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简述老子其人及其道家学说,以及对后世有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故也叫老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例始人。老子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前半生在周朝担任史官,掌管文字、图书、档案等资料,包括阴阳天时礼法等,后半生作为隐士,著书立说。老子于的著作《道德经》流传至今,也称《老子》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这一点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明确记载,说明其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可能略早一些。由于文献记载比较含糊,就连汉代的司马迁也说不清楚老子的生卒年了所以只能粗略地知道他活动于春秋末期。还有一说他晚于孔子,为战国初期人。
关于《道德经》的撰写,《史记》一书中有清楚的记载。说老子打算出函谷关,到秦国去。把守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也是一位饱学之土,他早就仰幕老子,于是把老子挽留下来,邀请他为之著书。老子在函谷关写了《道德经》上下篇,共字,然后出关而去,英知所终。但是也有传说老子与尹喜一同出关,一路西行至厔(,见此处依山傍水,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称是道教的发源地。
还有一说讲老子在关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继续西行,到过西域、印度,所到之处讲学传道,把当地胡人都感化了,甚至连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都来听讲,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也是老子的弟子。此说出自《老子化胡经)一书,为西晋人王浮所撰。王浮撰此书的目的,当然在于与佛教做斗争,抬高道教的地位。因此此书问世以后,随着佛道两教地位的起伏变化,曾屡遭禁断。至元十八年,元世祖下今烧毁“道藏伪经”后,此书便在中土底亡佚,直到敦煌藏经洞发现后,人们才又重新见到此书。尽管老子西去化胡之说不可信,但《老子化胡经》却是研究佛、道二教斗争的重要资料之一。
老子是一个博学多智的人,不仅熟知天文地理,而且也非常熟悉中国传统礼仪,《礼记曾子问》记载了四则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其中一则故事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当送葬的队伍已经上路了,这时发生日食,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从前我曾跟随老子并协助人家举行葬礼,正巧有送葬队伍走在路上,遇到了日食。老子吩咐说:“让抬棺木的人把灵柩放在路的右边,送葬的人停止号哭,等日食过后再行。”老子还说只有这样做才符合礼的规定。此书中记载的其他三则故事是:行军的时候,祖先的神位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小孩子死了,应该葬在园的近处还是远处?居丧期间能否行军打仗?这些记载都证明了老子对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
老子的思想和学说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中,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德经》放在《道经》之前,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观念就是“道”,这是老子第一个提出来的。那么,什么是道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这几句话,千百年来学者进行了无数的诠释,但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在老子看来,可以言说和讨论的”道”,就不是水恒的“道”;可以言说描述的“名”,就不是水恒的“名”。老子认为“道”和“名”,应该是水恒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和绝对的。道是玄而又玄的,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且是一切变化的总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话说的都是事物转化的道理。他还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除了这些哲学思想外,此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有这些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老子的学说在先秦时期被列为道家学说,后来又有人把老子与传说中的黄帝并列,合称为“黄老”,黄老学说即为道家学说。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分化严重,原有的统治秩序分崩离析。面对这种动荡的社会状况,老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即效法“自然”的“无为”思想。
老子所持的道家学说本与道教无关。由于人们对老子的崇敬,如庄子就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这只是对老子学说的尊崇之语,但是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将老子神化了。西汉学者刘向把老子收入神仙传记,并说:“老子西游,先有紫气浮关,后果有老子骑青牛而过。”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又把老子抬出来抗衡佛教,尊崇老子为道教始祖。东汉以来,又把老子作为道教的三大教主之一,并创造了许多关于老子的神话。
国中不仅道教尊崇老子,历代帝王也极力推崇老子。早在东汉时桓帝曾亲自祠祭老子,唐代皇帝索性尊崇老子为其祖先,并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在全国各地修建玄元皇帝庙,宋真宗时,又改称老子为“真元皇帝”,并加尊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等。而孔子虽然被封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却始终未脱离教师的形象。老子则不同,他被追奉为“皇帝”“大帝”,可见在中国历史上老子的地位有时是超过孔子的。
其实,老子并不是神,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主要是这部充满晢理和东方智慧的不朽著作一《道德经》。因此,老子不仅对我国数千年来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所著的《道德经》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