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厚重河南庄子庄学始祖

发布时间:2022/9/10 16:26:15   点击数: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

关于庄子是哪里人,史书中有多种记载。其中较有影响力和普遍性的说法是:庄子故里在今河南民权。古代研究庄子学说的学者,大多持此观点。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杨宽等都认为庄子是民权人。民权县现存庄子故里、庄周墓、庄周陵园等纪念庄子之遗迹。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部分思想,同时又有所创新,颇具个人特色。《庄子·天下》中曾提出“内圣外王”的观点,向统治者发出建议:一方面要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一观点为统治者的行为树立了标杆,也为儒家所借鉴和吸收。

庄子一生追求自由,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依赖于任何条件,不受任何环境、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的过程是坎坷的,若想“不滞于物”,需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达到超脱的境界。而于此同时,庄子也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一生是有限度的,但知识却无穷无尽。

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求无穷知识、利益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人生在世,须旷达处之泰然。在诸国相争的年代,庄子不断向世人强调君主的残暴,“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将受到严惩。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不可能追求自由、解放。所以,当楚威王以重金邀请庄子入朝为仕时,庄子果断拒绝了。

庄子继承了很多老子的思想,因此他所著的文章多为寓言形式,主要用于辨明老子的主张。凝结了庄子智慧结晶的《庄子》,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界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庄子的哲学世界中,“道”是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最基本的范畴。这种“道”是“天道”,效法自然、顺其自然。所以,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什么规定和约束。

与同时期兴盛的儒墨两家“推崇圣人”的理念不同,庄子反对推崇圣贤。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众生平等,自然也就没有圣人之说。他对万物平等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当然,这种观点并非代表庄子抹煞事物间的差异。

事实上,庄子对事物间天然存在的差异看得很透彻,并认为存在这些差异是合理的。当以人为价值标准的观念在延续时,这种差异性将会永存。在了解每个事物之间的差异之后,依然要对他们的个性和差异给予尊重,这正是庄子思想的高尚之处。

与老子相同,庄子也认为事物之间是相对相生的,任何事物都有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事物会向其对立面发生转化。要树立一个明确的认知标准是困难的,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

除此之外,游世思想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他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另一方面,他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以及人生一切可能发生的期待,从而与残酷的现实世界对抗。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的汇总。文章特点鲜明,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极具庄子个人特色。并且善用寓言故事,在潜移默化中点明真理,富有独特的幽默讽刺意味。庄子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文章所言看似漫无边际,实则皆有据可依,通过庄子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在文中,庄子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明确否定了礼教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假文化生活,这些条条框框将会束缚人的自由天性,阻碍人的发展,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因此,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和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实行无为而治。

但是,“无为而治”并非真的无为。庄子强调的“无为”是君主“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也就是说,作为统治者,不仅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勿逆天而行,同时也要摒弃自己个人的私心与成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治理好国家、为人民所敬重。

《庄子》不仅提出了许多进步的哲学思想,而且在文学上也开辟了时代先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庄子的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较为罕有,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的创作风格。

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历史名家,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与此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得到了封建帝王的重视。随着道教兴起,庄子的形象进一步被神化,道教隐宗妙真道奉其为开宗祖师,视庄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其所著文章被不断解读,影响范围愈加广泛。唐玄宗天宝元年二月,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这一称谓后世代代相传。宋徽宗时,庄子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近代以来,不少名家大师都对庄子及其所著文献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鲁迅曾言:其(庄子)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先生说:不仅晚周诸子莫能先,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

闻一多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子的思想历经千百年变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思考生活的方式。跳出对庄子文章的研究,关于庄子的传说故事,能够更好展现他的性格风采。了解过这些,再回头看,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思想内核了。

“庄周梦蝶”的故事相信许多人都有所耳闻。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感到十分快活、舒畅,已经完全忘记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这一疑问也给后世留下无尽的思考。

另外,庄子和惠子关于“知鱼之乐”的辩论也十分精彩。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幽默又不失理性,洞察了世间万物又超脱其外。

△庄周梦蝶

庄子的妻子因病去世后,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她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就算了,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我如果还悲哀地随而哭之,便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所以就止哀而歌了。”

透过庄子,我们能解读不一样的生命观。庄子的魅力就在于:他把从前那些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艺术,甚至神话、寓言、故事、传说。阅读他的文章会发现,那些曾将让你望而却步的哲学问题,都变成了朗朗上口、精妙绝伦的文字与故事。

让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不仅需要文学功底,还需要无尽的思考。老子、庄子等一代贤人看似离我们很远,但他们留下的道理和思想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43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