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以合思辨,先秦名家惠施的宇宙万物观

发布时间:2023/4/25 15:13:47   点击数:

惠施是战国时期早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惠施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其著作《惠子》已经失传,现在只能看到《庄子·天下》所载惠施「历物十事」及「辩者二十一事」的哲学思想。

《周易》中有谈阴阳合德万物资始资生,自古圣人常明于万物观,本文重点并不追溯善辩的实际内容,而以「合同异」消解事物相对性为方法基调,将惠施强调善譬客观经验式的世界,运用可变概念做一番科学性的哲思检视。

一、前言

先秦儒家的孔子、荀子皆主正名,法家重刑名尚实,名家尤以名实辩之,各家命题论点各有同异,就算同列为名家的惠施与公孙龙,二人思想之辩仍有异。

正名思想和名实联系一开始就是百家争鸣的重要课题,各家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和非难别人的观点,不得不重视「辩」的方法和理论,论辩术越来越成为专门的知识和学向。由于论辩的方法和逻辑的理论可以不受学派对立的限制,因此学术上更有利于互相吸取、互相发明。

荀子在非十二子时就曾经批评惠施,认为「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绮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虽然惠施的为政生涯主要在魏为相,退居期间曾发生过讨论鱼乐的「濠梁之辩」、妻亡鼓盆的「有情无情之辩」、大葫芦的「有用无用之辩」。与其同为玄理善譬的好友庄子,是主张泯是非、齐生死而与道为一,而庄、惠学说某程度上相互影响,不过大抵在相辩之中,一位着眼「境界」,一位则着眼「知识」。人及万物皆由宇宙所孕育,人生哲学是研究人与宇宙万物间各种关系,当被张仪驱逐已为布衣身分的惠施对任事物看法,或许因此已经产生了相对性变化。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惠施以善辩、善譬于世,善譬是以其所知譬其所不知,不限于治世观点反驳对方,晚期更主要用来论证自己的学术领域。

二、历物十事

宇宙万物是以某种法则存在且运作又交互作用,人类为求研究的方便将累积的经验分类成各式学问。当我们用一项学说或模式去解释自然现象时,就哲学宇宙观而言,惠施的历物十事的命题主要讨论了宇宙的无限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时间和空间观念的相对性、可变性诸问题。

其主要论述事物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相对性,亦和名实问题有关。下面是有关于十个命题的分别论述: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上述存有思想使许多人认为惠施诡辩,然而其中主要为宇宙的认识论,谈及空间观念的相对意义、空间高度的相对性、无穷和有穷的相对意义、时间观念的相对性或可变性、空间方位的相对性及可变性,最后则是宇宙观的总结论。

民国学者胡适以第十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为归旨,在其中国古代哲学之书曰:「前九条是九种辩证,后一条是全篇的断案。」

然而「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之旨,既非墨家的兼爱也非儒家的仁爱,以惠施多方求知的背景,应是藉认识万物而广泛喜爱万物,知其同异,进而明白万物于天地共存一体,服膺世界为「合」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乃我国古经中所常论述的和谐之道,是人与自然相以求合的和谐。所以许多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第十事与道家庄子「齐万物为一」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不过庄子以道为根,倾向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性,惠施却从万物常理常情,讲同与异的关联性和统一或消除的方法,实际上两造观察角度还是不符。

在区别中寻找统一,又在统一中发现区别,从而确立事物区别的相对性,这是惠施「历物十事」即他的哲学思想的根本方法。懂得这一方法,对于其余九事,也就比较易于理解。

历物十事在区域内究竟能够说出什么道理,学界学者共识亦分为不少派别,然而众说纷纭中,它可以是经验科学、相对主义、逻辑学、哲学、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因之,天有天道、人有人道、物有物道,历物内含宇宙无限大及万物皆由至小之物结合而成的观点,有学者不认为惠施学说仅是诡辩方面的产物;倘若用曲解形式来察核名实,忽略语意确定性的理性思维尺度,那么宇宙万物观的意义终将陷入为争辩而辩而已。

当时物理学不够发达,辩者的推类方式也许有失误,从而判定属子虚乌有之说看来实欠公允,这些命题没有相当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是无法提出来的。

三、辩者二十一事

知识上之辩是为了分辨事非真伪,由于天下参与讨论的辩者很多,这二十一事在思想上并不统一,类似的命题或归于惠子或归于公孙龙或其他与之相应的辩者。思想上尚有难于统一之处,所以我们还是不将二十一事归于具体的某一个人。

辩者二十一事被牟宗三评为怪说视为诡辩,不由以无解而难明合同异理论:

所谓盖诚「琦辞怪说」也。若以此怪说而明合同异,则直扰乱而已,非真是合同异。若以扰乱为合同异,则只是「似是而非」之瞎?,并合同异之理境之真实意义亦丧失。

士的来源不一,又加上过于复杂的叙述会妨碍意旨的表达,但若将这些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的众说纷纭细加分析、类比,用更多元化的方法推类命题是均可阐释的,应非为反知识之奇辞怪谈。

这些同异并举,辩以正名实涉及名实现象关系的辩者二十一事,命题问题是如下:

(一)卵有毛

(二)鸡三足

(三)郢有天下

(四)犬可以为羊

(五)马有卵

(六)丁子有尾

(七)火不热

(八)山出口

(九)轮不辗地

(十)目不见

(十一)指不至,至不绝

(十二)龟长于蛇

(十三)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十四)凿不围枘

(十五)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十六)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十七)狗非犬

(十八)黄马骊牛三

(十九)白狗黑

(二十)孤驹未尝有母

(二十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近现代学者冯友兰将其所有论述分为「合同异」和「离坚白」二组思想,并不受牟宗三所支持;公孙龙认为事物全是差异的「离坚白」与惠施认为事物没有差异的「合同异」,在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之间去探讨这些领域,也与天下学者雄辩的问题是一致,莫不希望能胜人之口,能服人之心,所用之术也可能是属于推类解读。

名实观根据物之实给予物之名,荀子把人所知的认识过程分为感官感性认识和心之理性认识。总之,自然现象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假设、验证等导出基本定理;因此,推测惠施的善譬命题在解释上,某一范围生物基因演化构作卵与毛,描绘处理着卵有毛一说,最后情境相互融合,故使其中「综合」之理合乎问题。

四、合同异理论

历物辩说等内容与旨趣,各家观察所录并尽不相同,那么惠施的同异观是怎样的?学术界各家说法,几乎一致认为是取消同异的「合同异」。

《韩非子·说林》记载惠施分别狂者、逐者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则异」,及猿豚同柙「置猿于柙中,则与豚同」之同异,所以惠施处理的同异观时,先辨别而后综合,兼具别同异和合同异的概念,只是合同异是他在同异离合之论点中,最主要也最明显的主张。

因此举例劳思光所下的定义:

一切物性及标准皆仅属相对关系,并无绝对性。此一相对性问题,通过同异问题而表现,又最为显著;因此,吾人亦可以同异问题为惠施学说之代表。

关于大同异与小同异的解释,胡适说得适切:

科学方法最重有无同异。一切科学的分类,都以同异为标准。……「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一切科学的分类,只是这种「小同异」。……怎么说「万物毕异」呢?原来万物各有一个「自相」。……但是万物虽各有「自相」,却又都有一些「共相」。……有「共相」,故万物可说「毕同」。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可见一切同异都不是绝对的区别。

惠施在其同与异的处理上,似乎反映了个人倾向用合不用离的思维,此与荀子正名篇云「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所谓名实认知进行「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的划分思考,是大为不同。

诚如有学者所认为惠施学术思想属于数学、生物和物理的名实,客观分析了「单位」、「大小」、「同异」、「厚薄」、「面」、「无限延伸」、「相对性位置」、「时间中位置的瞬间性」、「集合观念」、「类种观念」、「时间的连续性」、「物质构造的可分析性」、「圆周上中心点的观念性位置」、「存有者皆善的存在、皆为存有项之一者」等论述。

五、结语

总合起来说,将各别分项分类的事物或概念,依其共通性合而归类论之,是「合同异」的精神。

惠施具备独立性的哲学思考,从外观天地万物到内省心中宇宙,大同大异、小同小异、毕同毕异,得到相对性转化的概念;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并非诡辩,或不注重某一范围的绝对性以及统一名实的矛盾,而是用「弃而存升」,扩大相同点来提升审视相对性,达成聚集综合的目的。

庄子认为辩者无胜,故从《庄子·天下篇》来看研究方术,庄子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弱于德强于物」、「遍为万物说」、「散于万物而不厌」、「以善辩为名」、「逐万物而不反」。但天地大道之于庄子和惠施亦类比鱼乐之辩、人情之辩、物用之辩,根由来自于道家庄子的玄理思想与博学者惠施的名理思辩,求其通达知晓天下万事万物表现之「同异」问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51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