”[6],也是说明了“性足”层面上的万物无别,这一点强调的是万物的自性而足,是存在意义上的平等。王夫之则进一步直言:“道合大小、长短、天人、物我而通于一。”[7]
既然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在“性分”上并没有分别,那么视其为一个整体也就顺理成章了。如张默生解释道“因为我与天地都称为物,大自然赋予天地之理,亦即赋予我之理,此理已亘古存在,故说天地与我是并生的;我与万物同一质素,大自然赋形万物的质素,亦即赋形我的质素,故说万物与我是一体的。”[8]
《庄子·寓言》中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9],张默生先生引用此句作为其“我与万物同一质素”说的依据。此句郭象注为“虽变化相代,原其气则一”[10],即万物变化相互替代,推原其本,则构成万物的“气”即张默生所言类似于“原材料”的“质素”或则是相同的。
由是,“庄子在论述人之生死的自然性时,是与论述天地万物的自然生灭一起展开的,因而肯定了人与万物的同源和平等关系,这是庄子思想的特殊之处,对其生死观有很大的影响。”[11]在思考《庄子》中谈及的生命时,我们必须时刻意识到,它绝不是局限于这个身体上的孤立之物,而是在天地万物中沟通往来的。
而在《庄子·齐物论》开篇,即提出了著名的“三籁”,人籁即比竹之类的乐器,由人的呼吸吐气起作用;地籁是洞穴之流,由大地的所谓“噫气”即呼吸起作用,可以类推出天籁亦是一股与气流相似的力量,也由此有下文的“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12]所谓的“吹万不同”,将地籁人籁合并而论,即将自然之天地包括人在内,视为一个由天籁发挥作用的整体。
同样出现于《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更提出了“物化”这一概念,指出世间万物一刻不停地迁流变化,“是以周蝶觉梦,俄顷之间,后不知前,此不知彼”[13],“梦也,觉也,周也,蝶也,孰是孰非?物化无成之可师,一之于天均,而化声奚有不齐哉?”[14]正如此种变化连结了庄周与蝴蝶一般,天地万物也得以往来互通。经纶在《庄子生命哲学研究》中言明:“虽然梦境是虚幻的,但梦无疑也在生命运化中,梦也是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因此,梦中的‘物化’不可忽视梦中物化进一步揭示了‘化’背后的机理,即化不限于‘我’化,我化的同时,他者也在化,我化为他者时,他者也在化为我,物我是同化的,物我是为一的。”[15]
王威威在《从“平等”到“一体”——论庄子的天下观》中指出:“‘天下’包含了有分别、有个性、自然而成的‘物’,万物各不相同却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而没有是非贵贱之别,可以说,‘天下’所含之万物是平等的。万物之间相互依赖,‘彼’和‘此’并无截然确定的分界,万物均处于流转变化之中,而从道的立场来看,物与物之间的界限可以被打通,‘天下’于是成为没有分别的整体。”[16]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庄子》文本中,自然意义上的天地与人、与万物乃是各得其性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虽然自取自止,却与万物往来相连,并为一个整体。也正是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庄子》中的生命乃是置于“天下”这个整体性的生命之中的。
二、“真人”——《庄子》中生命的上行目标
“真人”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篇“有真人而后有真知”,钟泰认为所谓“大宗师”实际上便是“真人”,这种推测具有文本依据因而是合理的。“大宗师”是后一篇“应帝王”的行为主体,是《庄子·内篇》中所涉及到生命自修,向上而行的最终目标。“明道也,真人也,大宗师也,名虽有三,而所指则一也。”[17]
那么,所谓“真人”,究竟描述了一种怎样的生命状态呢?
吴根友在《庄子论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中有这样的论述:“第一,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若然者,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意思是说,他不违背少数,不以逞强的方式而追求成功,不故意地纠合士人。像这样的人,一切过失而不悔吝,一切恰当而不自以为是,要皆顺自然和自发的社会秩序。如果能在主观上做到以上的要求,他就能达物莫之伤的境界:‘若然者,登高不傈,人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第二,‘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意思是说,他心态平和,不追求美味,呼息深沉而平稳。他呼吸的方式是‘息之以踵’,而‘众人则息之以喉’。第三,‘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折,其人不距,偷然而往,偷然而来而已。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这段话的意思还是顺应自然,但主要是集中在对生死问题方面。不忘人之所始,不求命之所终,受人之形而喜,忘人之终而复归于道。能在生死的大问题上看得通脱,做到顺应自然,则是最高的境界。”[18]
第一点,顺乎自然,物莫之伤,消弭了计较之心;第二点,平和宁静,不会被外物所惊扰萦绕;第三点,勘破生死之别,不悦生不恶死。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分析出,“顺”而不“逆”,不分别计较而平和从容,这是《庄子》中生命上行的目标,又因为这个目标是一种状态的描述,因而它也可视为一种自效仿而始的路径。《庄子》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其所提出的生命的上行目标,首先如前文所论述的,是一个“与天下为一”的生命的目标,其次,这个目标的依据,或者说《庄子》对生命本质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与探明。
三、“杀生者不死”——《庄子》中的“养生”
《庄子·养生主》以生命的养护为主题,但其所养护的生命却决不止于个体形体的健全与寿命的长短。如《养生主》首段结尾:“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19],即从四方面概括了“养生”的内涵。
“保身”即保障身体的健全无缺,“养亲”一般理解为履行对双亲的赡养责任,尽年与全生则有一定争论。关于尽年,郭象注为:“非求过分,全理尽年”[20],似乎理解为尽其分内合理之年岁,成玄英疏为:“尽其天命。”[21]认为“尽年”乃是尽“天命”之年,将郭象所注“分”与“理”归纳于“天命”之内。此二者皆强调因遵守适度的行为规范而不失去应有的寿命。钟泰注:“‘尽年’者,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也。”[22]考虑到钟泰对庄子思想渊源学脉传承的推测,以及他归庄入儒的立场,他的注解可以参考孟子的“正命”观,“中道夭”则近于“非命”。但可以确定的是,“尽年”所强调的是生命的时间维度。关于“全生”,郭象成玄英略过未注,唐以前亦少有专门注解。王夫之在《庄子解》中对篇首之“生”做了二重划分,即以形体、心知为代表的“生之有”与以“神”指代的“生之主”,但并未对“全生”做出注解。[23]钟泰有关于“全生”的注解:“‘全生’者,全性也。”而此思想在篇首的注解中阐释地更具体:“此生不与死对,而与命对,言生犹言性也,如此曰:‘可以保身,可以全生。’是也。生与身分言,则知生非生死之生矣……故庄子言‘养生’,犹孟子言‘养性’,非世俗之所谓养生也。”[24]钟泰多处引用《庄子》文本对“生”一词的内涵进行归纳探索,认为生应当是“性”,“性者生之质也”,为人人天赋的秉性,是生命的本质。
而在“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四个不同维度中,根据已经知晓的形体健全、社会责任、寿命长短三个维度,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全生”既非身体之全,亦非寿命之全,便更易于接受钟泰的注解。本文在“全生”一词亦偏向于钟泰的理解。
《养生主》篇中另有“老聃死”一节,因吊者之言“古者谓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25]开展了关于死亡问题的论述。所谓“遁天之刑”,郭象注为“感物大深,不止于当,遁天者也。将驰骛于忧乐之境,虽楚戮未加而性情已困,庸非刑哉!”[26]以沉溺于物境为“遁天”,忧乐不止为“刑”。疏不破注,成玄英言:“心灵困苦…宁非刑戮!”[27]钟泰其书注:“性者受之于天,不以生存,不以死亡。今歧视生死,是忘其所受也。于是天德日远,人伪日深。是自为之桎梏……”[28]强调此“刑”来自于对生死的分别执著,从而忘记了恒常不变的天赋之性,受好恶之苦。通常被称作“生命”的这个身体是我们一切感知触觉的来源,是与物相接的媒介,执著于身体与执著于外物看似不同,实则一脉相承。因此“遁天之刑”的理解实际上无甚争议,是对于生死外境的种种分别好恶而带来的痛苦。而天赋的性情,生命的本质,则是不生不死亘古不变的。正如薪火之喻所传达的那样,薪尽而火传,身亡而性不灭。
而对于薪火之喻,王威威结合《庄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做出进一步的阐释:“指有穷而火无尽,也就是说个人的生命有开端有结束,但大化流行是无穷尽的。在庄子看来,个人生命虽然完结了,但它是回归无穷的大化流行过程中,从而,个体生命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获得永恒。”[29]
《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一段:“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30]关于此句的注解,郭象为:“夫系生故有死,恶死故有生。是以无系无恶,然后能无死无生。”[31]成玄英疏:“时既运运新新,无今无古,故法亦不去不来,无死无生者也……杀,灭也;死,亦灭也。谓此死者未曾灭,谓此生者未曾生……故体于法,无生灭也。”[32]郭象将“不死不生”理解为不以好恶分别生死,内在消弭生死的差别。成玄英认为摒除时间维度则无今古之别,“杀”与“死”都指灭,则泯灭生死之人自然常生而不死。事实上关于“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一句,在郭与成的注解只是其上句的重复。相较于此二人,李颐则略有不同:“杀,犹亡也,亡生者不死也。矜生者不生也。”[33]对此崔譔云:“除其营生为杀生。常营其生为生生。”[34]即认定有生死之别而好生恶死之人实际上从未真正“生”过,摒弃了生死之见不矜于有生者则能入于不死恒常之境。
再看王夫之注:“‘杀生’、‘生生’,皆天也……天下无非独也:无我也,无耦也;无杀也,无生也。”[35]王夫之认为“杀生”而“生生”却又“不死不生”的正是天。而天下并不真有人心中的种种分别,我与物、生与死的种种相对都是虚幻不实的。于是人真正的生命并不在“独”的天之外,而是天的一部分,也是无我无耦,不生不灭的。再看钟泰:“盖生死者物,若生物者初无生,杀物者初无死也。何也?若其有生有死,则是一物耳。物岂能生物哉?不能生物,又岂能死物哉?非物也,而曰:‘其为物’者,顺俗之谈,亦文字之穷也。”[36]钟泰也认为“杀生”、“生生”的是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存在,而超越一切物质便意味着超越一切对立。
综合来看,郭象成玄英与王夫之钟泰的解释所指向的都是同一层内涵:即有超越于一切对立而存在的“天”与包涵于其内的“生”之本质。但李颐崔譔根据此句所属段落“传圣人之道”的宗旨,进一步提出了“不死”的路径,即“杀生”,摒弃以生死为代表的一切分别计较,即超越一切对立。若结合这几种观点,则可以推出,所谓“入于不死不生”的圣人之道,便是超越对立好恶,抵达“天人合一”之境。
四、总结
《庄子》中的生命是包含天地万物与人在内流通互变磅礴一体的大生命,在此之上,《庄子·养生主》所要养护的,并非只是这个生命中物质的显现与流通,更包括不分别无对立的生命之“真宰”,或者生命之“本质”。而养生的手段便是“杀生”,即是灭除一切分别心对待心。王威威指出:“也可见庄子对“养生”的理解,不只是个人形和心的保养,还要将个人的生命安置于社会之中保养,进而是在自然之中、在大化流行中养化生命,从而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37]天人合一,养生“全性”,这一路径也成为《庄子》中生命朝向“真人”这一目标而上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北京,年版。
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年版。
钟泰:《中国哲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年版。
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中华书局,年版。
张默生:《庄子新释》,新世界出版社,北京,年版。
任继愈:《庄子探源之一》,《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年版。
张恒寿《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年版。
陈静:《“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载于《哲学研究》年第5期。
陈少明:《“吾丧我”:一种古典的自我观念》,载于《哲学研究》年第8期。
王威威.从“平等”到“一体”——论庄子的天下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35(01):1-6.
王威威.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兼论《养生主》篇题及内篇之逻辑[J].江淮论坛,(03):83-87.
吴根友.庄子论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J].中国哲学史,(01):61-67.
经纶.庄子生命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
陈道德,杨爱琼.从自然生命到精神生命:庄子生死观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33(03):86-90.
[1]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2]付粉鹤:《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3]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年出版。
[4]⑥⑦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北京,年版,第77至79页。
[5][7]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中华书局,年版,第96页。
[8]张默生:《庄子新释》,新世界出版社,年版,第75页。
[9]13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版,第至页。
[10][11]陈道德,杨爱琼.从自然生命到精神生命:庄子生死观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33(03):86-90.
[12]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版,第50至51页。
[13]17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版,第至页。
[14][15]经纶.庄子生命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
[16]王威威.从“平等”到“一体”——论庄子的天下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35(01):1-6.
[17]钟泰:《中国哲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年版,第49页。
[18]吴根友.庄子论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J].中国哲学史,(01):61-67.
[19]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北京...
[20]⑤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北京...
[21][22]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66
[23]见王夫之《庄子解·养生主》
[24]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64
[25]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北京...
[26]48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北京...
[27][28]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73
[29]王威威.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兼论《养生主》篇题及内篇之逻辑[J].江淮论坛,(03):83-87.
[30]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北京..-.
[31][35]见王夫之《庄子解··大宗师》
[36]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37]王威威.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兼论《养生主》篇题及内篇之逻辑[J].江淮论坛,(03):83-87.
Yunaz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