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思想革命摒弃自以为是的小知,追求道观
《庄子》奥秘:探究“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之风尚,彰显“游于无有”之无穷价值,领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逍遥,体验“与造物者游”的心驰神往。
《庄子》“至人无己”价值观,体现在认知上,就是摒弃苛察而自以为是的“小知”,以确立道观而通观天下的“大知”。
认知智慧上的“至人无己”,可以《逍遥游》的以下论说作为注脚: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固执“小年”者,就是自以为是的“小知”;坚持“大年”者,就是识于无穷的“大知”。
对于《庄子》来说,人生狭隘而固必的悲哀,乃在于自以为是的苛察,亦即是固执于“小知”。
从人生的“小知”解脱出来,就需要在认知高度和广度上进行彻底的思想革命,实现“以道观之”的豁然达观。
实现这一思想革命,先要进行自我认知上的“心斋”和“坐忘”修为,然后确立道观的站位立场和方法论。
至人无己:摒弃固执成见,达致心识的澄净。
在《庄子》的思想中,达致达观、大知的前提,就得先要对心识进行一场革命,亦即是对固执成见、前识之旧我的彻底抛弃,然后达成清澈、无蔽的心识之境。
这一抛弃旧我的心识革命,就在藉由“心斋”和“坐忘”的修为工夫,也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的“刳心”或“涤除”(《老子》)。涤除一切固有的前识和成见,就会还原心识一个澄净无蔽的境地。
“刳心”或“涤除”的工夫,又体现为“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庚桑楚》)。只有如此,方能全部清除一切影响直观、镜观的遮蔽和蒙蔽。
自以为是者,只知己之所知,而不知己之所不知。实则,“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秋水》)。知己之所不知远远超出己之所知,就能自省觉知自以为知的狭隘和迷乱。
自以为是者,之所以不能知“天地之理,万物之情”,就在于犹如“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一样,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固执己见而成为“愚则诬”。
至人无己:确立道观站位,达致达观的通明。
“以道观之”,不仅是认知思维和方式的转变,而且是心识站位和立场的革命。超脱自我的局限和封闭,摆脱一切旧有的固执和桎梏,就能建立一个完全不同已往的新心识观。
道观的立场和站位,是以道观天下。“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抛弃自以为是的狭隘,方能有通观天下的“大知”。
认知的革命,实是革认知上自以为是之命。革自以为是之命,先得有自知之明,知己在宇宙中的大小。知己在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就能有自知之明。
道观的“大知”观,既基于对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的认知,又基于对道“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的认知。“无形”,为数所不能分;“不可围”,为数所不能穷。
“至人无己”或“大人无己”的价值内涵,关键就在于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是非不分,则不固执己是己非;细大不倪,则不自是于我所谓大或我所谓小。
至人无己:摒弃以我识物,达致因物以识物。
道观的思维和角度,是因物以识物。道者通行于万物,固是“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天地》)。“以道观言”“以道观分”和“以道观能”,方有本质直观意义上的无不正见。
认知站位不同,就有不同的认知角度。在“以道观之”(《秋水》)之外,尚有“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和“以趣观之”。
与“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者相反,“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道观者,齐物一同,不分贵贱。认为万物各有其存在价值,不贵此贱彼,方能一视同仁,等观平视。
每个人都可以“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文子·下德》),达致静观、直观,通观万物,做到“以道观之”。圣人用道观之术,就在于用人之知,以天下人之知为己知。
深刻领悟《庄子》“至人无己”的认知观,就在于坚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理观,确立谦虚的认知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人之所知,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因为我们无法穷尽真理。既然一切真理皆是相对的,则对待真理的态度就要秉持科学怀疑的态度。
没有让我们一劳永逸的绝对真理,则追求真理的脚步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求知无有止境。
没有万古不变的绝对真理,就要坚持科学怀疑的态度,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发展真理。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