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老子道的解构

发布时间:2022/8/13 16:34:42   点击数:

司马迁《史记》述老子批评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我们今天读老子,也应该按照他老人家的原则,要能熟读文字,然后抛弃文字。熟读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为学日益”的过程,抛弃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

《老子》背后透露的是一种对于宇宙终极思索而是达到的一种深邃智慧,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读过《老子》的都有一种体会,即便把《老子》的文字弄明白了,但是感觉上仍然是在五里云雾之中。多次读过《老子》的人,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理解越深刻,就越会感到《老子》的魅力。

要想更好地理解《老子》,应当把《老子》掰开了揉碎了,从中拎出几条线,组成一个大纲,得其意,忘其言,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老子》,从而完成一种对《老子》形式上的解构到重构的过程。

解构到重构的本质是按照逻辑的方式来理解老子,当然老子不仅是逻辑的,更是超逻辑的,甚至非逻辑的。

老子中的超逻辑思维方式,是理解老子的核心关键。我在研究太极拳的经典拳论的时候,发现了真正练好太极拳需要建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控制就是反控制,反控制就是控制。从阴阳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阴阳的对立、转换,而是模糊了阴阳,统一了阴阳。

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源,起于《老子》。《老子》将道的根本表象归结为“无”和“有”。如果用普通形式逻辑的方式去理解“无”和“有”,一定会无法理解《老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和“有”就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既是“无”,又是“有”。“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本身是没有区别的。如果不作区分的话,这个东西就有一个共同的名词,叫做“玄”。只是因为要去说它,必须用思维,用语言。一旦用思维,用语言,那就要用到概念去表述,就要有区分。如果光读文字,就只会看到区分。如果抛弃思维,抛弃语言的话,实际上是没有区分的。

真正的道是要完成对于思维和语言的超越的,所以《老子》说“绝学无忧”。一些俗人据此认为《老子》是反学的、反智的,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老子》在表达什么。“绝学”的真正意思应当是完成对于知识对于思维的超越。

建立起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太极拳来说极为重要,建立不起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的,只是加点意念的操而已。

无独有偶,佛教中也有类此的思维方式。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之《不二法门》全章都是讲这种思维方式的。

佛说一切法皆是非法。维摩诘对于真正不二法门的表达就是无言。

从解构到重构,实际上只是完成对《老子》文字体系的理解。乃是把原来迷宫式的柴火堆拆掉,用木料重新码放成一个更简明一点的柴火堆。真正的老子应当是一棵有生命的能够自我成长的树,甚至是森林。真正的解构,应当是从柴火堆找出那些有生命力的枝条,让它长成树。

《老子》书中有一妇孺皆知的成语,叫“大智若愚”。真正的智者,是不应当被常人看明白的。

当很多傻子都夸你聪明的时候,你认为是在表扬你吗?

看三国,无数英雄,居首位的当是司马懿。三国归晋,全是司马懿奠定的基业。这个司马懿最大的本事就是装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能“忍不可忍”。《三国演义》诸葛亮空城计使司马二十万大军不战而还,引无数后人嘲笑司马懿的愚昧。

以司马懿之精明及用兵神算,岂能不探亮虚实,丧失如此重要的战略良机?!然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总体判断是“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诸葛亮其时已是司马懿菜板上的肉,司马懿真正的对手乃是曹魏。留下诸葛亮只是司马懿全局中的一步棋,因此他绝不会制造出“诸葛已死,司马何用”的局面。通观三国,司马懿是真正地老谋深算,待机而动,当断则断,心黑手辣,其谋略多数时候为常人不解。在用兵谋事方面,司马懿可谓真正得老子精髓。

最高的智慧从何而来?一定源于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终极思考。只有终极思考才能无所不包,无所遗漏,才能洞穿万物的本质,抓住万物的根本。老子将其最终思考的对象赋予了一个名词——道。

道是老子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着力阐述的根本概念,《老子》全文共有道字77个。道先于天地万物存在,道产生天地万物;道是一种终极的存在,神奇的存在,也是一种超验的存在。

道是一种存在,不是物,也不是非物,但道又是物与非物的统一。

道不是规律,又是所有规律的依据,是规律与非规律的统一。

一、道的本源性

道具有最高性、根本性和终极性的特征,所有这些特征的依据是道的本源性。用现代哲学的语言来说,哲学本体论的依据是宇宙发生论(或宇宙生成论)。《老子》在阐述道的本源性的时候,非常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宇宙发生论。

1、道是先于天地,先于宇宙的存在。

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以天地指代宇宙的。这种先于天地的特性是因为道的永恒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

这两句话非常明确地指出,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如果在天地产生之前,存在一个造物主的话,道比这个造物主还要先。

当然“先天地生”的“生”字用得是有点问题的,但是不用“生”恐怕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这个“生”字就不应该理解为“产生”、“生育”,而应当理解为道自身的一种存在。

这两句话很厉害。

第一句话,你想象一下,多年前,一个老人在没有任何仪器观测的情况下,明确告诉你说,在宇宙发生之前有一个存在,宇宙是有起源的。这结论如何得出的?

第二句话,实际上是否定了宇宙的神创说。上帝造天地?老子不信啊。

关于宇宙的形成,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当属“大爆炸宇宙论”(TheBigBangTheory),“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在奇点之前是什么,“大爆炸”理论也不能解释。在奇点之前,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所以也是无法描述的。

2、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是源于道的。

关于这种产生,很难准确表述,所以老子为道的这种特征用了不同的词,比如“母”、“始”、“宗”、“根”、“先”等。

可以为天下(地)母。(25章)

道是可以作为生育天地的母亲的。母亲的作用就是生产、养育,天地就是道生育的一个小孩。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2章)

天下是有一个开始,有一个起因的,这个开始、这个起因就是作为生育天下的母亲的。

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

道是如此地深奥、如此地无所不包,就象是万物的祖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6章)

道就象那幽远空虚深藏的大谷之神是不生不死的,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一个巨大的女性生殖器。这个巨大女性生殖器的大门,也可以称之为天地生长起来的根。

天地万物是由道而产生的,在老子看来是毫无疑问的。

3、宇宙生成的模式是无生有,有生万物。

无和有是老子哲学中非常值得重视的两个概念。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

无,我们可以定之为宇宙的开始、开端;有,我们可以定之为生育万物的母亲。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34章)

天下万物都是由有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产生的。我们还记得“大爆炸”理论的那个奇点吧。奇点是什么呢?肯定是有,对于奇点我们能表述吗?当然表述不了,如果能表述奇点的话,那么奇点之前一点点,以毫秒记甚至以微秒记,甚至更短的单位,我们能表述吗?肯定表述不了。这种不能表述,只能称之为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老子这段话,折杀了历史上无数的解老英雄,或者说折杀了所有的解老英雄。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解读能得到大家认可,甚至得不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基本的解读有两类。

一是以阴阳、两仪解二,以阴阳合和解三。以《淮南子·天文训》为代表,“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是以“一”、“言”解二。以《庄子·齐物论》为代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王弼解老,与庄子类似。

天地、万物、我并为一体的话,那就是一个总体的存在,这个总体的存在称之为一。对于总体的存在,我们总是要有所认识,有所表述吧,这种认识的外在表述称之为言。一和言,用现代哲学语言表述就是存在与意识,合在一起就是二。只要说到言,实际天地、万物已经与我分开了,这种分开就变成了三。我、与我对应的存在、我对于存在的表述,就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

这两种解读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也都很勉强。

老子这段话到底该如何解读,恐怕只有他老人家本人复活才能真正说明白,否则永远是徒劳的猜测。

道教后来将这段话逆用至内丹术的修炼,所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以精、气、神解三,筑基练己为三,练精化气合三为二,练气化神合二为一,练神还虚、以虚合道则是由一返道。

二、道的呈现是不完全的,人对道的感知、认知、表述也是不完全的。

1、道、可道、常道

老子把“道”分成“常道”(或恒道)和“可道”。现代一般的学者解老基本上都倾向于将“可道”的“道”解为“说”,这样解应当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流俗的。《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道”字都没有“说”的意思。“可道”的“道”,应当是名词动用,使成为道。“可道”,也就是说可以成为、显现为道的道,只有成为、显现,才能被感知。“常道”应当是真正的道,是不可能完全呈现的,因此也不会完全被感知。对“可道”的“道”字的解读,不是一个一般的语义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对老子思想的根本把握问题。按照刘笑敢《老子古今》的说法,是一个涉及是否拔高老子的问题。王弼解老,应当说是把握了老子的“道”的本质,“可道”“可名”,在王弼看来,“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道”、“可道”、“常道”是指道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道”是广义、泛称的“道”,包括“可道”、“常道”。

“可道”则是指呈现的道、可以被感知的道、甚至可以被表述的道,实际上在《老子》全文中,除了第一章第一句的三个道以外,其余的道,基本上都是一种被表述为“道”的“道”。

2、常道的特性

“常道”或者说“恒道”,是真正的道,永恒的、不变的道,是终极的本体、本源。由于人的感知、认知和表达的局限性,“常道”是不可能被完全感知、认知和表达的。对于作为终极本体、本源的“常道”,人的认知只能是不断接近,甚至是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达到。

老子的“常道”带有非常明显的不可知论特征,但是是一种积极的不可知论。因此老子仍然试图对“常道”去做一些描述。当然这种描述不是准确的特征描述,而是一种感觉、感受性的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25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

前面说到,从道的本源性来讲,道是先于天地的存在,是产生天地和万物的,也是天地和万物存在的依据。

“道”作为一种存在,它的最根本特性就是“寂兮寥兮”。“寂”的狭义解释是“无人声”,引为“静”。“寥”的狭义解释为“空虚”。作为一种终极存在来说,道是无形无声的,是不可被呈现的,如果非要说“道”的存在特征,那就是一种“空虚”。

如果非要对“道”的存在做进一步的描述,那就是“惟恍惟惚”,《庄子·至乐篇》作“芒乎芴乎”,是一种极为微妙、玄妙、幽奥的状态。

这里的“恍惚”不是“精神恍惚”的“恍惚”,也不是模糊不清,而是对于一种玄妙不可描述的描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的道带有非常浓烈的神秘主义的色彩。然而,当我们抛弃掉所有主观意识和思维,进入一种极度安静的状态去设想宇宙、天地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老子对于道的描述。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

当然老子只是带有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色彩,并不是真正的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者。老子论道的根本目标乃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他要将道从神秘的幽境带到生命的现实。这种幽远、神秘的存在也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延绵不绝的存在,无论如何用都用不完。

3、道的非感知性和非完全的表达性。

道作为终极的存在,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特征。有形的存在,总会给予人们某种感觉的感知和表达。但道是无物之象,无状之状。所有经验认知对道来说,都是无效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35章)

道没有视觉特征,因此看不见,对这种看不见的表述就是“夷”,远到看不见。道也没有听觉特征,因此听不到,对这种听不到的表述就是“希”,静到听不见。道也没有触觉特征,因此摸不着,对这种摸不着的表述就是“微”,细到摸不着。

谈不上明亮,也谈上阴暗,因为我们根本无法透过光线去发现道。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章)

对于常道,真正的道,是完全无法进行逻辑表达的。不表达又无法沟通,因此老子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道。根据道的特性也可以用别的名称,比如大、逝、远、返。但是一定要非常清楚地明白,无论用任何名称都无法表达真正的道。

三、对道的认知

严格说来,道是没有任何特性的存在,所有对于道的感知、认知和表达都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对于道,我们无法通过感觉去感知,也无法通过理性去思考。

神秘的道,只能通过一种神秘的方式去认知。

这种方式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清空自己的感知,停掉所有的意识,达到一种极端虚无的状态,一丝不知,一念不起,这样才能透过千变万化的事物,回归万物的根本,达到这个根本,就算能够明白道是什么了。

《老子》全书对于道的认知方式,只在第16章进行了这种表述。

作为老子后继者的庄子,在其书中,对这种认知方式作了进一步的描述。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种方式就叫做“坐忘”。“离形”就是要脱开形体的感知,“去智”就是要抛弃意识的思维。与宇宙同构,与万物为一。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中国道家和医家一直认为,在人身中存在一种叫做“神”的东西。人体物质和能量状态由低至高依次是精、气、神,神处在最高层次。神同时也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感知、意识、神。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我的太极拳练习圈中,有一批人能够感知到这种“神”的存在。前段时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位教授也来与我们联系。也许以后我们会就这个“神”做一些研究。

四、道的非特性的特性

1、无和有

无和有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重视的两个概念。无和有作为一对名词,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形而下的层次,指有形和无形。另一个是形而上的层次,指道的两个方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无和有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是最高形式的抽象。对于这种抽象,不能按照普通的形式逻辑去理解。作为抽象的存在,无和有不是对立的,而是道的同一特性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同一的,甚至连同一硬币的两面都不是,就是同一个硬币。从道作为天地万物的起源来说,它就是无,物物者无物。从道生育万物的角度来说,它又是有,这个有也不是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为了强调这个层面的无和有,老子给他们起了另外的名字:常无和常有,并且明确地表达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老子无和有的概念,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尤其是艺术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有形存在之外无形的重视。绘画的意境、书法的神韵,无不都是存在于有形之外。如果理解不了“无”,表达不了“无”,一件艺术品无法成为神品甚至上品。

2、大、常

老子的道,从实用哲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建立一种抽象、宏观的、高层次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应的概念就是“大”和“常”。“大”和“常”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来表述这种思维方式。

首先道本身是就大、常。天地万物及特性也可以从大和常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人认为老子是否定仁义的,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解读。老、庄对于儒家仁义的批评,不是说其出发点不够好,而是儒家的仁义层次不够高。

《庄子·天运》有一段很好的解读“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是一种典型的仁义,如果泉水干涸了,这种仁义是没有用,忙活半天,鱼还是会死掉。真正的仁义是江湖,在江湖中,相濡以沫这种仁义是不需要的,没有用的。

一个大国总理在地震时跑到灾区去哭就是典型的相濡以沫的仁义。

道的价值就是寻求并建立这样的江湖。不要着眼于仁义,要着眼于比仁义层次更高的江湖。

3、一

一不是道,但一是道的根本,也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和本源。如果说大和常是道的特性的话,一则是道的本质。天地万物的呈现是多样的、复杂的、变化的,但是从道的本质来说,它们则是统一的。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14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39章)

对于道的思考和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是要得“一”。

五、道的规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可以说是辩证法的核心,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子可以说是辩证法的祖宗。什么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等,都发端于老子。

“弱者道之用”让很多人理解为老子是主张柔弱的,其实这也是片面的解读。“弱者道之用”真正意义是最优原则。比如说能量最低原理就是一种“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体现在人类社会上就是“无为”。“无为无不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用最低的管理成本甚至零成本达到最大的管理效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41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