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北冥有鱼一次史诗般的大迁徙

发布时间:2023/1/24 23:38:22   点击数: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9047.html

  寓言与文学的想象

  庄子.逍遥游(一):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的文字气势磅礴,这是现代人所无法复制的;正如古希腊的艺术无法复制一样。列维写过一本书,叫《形象思维》,写的就是人类童年时代惊人的想象力。

庄子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写的是一个大。

鲲是如此之大,它的身长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化成了鹏,鹏之背,也不知有几千里长;鹏奋力飞起,张开的两翼就如同天上的云彩,遮天蔽日。

如此奔放的想象力,其实是一个坑。

这是庄子笔法的妙味,先是把你带入那壮美的场景之中,让你额头一亮,然后再一刀斩断你的思绪,惊愕于结论的大反转,告诉你那个大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也是"有待"的,并不逍遥.

寓言不全是自编自导的故事,它也是神话与传说;甚至可以说:寓言是历史的隐语。

北冥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方位,北方为玄冥之界,尚黑,这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黑洞,是一个玄之又玄,无限遥远的象征。《庄子.知北游》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叫知的求道者去了北方,去北方问道,因为北方玄冥之界。不过,知先生遇到了一位叫无为谓的高人,名字就叫无为谓,又能问出什么呢?果然,无为谓三问三不答,因为,道本来就不是一个述说的对象,是不言而喻的永恒存在。

神话抑或源于对祖先神的崇拜

  庄子.逍遥游(二):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这条大鱼,要做一次从北极之海到南极之海的大迁徙,这条鱼太大了,于是化身为鹏鸟,等待着大风起兮;它在海面上掀起狂涛巨澜,击水三千,扶摇直上九万里,完成了一次壮美的大迁徙。

这本来也就是个寓言,庄子却很在意他的代入感,又强调说,鹏鸟迁徙的故事是真的,《齐谐》这本书也有记载。

《齐谐》是齐地之书,记载的当然是上古齐地的怪异之事。从文化传承的感觉上说,庄子的庄子的这个故事应该是商文化的传承,与儒家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因为商汤问棘也讲了这个故事。先秦时期的道家人物多是宋国人,如庄子、列子、许由……,有人考证:老子之为楚之苦县或陈之苦县人,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地理沿革地不同时期的表述,在春秋时期,苦就是宋地,那么,老子也是宋国人。

宋是商的后裔,而商是少昊族的后人,属炎帝余脉。

其实,神话传说中都深深地打着历史的印迹;神话源于对祖先神的崇拜,于是就有了图腾的物化;有了图腾的物化,就有了《山海经》,有了《齐谐》,有了神话和庄子的寓言故事。

北海的鲲鹏其大几千里,我们以为说的是怪物,也许它只是少昊民族天人合一的物化。少昊族以鸟为图腾,族脉也由今之齐地向南做了一次大迁徙,这个历史过程如果把它神话了,或者用《山海经》图腾化的传说去描述,那斯鸟南图就是扶摇九万里,从北海迁徙到了南海了。《齐谐》是齐人的志,齐地也正是少昊祖脉之地。

我不是在考证,我是在说神话何以为神话。考证是个高危工作,没有正解。

下文说的是风,不是天

  庄子.逍遥游(三):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风是如此地狂野,那风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春日里,山林、沼地、原野上都会蒸腾起巨大的雾气,犹如奔马卷起了气息,还有那些低空中扬起的尘埃,它们都是大地上生物吐纳出来的气息。当长风掠过时,天色苍茫,这难道是天本身的颜色吗?抑或是因为天之广大无边看不到尽头呢?其实,当大风掀起时,鹏鸟从九万里的高处向下看天空,也会是这样。风在巨大的鸟翼下怒吼,你以为是天助我也,其实是风助我也。

也有人把这段话解为对天的描写,结合上下文当是风,因为后面的结论是鹏鸟的大迁徙也是“有待”的,需要风与海浪的推力。

庄子通过鹏鸟的大迁徙想说明什么呢?

是说鹏鸟逍遥吗?

当然不是,庄子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主义者,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限的,并且互相依赖,鹏鸟的大迁徙固然壮美,如果没有深蓝的大海,就掀动不了浪涛与海风,就如同院中的一洼之水,最多浮起一片落叶,浮不起那盛水的杯子。

人生也一样,不管你多伟大,事业多豪迈,最终是时势造英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45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