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鼓盆而歌

发布时间:2018/8/30 21:21:34   点击数: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妻子死了,庄子失去了相依的伴侣。但庄子已看穿了人世间的生死。他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后来,惠施死了。庄子失去平生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学术对手,他不知不觉写了五百余言《天下》,作为给惠施最好的纪念。

梓庆死了,也只是大哭三声。再后来,庄子觉得自己真的要离开人世时,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老师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庄子终于悠然而去。他不敬畏死,但没有随便活,一生是那样的可贵。他超越了死亡,忘却生命,精神是那样的愉快。

在庄子的哲理中,生与死同为自然现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般;人「生」的从无到有,人「死」的从有到无,也都是自然的变化。就此而言,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理论看来,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否则就是不知命。

人之生,也就伴随着死,一个生命的消失,就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宇宙间只不过是一口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但聚与散,只是现象,气的本体则没有所谓的聚散,无聚散之气,是生命的本原,从现象看来,有生灭之相,但灭而不灭,所以说「死也生之始」。

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转化为死,死也要转化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义,死也有死得价值,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地面对它,安然地顺从它。在庄子看来,生是时机,死是顺化,人只有能够坦然地随顺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总而言之,生死都是天命,问题在于我们对生死的态度如何。一般人都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久忧不死,何苦也!"为免除人生忧患,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能够顺天安命,自无忧患之足虑。然后肯定生之价值,过着健全的一生,乃能享受圆满的死亡,由此而肯定死的价值。

庄子的人生是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详的,他一再提及"形如枯槁,心如死灰"视生若死,视死如生。变化是必然的,死亡只是人生戏剧中的最后一幕。那是从某一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来自无,复归于无,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视频、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欢迎







































中科白癜风专家国庆会诊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641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