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随笔ldquo小大之辩rdqu

发布时间:2021/1/19 2:59:48   点击数:
治白癜风自愈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1130/4300272.html

这是第3篇“随笔”。

目录第一章前景第二章宏大理论第三章抽象经验主义第四章形形色色的实用性第五章科层制气质第六章科学哲学第七章人类的多样性第八章对历史的运用第九章论理性和自由第十章论政治

“小大之辩”

——结合庄子的思想读《社会学的想象力》第二章

作者:江哥

阳光男孩曹大壮

《社会学的想象力》第二章题名为“宏大理论”,米尔斯首先认为“宏大理论”对概念的组织和系统化有着很大的帮助,之后他转述又评价了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中的内容,在米尔斯看来,《社会系统》一书尽管有着较为完整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但是在语言方面赘述过多影响了可读性。在米尔斯看来,帕森斯的“宏大理论”至少有三队矛盾等待解决。

1词义与句法的矛盾即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

米尔斯指出:我们的概念总是由词语和符号组成,但是每当一个词语被创造出来时它至少会有两个个作用——指称所指之事物和在一定句法结构中承担某种作用。在此处,我们还可以将他所说的“词语”引申到具体的人:每个人在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中既定义着他自己又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恰好前几天上课时老师讲了一些关于庄子的思想,我就联系到了我国古代同样富有想象力的思想家—庄子。在高中时期我曾学过庄子的《逍遥游》并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小不及大,有不及无”,然而,在之前又读了《逍遥游》的姊妹篇《齐物论》后我又得出了庄子“齐物并生、万物为一”的观点,由此可见庄子所主张的“逍遥”境界似乎也有着矛盾之处。“无所待”可以看作是庄子对自我的理想定义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可以看作庄子与其所处环境结构的交互作用。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庄子的这对矛盾呢?又如何理解米尔斯在第二章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呢?

2《逍遥游》与《齐物论》的关系

个人观点是庄子的《逍遥游》到《齐物论》是庄子描述“逍遥”的从初始到终点、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逍遥游中,鲲、鹏、列子都是接近得道的“逍遥主体”但是他们身边总有着斥燕、斑鸠、宋荣子等对比的主体,从而得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中心论点,然而到了《齐物论》中,庄子却又“摇身一变”力主同是非、等贵践、齐小大,从天性自然的角度,认为无论小大,只要能安其位、适其性,皆可自得自乐。其转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本人看来,庄子之所以在《逍遥游》中主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是因为:斥燕、斑鸠等“小知之物”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就嘲笑鲲、鹏所见到的大世界是虚假无用之物,殊不知“夏虫不可语冰”,面对这些真正昏庸无知又不愿面对真相的“小”,“大”确实是进步和完善的。事实上,在《逍遥游》最后的两端中谈道了惠子与庄子的辩论,惠子认为大言无用、大物无用,而庄子则是暗中讽刺惠子是如同斥燕、斑鸠的井底之蛙才发出这样愚蠢的论点。而到了《齐物论》中,庄子其实是对自己“至人无己”的理想境界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既然“无己”那么所谓的“小大”也没有了什么特有的优越性,更容不得什么贵贱、高低之分,也只有这样才能达成“齐物划一”的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庄子认为人应当从无知到小知到大知再到无几的路径进行自我的修炼,这个过程之中,最关键的就是永远不以自我为中心、万物各有其独特之处的指导思想,一旦违背这个思想就会沦为井底之蛙。

3如何看待“宏大理论”?

前面讲了一大段庄子我们就不得不绕回文本看看米尔斯对“宏大理论”真正的观点:这一章可以看出米尔斯主要在批判帕森斯的”宏大理论“和许多社会学家们将”宏大理论“视作”研究至宝“的现象(事实上是和庄子反驳惠子一样的论战),这一点我个人认为米尔斯并不是针对帕森斯或者这些社会学家个人的学术品质,而是在质疑“宏大理论”一家独大甚至排斥其他“微观结构”的合理性,不同的问题本该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大理论有其特有的、不可取代的优势而谁又能否认小理论是一文不值、不堪一用的呢?正如庄子所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则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这一章作者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转述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示证明其语言长篇大论的晦涩和难懂。作者认为这只是对概念的组合和分解。由此作者提问宏大理论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不过埋藏得很深。我们可以从宏大理论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有点迷惑的问题:一是关于帕森斯理论无力处理权力、冲突和变迁的问题(当社会均衡存在,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合控制手段齐全时,怎么还有人不守规矩呢?)这是帕森斯没有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他静止的看待问题,无法解释社会变迁。二是关于“秩序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呢?)答案不止一个,那是因为各种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程度和类型有深刻的差异。实际上,根据不同整合方式我们可以构想出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而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过分强调共享价值的单一效果,缺乏系统的经验研究,将其置于历史视角下是无力的。三是在注释里讲到的“保守主义”。总而言之,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的体系,对于社会秩序问题,其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

学者赵立玮在其论文中讲到也有许多人认为米尔斯对帕森斯的所谓“批评”是不公平或不恰当的。米尔斯“创造”的“宏大理论”标签也许适用于某些理论类型,但并不适合描述帕森斯的理论探讨。因此,后者也就算不得这种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了。此外,帕森斯的理论建构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社会系统》只是代表其中某个阶段而已,更谈不上帕森斯“最重要的著作。如此,用一部过渡性的著作来为一个理论家的整个研究取向盖棺定论显然是不恰当的。

[1][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赵立玮.社会学的想象与想象的社会学——帕森斯、米尔斯社会学研究进路比较论要[J].社会,(6):97-.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937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