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滕王阁序典故解

发布时间:2021/5/8 17:40:13   点击数:

雪堂

龙光射牛斗之墟:

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曰:“君言得之。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斯言岂效与!”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曰:“欲屈君为宰,密共寻之,可乎?”焕许之。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以南昌西山北岩下土以拭剑,光芒艳发。大盆盛水,置剑其上,视之者精芒炫目。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或谓焕曰:“得两送一,张公岂可欺乎?”焕曰:“本朝将乱,张公当受其祸。此剑当系徐君墓树耳。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永为人服也。”华得剑,宝爱之,常置坐侧。华以南昌土不如华阴赤土,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因以华阴土一斤致焕。焕更以拭剑,倍益精明。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

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后汉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①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西京杂记》卷二

②扬雄读书,有人语之曰:“无为自苦,《玄》故难传。”忽然不见。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之而灭。——《西京杂记》卷二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①吴大皇帝有宝刀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刀一曰百链,二曰青犊,三曰漏景。(晋崔豹《古今注》卷上《舆服第一》)

②高帝斫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西京杂记》卷一“剑光射人”条)

③《三国典略》曰:萧明与王僧辩书:凡诸部曲,并使招携,赴投戎行,前后云集,霜戈电戟,无非武库之兵。唐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正用此事。——《丹铅总录笺证》(中)卷十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④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

杜预在朝中七年,改革各类政务,不可胜数,朝廷内外称颂,称他为“杜武库”,说没有他不参与成功的。——许嘉璐主编,《晋书全译》,第页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左传·成公十六年》

六月二十九日,是六月最末的一天,楚军早晨就逼近了晋军并摆开阵势。晋军的军官们担心敌人占领了有利形势。士燮的儿子范匄快步走进军帐中,说:“我们可以把营地上的井镇上把锅灶平了,就在自己的军中列成阵势,并疏散前面的行列。晋、楚两国的胜败只看天意帮助谁,还担心什么!”士燮听了气得拿起戈来赶他出去,骂道:“国家的存亡,全凭天意,小孩子知道什么?”——王守谦等,《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分析:王勃在这里用这句话是表示谦虚。有人误认为作者这时年十四岁,不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西清诗话》云:“诗之声律成于唐,然亦多原六朝旨意。何逊《入西塞诗》云:‘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至少陵《江边小阁》诗则云:‘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虽因旧而益妍,此类獭髓补痕也。《玉台集序》云:‘金星将婺女争华,麝月与常娥竞爽。’《北齐碑》云:‘浮云共岭松张盖,秋月与岩桂分丛。’庾子山《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滕王阁记》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薛逢云:‘原花将晚照争红,怪石与寒流共碧。’又云:‘银章与朱绂相辉,熊轼共隼旟争贵。’语意互相剽窃,所谓左右拔剑,彼此相笑,于少陡精粗有间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卷第七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在衡阳之南,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故名。或曰峰势如雁之回。——〔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四

纤歌凝而白云遏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汤问》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①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萌渚,菁菁实望,世人言粱王竹园也。——《水经注》卷二十四

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圃,水边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绿荫笼罩着水滨,满眼一片郁郁葱葱,人们说这是梁王的竹园。(〔北魏〕郦道元原著,陈桥驿等译注,《水经注全译》,第页)

②修竹檀栾,夹池水。——枚乘《梁王菟园赋》

③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各使为赋。——《西京杂记》卷四

分析:这里用睢园绿竹,以形容滕王阁的景色。一说,睢园:梁孝王,汉文帝第二子。景帝时贵达,于睢园筑东苑,治宫室,招延豪杰。尝修菟园,中多植竹。《西京杂记》:“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使各为赋。”故后人常以梁园事,喻游宴之盛,座中皆有德之士。

两句是借梁孝王的游宴和陶渊明的善饮来恭维阎公和座客的。一说,这两句意思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①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曹植《公宴》

②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宋书》

③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钟嵘《诗品》卷上

旧注引谢灵运云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李瀚撰,徐子光补注,《蒙求集注》,上海:商务印书馆,年,第93页

两句是借曹丕曹植的游宴和谢灵运的善诗来恭维阎公和座客,这里是借曹植、谢灵运来比拟与宴的文士。

四美具,二难并。

《文选·答卢谌书》:“四美不臻。”李善注:“四美者,音、味、文、言也。”又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本篇当是用后一典故。二难:指贤主和嘉宾。

四美:指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音乐为赏识者而奏),味以殊珍(滋味以殊异而珍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指卢谌)之往,四美不臻。”二难: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心意欢乐)、乐事,四者难并。”王勃说“二难并”是活用谢文,以与“四美”相对。良辰、美景是时地方面的条件,可以并为一类;赏心、乐事是人事方面的条件,可以并为一类。(郭锡良)

二难并,《世说新语·规箴》:“何晏、邓扬令管辂作卦,云:‘不知位至三公不?’卦成,辂称引古义,深以戒之。扬曰:‘此老生之常谈。’晏曰:‘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一说,指贤主、嘉宾难得。这句说,参加宴会的都是明哲之士,彼此能开诚相见。(朱东润)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夙惠》

②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土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陆曰:“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布尔矢?”荀答曰:“本谓云龙骙骙,定是山鹿野麋;兽弱弩强,是以发迟。”张乃抚掌大笑。——《世说新语·排调》

荀鸣鹤、陆士龙两人互不相识,一道在张茂先席间会面了。张茂先让两人交谈交谈,因为他们都有杰出的才学,让他们不要说些平平常常的话。陆士龙抬起手说:“我是云间陆士龙。”荀鸣鹤回答说:“我是日下荀鸣鹤。”陆士龙说:“既然乌云已经散开,见到了白雉,为什么不张开你的弓,搭上你的箭?”荀鸣鹤回答说:“本以为是强壮的云间龙,却只是山野间的麋鹿。兽弱而弓强,所以才迟迟发箭。”张茂先于拍手大笑。(〔南朝·宋〕刘义庆撰写,柳士镇,刘开骅译注,《世说新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第页)

望长安于日下,意谓远谪南行,回望京都,如在天上。《世说新语·夙惠》:“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又《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其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这里的“日下”,下句的“云间”(陆云,吴人)借用其语。这句以下,都是就王福畤政治遭遇而说的,与上文“家君作宰”句相应。(朱东润)

雪堂按:朱东润认为,《世说新语·排调》“日下”、“云间”,王勃只是在此“借用其语”,是很正确的。但我们认为,还是就王勃自身的政治遭遇来说的。

笔者认为,不必对“日下”“云间”的词义求之过深。……对“日下”“云间”的词义,用平常之义求之即可。“日下”的基本义是“太阳落下去”,唐代的李峤在《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一诗中有句“雨余林气静,日下山光夕”,由“太阳落下去”的意思,再引申为“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形容遥远。”《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中册第页上就是把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作为“日下”上述引申义的典型用例。而“云间”一词的基本义是“指天上”,又由此而引申为“很高很远的地方”。如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声驰海内,名播云间。”(见《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下册第页)这样,《滕王阁序》中的“日下”“云间”两词的词义都是用来“形容遥远”的,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望京都在遥远的西边,看吴地在远方的云海处”。如此理解,与前面句子“天高地迥”“兴尽悲来”相承,又与后面句子“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相接,显得文意顺畅,语意紧密。(董秋成,《也说“日下”“云间”》.[J].中学语文教学,年第1期)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①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神异经·中荒经》

②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分析:这里的天柱和北辰,都是用以暗指朝廷。以上四句分写西、东、南、北,总言天地之寥阔,人生道路之辽远,以引起下文“关山难越”的感慨。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①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屈原《离骚》

王逸注:“帝,谓天帝也;阍,主门者也。”这里的怀帝阍,是说怀念朝廷。

②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贾生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鸮鸟飞进了贾生的屋里,停在座位旁边。楚国称鸮为“服”。……一年多以后,贾生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生。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生询问鬼神的原本。贾生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孝文帝听得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生。接见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才知道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生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生做他的老师。(许嘉璐主编,《二十史全译·史记》第二册,第页)

“奉宣室”就是侍奉皇帝的意思,指能得到君王召见,入朝为官。两句写想在皇帝身边做官而不可能。时王勃以匿杀官奴曹达被免官。贾谊高才能文,文帝召为博士,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纬侯周勃灌婴等毁之,出为长沙王太傅。帝后思谊,召见宣室。深夜问鬼神之本,备极亲重。此言欲如贾谊之蒙召问,不知又在何年。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①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冯唐以孝行著称,做了中郎署长,事奉文帝。文帝乘车经过郎署时,问冯唐:“老人家为什么还做着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回答了。……皇上听说了廉颇、李牧的为人,非常高兴,拍打着大腿说:“唉!我偏偏不能得到廉颇、李牧做我的将官,有了他们我难道会担忧匈奴吗!”冯唐说:“主上!陛下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起用的。”皇上大怒,起身进皇宫了。过了很久,召见冯唐责怪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在避开人的地方说吗?”冯唐谢罪说:“我这粗鄙的人不知道忌讳。”

当时,匈奴新近大举入侵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卬。皇上忧虑胡人进犯这件事,就终于又去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上古的时候,君王派遣将官,要跪下推着车子,说朝中的事情,我来决定;外面的事情,将军来决定。军功和爵位赏赐都由外面的将军决定,回来时再上奏朝廷。这不是虚妄的话。我祖父说,李牧做赵国的将官守卫边塞,军中市场上征来的租税都自己用来赏赐士卒,赏赐由外面的将军决定,君王不从中干扰。委托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因此李牧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向北驱逐了单于,击破了东胡,消灭了澹林,在西面抑制了强大的秦国,在南面抗拒韩、魏。当时,赵国几乎称霸天下。这以后……赵王迁即位,就因为听了郭开的谗言,终于杀掉了李牧,让颜聚代替他。因此军队战败,被秦国消灭掉了。如今我私下里听说魏尚书担任云中太守,他把军中市场上征来的租税全部拿来赏赐士兵,还拿出自己的俸钱,每五天椎杀一头牛,款待宾客、军吏和属官,因此,匈奴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云中要塞。匈奴曾经有一次入侵,魏尚率领兵马抗击,杀死非常多的敌人。那些士卒全都是民家子弟,从乡村出来参军,怎会知道‘尺籍’、‘伍符’之类的军中法令。整天努力战斗,斩杀敌人首级,抓捕敌军俘虏,向将官报功时,仅仅一句话没有互相符合,司法官就用法令来制裁他们。他们应得的赏赐没有给予,可是司法官奉行的法令却一定要执行。我很愚蠢,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赏赐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太守魏尚就因为上报斩杀的敌人差了六个首级,陛下把他交付给司法官治罪,削夺了他的爵位,判处了一年徒刑。从这件事说来,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会使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忌讳,死罪死罪!”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下令让冯唐持节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太守,并且拜冯唐为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士兵。

后元七年,景帝即位,任命冯唐为楚国丞相,后来免了职。武帝即位,访求贤良,举荐冯唐。冯唐当时年龄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能再担任官职了。——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二册,第—页

②尝从行,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李广曾经随从皇上出行,很能冲锋陷阵、突破险阻以及格杀猛兽,文帝说道:“真可惜呀,您没有遇到时机!若是您处在高帝那个时候,封个万户侯还用说吗!”……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同侍奉孝文帝。景帝时,李蔡积累功劳已官至两千石。孝武帝时,他官至代国丞相。于元朔五年担任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攻打右贤王,立有战功,达到封赏标准,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他代替公孙弘做了丞相。李蔡的人品在下等的中间,名声在李广以下,相差甚远,然而李广却没有获得爵位和封邑,做官也没有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位居列侯,官居三公之列。许多李广手下的军官以及士兵也有人被封了侯。李广曾经和会占星术的王朔私下闲谈,说道:“从汉朝攻打匈奴起,我李广未尝不是在汉军之中,而各军中的校尉以下的人,他们的才能还赶不上中等的人,然而因为攻打匈奴获得军功而被封侯的,就有几十个人,而我并未落在人后面,却没有尺寸之功来取得封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我的生相不该被封侯吗?还是命中注定的呢?”——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二册,第—页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孝文帝召贾生为博士。当时贾生年仅二十多岁,是博士中最年轻的。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贾生却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一年之中就做了太中大夫。

贾生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定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因此天子提议想让贾生任公卿的职位。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嫉恨他,说他的坏话道:“这个雒阳人,年轻学浅,一心想独揽大权,致使很多事情都陷入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用他的提议,便让贾生做长沙王太傅。——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二册,第—页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燿,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闲。……有顷,又去适吴。……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于是一同进入霸陵山中,以种田织布为业,诵读《诗》、《书》,以弹琴自娱。他们仰慕前代的高洁之士,并且为四皓以来的二十四个人作颂。接着梁鸿出关向东,经过京师,写下了《五噫之歌》,歌词云:“登上北芒山啊,噫!回首遥望那皇帝住的京城啊,噫!宫殿那高大壮丽啊,噫!百姓那辛勤劳作啊,噫!遥远漫长那无止境啊,噫!”肃宗听到后对他印象不好,寻找梁鸿找不着。梁鸿于是改姓为运期,取名为燿,取字为侯光,与妻儿住在齐鲁之间。不久,梁鸿又离开齐鲁到吴国。……于是到吴国,投奔豪富之家皋伯通,住在廊下,受雇为人舂米。——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第—页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正义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言君子既见事之几微,则须动作而应之,不得待终其日。言赴几之速也。——《周易正义》系辞下卷八

②乐天知命,故不忧。

正义曰: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周易正义》系辞上卷七

分析:两句是说君子能洞察时世,安于自己的命运。王勃用“乐天知命”的思想来自我安慰,并引起下文要继续努力、不改初衷的表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转游陇汉闲,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马援十二岁父亲去世,年轻时有大志向,几个哥哥都惊奇。……游历陇汉之间,常对宾客说:“大丈夫立志,困顿时应更坚定,老当益壮。”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第页

分析:这两句是说自己想建功立业,修德立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关于“青云之志”,有两义,一是指仕途上高远的志向,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一是指清高出俗,蔑弃功名利禄的志向,如《三国志·魏志·荀彧等传评》裴松之注:“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李白《送韩準裴政孔巢父还山》诗:“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

关于第二点,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有所考辨,兹引于下:

《史记·伯夷传》所谓“青云之士”者,谓圣贤立言传世者附青云则伯夷、颜渊是也。后世谓登仕路曰青云,谬矣。《京房易传》云:“青云所覆,其下有贤人隐。”《续逸民传》:“嵇康有青云之志。”《南史》:“陶弘景年四五岁,曰:‘仰青云,观白日,不为远矣。’”梁衡阳王钧谓孔稚圭曰:“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又袁彖《赠隐士庾易诗》曰:“白日清明,青云辽亮。昔闻巢许,今睹台尚。”阮籍诗:“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施。”李太白诗:“猎客张兔床,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谷。”合而观之,青云岂仕进之谓乎?自宋人用青云字于登科诗中,遂误,至今不改。(〔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王勃此处当指第一义,即仕途上的高远志向。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年纪虽老气越壮,不改变自己的上进心;境遇虽困厄志越坚,不改变志向。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晋书》卷九十列传第六十

朝廷想要革除岭南的弊病,隆安年间,任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兼任平越中郎将。离广州二十里远处,有个地方叫石门,有泉水叫贪泉,喝了泉水的人就会有无厌的贪欲。隐之到了广州,对他的亲人说:“不见泉水也可以产生贪欲,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心志不乱。越岭使人丧失清廉,我是知道了。”于是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了下去,因而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隐之在广州时,更加砥砺自己清高的节操,常吃的不过是青菜和干鱼而已,幔帐器用服装都交付外库办理,当时的人说他做得太过分了,而他却始终不改。——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三册,第页

②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庄周家里贫穷,所以向监河侯借米。监河侯说:“好的。等我收了采地的税金,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板着脸说:“我昨天来时,中途听得有呼唤我的。我回头在车轮辗洼的地方,有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呀!你在这里做什么呢?’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官。你有斗升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等我游历吴越之地,引西江的水来迎救你,可以吗?’鲫鱼板着脸说:‘我失去了水,我没有容身之处。我只要得到斗升的水就可活命,你还这样说,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上找我吧!’”——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第页

分析:这两句是说,有德行的人,不论处在什么恶劣的环境,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即自己不为外物所沾污,不因穷困而愁苦。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分析:这两句说,北海虽远,乘风可到。这里用北海喻京城,意思是虽然是很难到达的远方,只要机会来了也可以乘风飞往。即如果有人举荐,他还可以北归朝廷。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

分析:东隅:古称日出的地方,也用来表示时间早。桑榆:古称日入的地方,也用来表示时间晚。王勃融化这两句话,表示早年的时光虽已逝去,功名未就,但晚年还可有所作为。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尝少修操行……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址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区区破心,徒然而已。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实羽翮之美用,非徒腹背之毛也。而沉沦草莽,好爵莫及,廊庙之宝,弃于沟渠。且年岁有讫,桑榆行尽,而忠贞之节,永谢圣时。臣诚伤心,私用流涕。夫物以远至为珍,士以稀见为贵。槃木朽株,为万乘用者,左右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众之所贵。臣以斗筲之姿,趋走日月之侧。思立微节,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孟尝从小修养操行,……升为合浦太守。合浦不生产粮食,但海中出产珍宝。合浦与交趾接壤,经常有商贩往来,买卖粮食。从前的太守大都贪婪,要求人们采集,不知限度,珍珠就逐渐跑到交趾郡内去了。结果行旅就不再来了,人和牲畜都没有吃的,穷苦的人饿死在道边。孟尝上任后,革除过去的弊端,访求百姓的疾苦和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流失的珠子又回到合浦,老百姓都恢复他们的本业,商人开始来往,货物开始流通,孟尝被称赞为明智如神。孟尝因病自己上书请辞,朝廷征召他将要返回京师,官吏百姓抓住孟尝的车子恳求他留下。孟尝既然没法走,就坐了乡间百姓的船连夜离去。孟尝在荒僻的沼泽地隐居,自己动手耕种。邻县的士人百姓仰慕孟尝的德行,搬来和他住在一起的有一百多家。

桓帝时期,尚书同郡人杨乔上书推荐孟尝说:“臣先后七次上书推荐原合浦太守孟尝,但人微言轻,始终没有得到考虑。臣剖心相示,但什么任用也不起。孟尝安乐于仁爱,弘扬道义,特别醉心于道德,行为高洁脱俗,才干出类拔俗。以前做太守时,移风易俗,改革政治,失去的珍珠又重新回来,饿狼的百姓赖他得以存活。而且南海珍宝很多,财产容易积累,他手中掌管的珍宝,价值超过兼金,但孟尝只身一人因病引退,亲自在田间耕作,隐藏起自己的踪迹和风采,不显露自己的华采。他实在是作为羽翼用的大才,而不是腹下背上的细毛。然而他埋没在荒野之中,好的官爵没他的份,致使国家宝器,被抛弃在沟渠中。再说年岁有限,他已近暮年,而他忠贞的节操,却在圣明的时代长期凋零。臣心里实在伤痛,私下为此流泪。从很远地方弄来的物品被视为珍奇,士人不同一般被当作宝贵。盘曲腐朽的树不能够为天子所用,是由于手下人的雕刻修饰。天子任用士人,应当选拔大家都推重的人。臣以才识短浅的资质,在天子身边奔走驱使,想着建树微不足道的节操,并不敢与同乡暗徇私情,私下受禽息行为的感动,不顾性命推举有才德的人。”孟尝最终也没被起用。七十岁时,他在家中去世。——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第页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分析:以上四句是说,自己就象孟尝一样,虽不受皇帝重视,但仍怀着报效国家的志愿而不改;决不象阮籍那样疯疯癫癫地去哭路穷。虽然不为世用,也不要颓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南越与汉和亲,于是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游说南越王,让他入京朝见,待遇比照内地的诸侯王。终军自告奋勇说:“希望陛下我一条长缨,我一定缚住南越王,把他带到阙下。”终军就前往南越游说南越王,越王听了终军的话,同意率领全部越人内附,归属汉朝。武帝非常高兴,赐给南越大臣印绶,让南越王统一使用汉朝的法令制度,来改变越人的风俗习惯,令使者终军留下来安定抚慰南越。南越相吕嘉不愿意归属汉朝,发兵攻杀南越王,还把汉朝使者终军等人全都杀死了。——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二册,第页

分析:自己虽然与终军的年龄相同,但是没有终军那样请缨报国、建功立业的机会。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①为人有大志……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班超为他胸怀大志……家中贫穷,班超经常为官府抄书供养母亲,他长期劳苦,曾停下工作扔下笔叹息说:“大丈夫没有什么别的志向谋略,也应该效仿傅介子、张骞在异域立功,以此得以封侯,怎能长久从事这种抄写工作呢?”——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第页

②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叔父宗炳,志趣高尚,不愿出仕。宗悫年纪小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希望能在万里长河中驾着长风,破浪前进。”——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三册,第页

分析:两句是说自己有班超投笔从戎的思想,羡慕宗悫的少有壮志。

奉晨昏于万里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

凡做儿子之礼,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而夏天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好枕席而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页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①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世说新语·言语》

太傅谢安问子侄们:“子侄们又同世事有多少关系呢,长辈们却一心只想要他们好?”大家都没有说话。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生长在自家的庭院里啊!”——〔南朝·宋〕刘义庆撰写,柳士镇,刘开骅译注,《世说新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第页

分析:后因以芝兰玉树比喻佳子弟。这是王勃谦言自己无才。

②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刘向《列女传·母仪传》

邹县孟轲的母亲,称号孟母。他们的家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玩游戏都是作祭坟的事:蹦蹦跳跳挖土埋葬。孟母说:“这不是我给你住的地方。”就搬开了,住在街市旁去,他又学做买卖生意人吹嘘的那套样子。孟母又说:“这不是我要给你住的地方。”于是搬到学校旁边去,这回他的游戏都学祭祀朝拜以及与人交往的仪节。孟母说:“这地方真可以给我儿子住了。”就定居下来。后来孟子长大成人,学六艺,终于成为伟大的学者。——张敬注译,《列女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年,第38页

分析: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没有谢家子弟的门第与材质,但却受过孟轲的邻居那样的好环境的影响。这是说自己欣幸能和与会的群贤相接。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在老师那儿,也得着与众不同的传授吗?”

答道:“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道:‘没有。’他便道:‘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道:‘学礼没有?’我答:‘没有。’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我退回便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分析:这两句是说,自己见到父亲后,也将象孔鲤那样承受父亲的教诲。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辛氏《三秦记》

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这时朝廷一天天混乱,法令纲纪衰败,李膺独自保持高风亮节,因为有名声而自视清高。文人学士受到他的接待交往的,被称作登龙门。——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第页

分析:以上两句意谓,自己今日能参与阎公的宴会,好像登龙门一样。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过了好久,蜀郡人杨得意担任狗监,侍奉皇上。皇上读了《子虚赋》,觉得很好,就说:“我偏偏就没能和这个人同处一个时代啊!”杨得意说:“我的同乡司马相如自称这篇赋是他写的。”皇上吃惊,便召见询问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上奏《大人之颂》之后,天子大为喜悦,飘飘然有凌云之气概,像是在天地间遨游的感觉。——许嘉璐主编,《二十史全译·史记》第二册,第—页

分析:凌云:本指超出尘世,这里指司马相如的赋。两句以司马相如自比,而叹息遇不到引荐的人。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汤问》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聆听。伯牙弹琴,是想表达登越高山的思想感情。钟子期说:“好啊!仿佛巍峨的泰山就在眼前!”接着表达向往流水之情。钟子期说:“好啊!似乎浩浩荡荡的江河在眼前奔流!”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就一定能够领会到什么。伯牙游览到泰山北麓,突然之间下起暴雨,被阻于山岩之下;心头十分忧虑,便拿出琴来弹奏。起初弹的是表达连绵大雨情景的曲调,再弹则是表达山崩地塌的声音。每奏一支乐曲,钟子期便能迅速地领会到全部旨趣。伯牙就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真是琴声的知音呀!你的志趣和想象,都同我的志趣和想象差不多。我要怎样逃匿才能让琴声不被你领会出它的真实思想感情呢?”——王强模译注,《列子全译》,贵阳:贵族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分析:这里以伯牙自比。以奏流水比喻自己写这篇文章。这两句说,象钟子期和伯牙是知音那样,阎公是文章知己,写这篇序文又有什么惭愧之处。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①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

②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③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晏,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严可钧,《全晋文》卷三十三,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

分析:这两句是说,兰亭盛宴已成往事,金谷园也成为废墟。兰亭、梓泽都是胜地,又都有过盛筵,举这两事正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的实例。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子路将行,辞于仲尼,曰:“赠汝以车乎?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仲尼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说苑·杂言》

子路将要动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赠给你车呢,还是赠言呢?”子路说:“请赠言。”孔子说:“不坚强就不能致远,不劳苦不会有成功,不忠于友谊就没有亲近朋友,不诚信就不会有回报,不恭敬就是无礼的表现,谨慎对待这五件事,就可以长久了。”——〔汉〕刘向著,王锳、王天海译注,《说苑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分析:赠言:赠以良言,以示期望和勉励。在这里指作《滕王阁序》。这两句说,承蒙阎公让我在盛大的饯别宴会上写这篇序。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①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

②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耑而,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③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作器能铭,则可以为大夫。——《隋书》卷三十五志第三十

分析:这是恭维在座的宾客都是君子、大夫。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钟嵘《诗品》卷上

分析:洒、倾:施展出来的意思。此以潘陆比与会诸文士。

1.〔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年

2.〔南朝·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年

3.〔晋〕崔豹撰,《古今注》,商务印书馆,年

4.〔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西京杂记》,中华书局,年

5.〔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年

6.〔南宋〕祝穆、祝洙,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年

7.〔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三家注史记》

8.〔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義,黃侃经文句读,《周易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9.〔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年

10.〔汉〕韩婴,许维遹注释,《韩诗外传》,中华书局,年

11.〔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年

1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年

13.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14.〔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15.〔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年

16.庄子著,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年

17.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年

18.〔明〕杨慎撰、王大淳笺证,《丹铅总录笺证》,浙江古籍出版社,年

19.〔唐〕房玄龄等著,许嘉璐主编,安平秋副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晋书》,汉语词典出版社,年

20.〔汉〕司马迁著,许嘉璐主编,安平秋副主编,《二十史全译·史记》,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年

21.〔东汉〕班固著,许嘉璐主编,安平秋副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年

22.〔梁〕沈约撰,许嘉璐主编,安平秋副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书》,年

23.张敬注译,《列女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年

24.〔汉〕刘向著,王锳、王天海译注,《说苑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年

25.《穆天子传·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26.〔南朝·宋〕刘义庆撰写,柳士镇,刘开骅译注,《世说新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年

27.王强模译注,《列子全译》,贵阳:贵族人民出版社,年

28.〔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等译注,《水经注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年

29.王守谦等,《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067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