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纪要殷国光古代专书语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7/21 16:25:04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殷国光:古代专书语法研究

王力学术讲座·第八讲

编者按,年5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殷国光先生,作为北大中文系王力学术讲座第八讲的主讲嘉宾,就古代专书语法研究作了专题讲座,与现场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殷国光老师从“理论框架的选择与设计”以及“专书的研究要置于汉语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两个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即《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庄子动词配价研究》《左传篇章零形回指研究》三本著作,以《吕氏春秋》《庄子》《左传》的语言事实为研究依据,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古代专书语法研究方面的心得。

一理论框架的选择与设计

殷国光老师提出,自《马氏文通》之后,古代汉语的研究一直没有一个理想的框架,百余年来,先哲和时贤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究其主流,仍是沿用《马氏文通》的做法,即在理论框架上或直接、或间接地借鉴现代语言理论。古今汉语的语法系统基本一致,如没有形态,语序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是少数且需要具备某些条件),基本语法手段都是靠虚词和语序等,这为我们借鉴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殷老师又进一步指出,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理论框架,都面临着两重困难:一是古代汉语是一种已经死去了的古代文献语言。我们缺乏语感,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只能根据所见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二是语料的限制。古代文献与现在活生生的语言相比存在差距,且在对语料的选择中我们不能无限扩大文本资料,要注意文本的同质性。

殷老师以自己的三本著作为例,具体介绍了自己在理论框架上的尝试。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之前没有一本定量描写古代专书词类的著作,殷老师力图勾画出《吕氏春秋》时代的词类系统的基本面貌,其所选用的理论框架借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词类划分的标准,在朱德熙先生以语法功能为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整,即以语法功能为标准,以语义为依据,二者不可或缺。并进一步明确了词的语法功能有已实现、未实现之分。作为划分上古汉语词类标准的只能是在文献语言中已实现的语法功能。已实现的语法功能又有常功能、暂功能之分(这是由数频显示出来的),作为划分词类标准的是常功能,而非暂功能。而这种词类的划分是相对的,且有些词尚在词类间游移。

《庄子动词配价研究》采用了配价语法的理论框架,关于配价的性质,现代汉语学界众说纷纭,殷老师采用了邵敬敏“语义价”和“句法向”的说法,分为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来对语言事实进行研究。

《左传篇章零形回指研究》的理论框架以话题连续性理论为基础,并吸收可及性理论和层级理论两种理论中的显著性、话语层级作为补充。

最后殷老师指出,理论框架的选择要立足汉语研究。以汉语研究为基础,去鉴别、吸收、补正流行的理论。

二专书的研究要置于汉语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

殷国光老师提出专书语言研究不能专于一书,共时的、专书的研究也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视角,并以《吕氏春秋》中的近指代词“兹”“时”“斯”、“登自鸣条”以及《庄子》中的“问臧奚事”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此问题。

1《吕氏春秋》中的近指代词“兹”“时”“斯”

这三个近指代词在《吕氏春秋》中偶见,殷老师通过对《今文尚书》《诗经》《论语》《左传》《孟子》等12部文献中“兹”“时”“斯”三字用例的考察,并以出土文献加以佐证,得出“兹”、“时”是上古汉语早期常用的近指代词。至《论语》近指代词改用“斯”,不用“兹”、“时”,这一变化是历史的变化。这表明,近指代词“兹”、“时”在春秋与战国之交已经消亡。由此可得,《吕氏春秋》中,近指代词“兹”、“时”偶见,只不过是作者在叙述古事时刻意仿古而已。至于近指代词“斯”在上古汉语发展至战国时期,只在鲁地的方言中沿用,而在非鲁地的方言中已经消亡。可见近指代词“斯”在《吕》中偶见,除了“世代之别”之外,还有地域方言的原因。

2《庄子》中的“问臧奚事”

例: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穀奚事,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这涉及到了“问”(询问)字作为一个动词的配价历时变化。在《仪礼》中“问”只支配施事、受事两个语义角色,只带一个宾语,我们将其视为二价二向动词,如:

?及大门内,公问君,宾对。(聘礼)

?关人问从者几人,以介对。(聘礼)

但在《论语》《左传》中,“问”支配施事受事、对象3个语义角色。其对象出现42%(与受事共现20%),均由介词引入。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颜渊)

?孟孙问孝于我。(为政)

?公问名于申繻。(桓公6)

《庄子》中“问”的对象已无须介词引入,出现了带双宾语的萌芽。如: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秋水)

?问臧奚事(骈拇)

根据对语料的分析,殷国光老师提出从春秋早期到汉代,“问”(询问)经历了如下转变:“问”(施事、受事)二价二向→“问”(施事、受事、对象)三价二向→“问”(施事、受事、对象)三价三向。而《庄子》中的“问臧奚事”则正处于“问”由三价二向动词向三价三向动词演变的萌芽阶段。

殷国光老师从以上两方面介绍了自己在专书研究上的心得和成果,观点和例证相结合,并结合了个人的研究经历,深入浅出,讲座的听众皆受益匪浅。在整场讲座中,殷老师一直强调理论框架的选择要把着重点放在对语言材料的分析上,努力尝试适应汉语实际,把立足点放在汉语本身,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精神。最后,殷老师指出古汉语的研究是需要多下“笨功夫”的,研究古汉语的理论框架至今未能在学界达成一致,希望寄托在青年一辈的身上。

文/邹瑾

附:如对本场讲座内容感兴趣,可参看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庄子动词配价研究》(商务印书馆)

《左传篇章零形回指研究》(商务印书馆)

编辑:h_h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17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