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读庄子朝四暮三

发布时间:2017/10/16 15:54:51   点击数:
原文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

①劳:使操劳、耗费。神明:指人的精神,心思。为一:指“通为一”,即万物都是通而为一的道理。劳神明为一:劳神明于为一,在认识万物齐一方面劳心伤神。②朝(zhāo)三:早上是三升。这里用“朝三”指代朝三暮四的道理。③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老人。赋:分发,分给。芧(xù):橡子,即栎(lì)树的果实。④亏:减少。⑤因是:依顺。是:这样,指代“喜怒”。⑥是以:因此。和:谐和,调和。不同的声音互相配合是谐和;不同的滋味放在一起互相中和是配合。和之以是非,也就是用是非使世间万事万物谐和相处,而不是使之相互对立。休:休止。天钧:天然均平之理。《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⑦是:这。两:凡二物配对者称为两。两行:相当于说并行,是与非并行,所以郭象注说:“两行,任天下之是非。”

译文

劳心伤神去思考万物齐一的道理,可并不真正了解万物之同的道理,这种情形叫做“朝三”。什么叫“朝三”呢?养猕猴的老人给猴子们分橡子,说:“早晨三升而晚上四升。”所有的猕猴都非常愤怒。老人就换了一种说法:“那么就早晨四升而晚上三升吧。”所有的猴子都非常欢喜。其实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减少,可却使猴子们有了欢喜和愤怒的不同,这也是顺着猴子的喜怒罢了。所以,圣人用是非使世间万事万物谐和相处,而休止于事理的自然均衡,这就叫做“两行”。

读后感

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说法会引起听话人迥然不同的感受。有一则流传很广的逸闻,出自杨树达先生《汉文文言修辞学》:“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大意是说,李元度原本是个书生,并不懂军事,因此领兵打仗屡战屡败。他的上司曾国藩要追究他的罪过,在写给朝廷的文书里有“屡战屡败”的话;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想替李元度求情,就偷偷地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结果文意就完全不同了,前者重点在多次战败的结果上,而后者的重心转移到在遭受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毫不畏惧、奋勇坚持作战。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猴子们的心理印象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反应呢?反正猴子们觉得不同了,于是快乐地接受了朝四暮三。

如今一般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来形容人的心思多变、反复无常。就故事本身解读,也可用这成语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而愚笨的人分辨能力差,所以在聪明人面前任其愚弄。庄子用“朝三暮四”说明,事物的本质原本是相同的,可是由于用不同的说法,人们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那么,就有理由再一步追问:万物之别,是否都是由于语言的指别而产生的呢?语言分化了世界万物,这种分化合理吗?分化事物本身,就已经先经过了人的主观认识的作用,这种主观认识,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正确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呢?不同的民族,对世界的观察和分化固然不同;即便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这在语言上有明显的表现。既然如此,人们怎么可以抱着固有的观念作为自己认为的真理,不仅顶礼膜拜,而且理直气壮地去评判万事万物的是非曲直呢?

前文庄子讨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的道理,万物自有其存在的依据,各有其合理性,所以“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也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合理的。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都是齐一无别的,举例来说,受麻疯病折磨摧残以至身体残缺变形的人,与西施站在一起,美丑悬殊,可这不过是通过比较而得出的表象罢了;事物有成立和毁灭的对立,然而当旧的事物毁灭,又往往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万物正是如此循环往复地存在。普通人宥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往往被概念和观念所蒙蔽,而无法看清楚事实上的相同。其实,我们每个人很多时候不正像那些猕猴吗?我们常常会宥于语言的迷障,把事物的分别视为绝对;在价值判断上更是非白即黑,比如我们理解的是非是绝对对立的,是则是,非则非,毫无调和的余地。圣人用心很深,考虑到倘若取消是非,则又陷入另一种绝对,因此采取“和之以是非”的做法。

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的防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375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