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跨年读老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这也就是虚、静、淡。“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比方说,虚伪。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既然是天然、自然的,就用不着刻意,也不能够刻意。野鸭的腿再短,也不能拉长;仙鹤的腿再长,也不能截短。是圆的就不用规,是方的就不用矩,儒家为什么总要弄个圆规和方矩(仁义礼乐)来整人呢?天地、万物、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按照各自的天性去生存,去生活,就很好,就是幸福,甚至就是最高境界(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犯不着人为地再去制定什么规则。人为地、强制性地去规定,去规范,反倒乱了真性情。
“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权谋用于政治,灵慧用于逍遥。
老子的“权谋”,无非三条:一是“无为而治”,二是“后发制人”,三是“以弱胜强”。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三不原则”,即不要选贤任能,不要器重宝物,不要展示欲望,原文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老子》一书虽然多有权谋,那也是高级权谋。比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第五十七章》),就很有道理。兵不厌诈,故“兵以诈立”,这就是“奇”。国有常法,故“国因法治”,这就是“正”。若要天下归心,则还得清心寡欲,清净无为,这就是“无事”。这也是道家的一贯主张。但无论怎样取天下,总归还是要取。所以,老子的无为,其实是假无为。他嘴巴上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骨子里却是“为有为,事有事,味有味”。只不过在老子看来,要想“有所为”,必先“无所为”,或者装着“无所为”。因为按照老子的辩证法,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相互转化的。你越是想得,就越是没有;越是不想,就越能得到。“没有”到什么程度,就能“占有”到什么程度。“后退”到什么程度,就能“前进”到什么程度。如果什么都不去想,那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得,什么都能有。《第三章》更干脆说:“为无为,则无不为矣!”据说,这就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可见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甚至是“大有作为”。
老子还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做到以柔克刚:第一是装第二是忍第三是让。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73章》)。第一种人叫做勇于敢,就是有勇气敢做的,死了,第二种叫勇于不敢,有勇气不敢做的,活了。这就和我们理解的不一样了,我们一般说不冲上去是不敢的,老子说不是不敢,是敢不,这点非常重要,就是在老子看来不做也要有勇气,而且不做比做更需要勇气,叫做勇于不敢,勇于不敢不是不敢,是敢不,敢不很难啊。苏东坡总结为四个字:大勇若怯。
庄子的无为是真无为。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生命的尊严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这种生命的尊严包括每个物种真实而自由的生存,包括对差异性存在的尊重和宽容,这就是道家所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真实,自由和宽容。
由于庄子是那样地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学便充满了聪慧、灵气和浪漫情怀,让人读后心驰神往,久久不能忘怀。庄子哲学,是可以看作美学的。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
《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所谓“逍遥游”,也就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庄子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活着为什么,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杨朱回答了,杨朱的回答是,人既然活着那就好好活着,过好自己每一天,这就是杨朱的回答,这个回答当然也是个回答,但是还是有问题,什么叫好好活着,什么叫过好每一天,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大把挣钱?庄子的回答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两条:真实,自由。庄子有篇文章叫《马蹄》。里面讲,马,它的蹄子可以踏霜雪,它的毛可以御风寒,它看见水喝水看见草吃草,吃饱了喝足了,就在草原上自由地撒欢,这就是马自由而真实的生活。可来了一个什么人叫伯乐,他说他会驯马,他把这个自由自在的马拿过来给它勒上笼头,钉上马掌,然后他又来训练这个马,立正稍息齐步走,这马死一半了。庄子说,这匹马就算练成了千里马又有什么意思呢,不真实不自由吗。所以庄子说,每个人都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强加于他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只要是自己愿意的,也许他的日子在你看来是苦日子,但如果把你这个心目中好日子给他们,他会痛苦。任何真实而自由的活法都应受到同等的尊重,谁也不能嘲笑谁。不能以一种真实嘲笑另一种真实,不能以一种自由嘲笑另一种自由。不能因为自己是真实而自由的就去嘲笑别人的真实和自由。这样一种思想是极其可贵的。因为我们知道宽容是一种很重要的现代价值,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庄子,当然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来解释和阐述宽容这个概念。但哪怕是有这么一丝意思,我们都应该对庄子表示极大的敬重,何况庄子不但主张宽容还主张真实还主张自由,因此庄子实在是太伟大了。
在那样早的一个时代,庄子能够切身体会到人的“不自由”,并对这“不自由”进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贵的。但将自由理解为或解释成不做事,不作为,则是他的局限。他不知道,自由从来就不是天赋,也从来就不属于自然,只属于人类。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因为人做事。于是,人就有了“自由意志”。正因为有“自由意志”,他才能进行选择。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并不荣华富贵。其实庄子要想富贵,也有机会。这事《庄子》的《秋水》(外篇之一)还有更详细的描述。
在《大宗师》篇,庄子说:泉水干了,鱼儿们一齐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湿气呼吸,相互用唾沫滋润(相濡以沫),哪里比得上生活在江湖之中,彼此相忘,互不相识呢(不如相忘于江湖)。众所周知,相濡以沫,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的美德。庄子对此显然也并不否定。然而在他看来,这并非最高境界。最高的境界,是根本用不着这样。因为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水干了。那么,泉水不干,岂不更好?
既然道家思想有如此精华,那么我们该如何继承?笔者建议抽象继承。就像对艺术品的抽象体验,把你的体验从具体的艺术家那个具体的环境和语境当中抽离出来,然后加上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验,这就是艺术品能够欣赏的原因所在。对于思想家的思想我们也可以抽象继承,把这个思想家说的这些话的特定的那个环境,把它去掉,把它的合理内核抽象出来加以继承,实际上人类的思想史就是这样发展的。笔者对老庄的抽象继承建议是:做事学老子的冷静、理性,做人学庄子的真实、自由和宽容。
文中图片均为青年艺术家王涵宣纸水彩作品。由于图片压缩色彩偏差等原因,未能体现原作的至臻之美,非常遗憾和抱歉。也非常期待和原作的“近距离接触”。图片的版权属于艺术家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赞赏
长按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有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