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惠子智者中的良师益友,知音里的泥石
说起”史实级”的友谊,先秦是个高产期:“八拜之交”当中,春秋战国的占了一半。
鲁迅先生曾总结过: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回顾这些上榜的伟大友谊,无论是舍己为友的左伯桃,还是为亡友砸琴封弦的伯牙,无不透着“走心”二字。
然而在先秦群星中,偏偏就出了这么一对“冤家”——情谊是真的,交心是深的,俩人还是语文课本的熟客,却没有被“八拜”提及。
追其根由,大概是两个人的友谊比较另类,乃至无法让人难以直接get到友情的温暖。不是说朋友要交心吗?成,那咱就敞亮点~于是,朋友间的“对心沟通”就被这俩坦荡的妙人儿写成了这副德行,而且挑不出毛病↓
文化嗅觉敏锐的朋友,想必已经猜出这对“活宝”的真身了:他们就是庄周和惠施。
惠子:凭什么就我是线条描的,这事儿必须怼……
01惠庄不会装,百怼心不慌
纵观庄、惠二人漫布硝烟的友情,一个大大的“怼”字贯穿其中。
一个甘当漆园小吏,一个则官拜魏(梁)国的宰相,而悬殊的社会地位,并未影响到论战的“烈度”和频度。
发起人和背景没有定式,怼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大有小,对事对人不等,上升到人身攻击的不在少数。有时,场面还一度剑拔弩张,但万幸从未擦枪走火——哥俩(虽然相差20多岁)彼此都有默契:士大夫之“怼”,小则怡情,大则………………权当磨练心智吧!
下面就有几个现成的“互怼”的名场面,“挂”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让我们在品鉴老哥俩“怼人艺术”的同时,也把手中的“瓜”变得更香甜一些。
02庄惠“怼事”其一:关于大葫芦的废与宝
有句英文的谚语是这么说的:
Onepersonsgarbageisanotherpersonstreasure.
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宝贝。
惠子就曾经陷入过“废”与“宝”的迷思当中。
魏惠王赐给惠子一些葫芦籽,最后长出来的葫芦虽大,但百无一用:盛水底子太薄,当瓢则过于硕大,喊名字又吸不了人.......惠子心一横,就把这对葫芦统统扔了。
庄子听后,觉得实在有些可惜,就夹枪带棒地把葫芦的妙用告诉给了朋友。
原文: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白话: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庄子·逍遥游》
于是,束手无策的惠先生被脑瓜灵活的庄子怼了个瓷实。
不过从长远来看,惠子这一怼挨得并不亏。因为当事人惠子和多年后的我们,都从中收获了一个启示:
世间的一切器物,无论大小都必有所用。至于能够怎么用、能否起到大用,一切取决于使用者的眼界和目的。
毕竟在碎木屑和白纸之间,还差着一个蔡伦的距离。
03庄惠“怼事”其二:“惠先生,莫非想‘喝’我一嗓子么?”
《红楼梦》里提到过这样一句话:
屁股决定脑袋
Wherewestanddependsonwherewesit.
这话套在惠子的头上,丝毫没有违和感。
一天,位极人臣的惠施风闻庄子也想出仕魏国,抢他的宰相金饭碗,便立刻急了眼,下令全国通缉这位小老弟。奈何效率“感人”,搜捕了三天三夜,嫌疑人庄某都没落网。最后,气不愤的庄子自己跳了出来,给惠相国来了“惊世一怼”。有好事者还把这段话整理成了稿子,原文如下:
原文:
庄子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白话:
庄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
怼了一大串,庄子申明了一点:“你那官谁爱当谁当,爷不稀罕,就为这破事逮我,埋汰谁呐?!”
立场表述完毕,火药味随着故事的结束戛然而止。庄子接茬当他的漆园吏,闲云野鹤;惠子继续做他的魏宰相,日理万机。二人彼此相安,不耽误做朋友和互怼。
促成这个“大团圆”结局的,除了深厚的友情外,还离不开一个适用于人际交往的“公理”——彼此的理解和宽容。
庄子明白朋友在仕途上有执念,没自己那么“仙儿”,人非圣贤,怼都怼了,给个台阶下又何妨?
惠子也不糊涂,知道朋友的才学很有竞争力,但他“性本爱丘山”,无伤于自己的相位(这点也印证在了庄子对楚国登庸者的态度上),于是羞愧之余,放了朋友一马。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时惠子没想明白,他会不会像“庞姓同事”那样残害庄子呢?至少,有胆量前去对质的庄子不这么想:惠施是庄周的朋友,而不是孙膑的朋友,我的眼光没问题!
04庄惠“怼事”其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濠梁之上,潺潺河边;知否鱼乐?互怼半天……
这场围绕“鱼是否快乐”以及“观测者是否知道与是否快乐”著名的辩论,被后世称为“濠梁之辩”,原载于《庄子·秋水》,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基础级)当中,故事的经过有着更为详实的体现:
Zhuangzistarted,“Theselittlefishswimmingfreelybackandforth,howhappytheymustbe!”
庄子对惠子说:“这些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该多么快乐啊!”
Huiziasked,“Butyouarenotafish;howdoyouknowthatthefisharehappy?”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Zhuangzisaid,“Butyouarenotme;howdoyouknowthatIdon’tknowwhetherfisharehappy?”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Huizisaid,“Iamnotyou,soofcourseIdonotknowhowyouthink.Butyouarenotafish,soitisunlikelythatyouknowhowfishthink.”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可你不是鱼啊,你肯定也不知道鱼的想法啊!”
Zhuangzisaid,“Let’sgobacktothebeginning.YouaskedmehowIknowwhatfishenjoy.Clearly,youbelievethatIknowwhatfishenjoy–byaskingmehowIknowit!Well,letmeexplainhow:Iknowitbybeingbesidethisriver.”
庄子说:“咱们从头说起。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说明你知道我是知道鱼快乐的,而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来告诉你吧:我是在这条河边知道的。”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基础级)
庄子·鱼之乐
单从思维逻辑上讲,这次辩论惠子获胜的概率会更大一点。然而,崇尚自由的庄子“不为节操所束缚”,及时偷换了概念,用诡辩怼赢了惠子,实现逆风翻盘。
庄子的诡辩伎俩,放在现代的辩论中同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技巧。《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课堂》第二季中,《庄子:鱼之乐》故事的主讲——兰熙老师,就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应用的示范。
01:35怎样,这个“骚操作”你学会了吗?
05周知的逸闻,或许只是中国故事的冰山一角
庄惠之间还有一些互怼的事迹收录在《庄子》当中,受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只好割爱。
毫无悬念的是,这本书既然是《庄子》的主场,任何一场庄惠二人的论战必定以庄子的胜利而结束;惠子则通常会陷入灰溜溜的沉默,随着故事的结束而淡出,仿佛智商常年受到好友的压制。
然而,任何一篇中国故事,远远没有它看上去那样地直观和简单。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基础级)的一段告诉我们,惠子这个“受气包”并不简单:
Althoughhis(Huizis)emotionswerenothighlyengaged,hisintellectwas–ifithadnotbeensohecouldnothavebe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5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