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漫谈庄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庄子名言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意是两条鱼在即将干涸的水中为活命,互相吐口水以保持对方湿润不被干死,故称“相濡以沫”。庄子借此感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因为两条鱼仅凭着对方的口水是难以存活下去的,还不如相忘各自逃命寻找江湖让自己存活下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而过罢了。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顺应变化而死。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不含杂质,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心地亲近,小人之交虽然过于亲密、甜蜜,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下辈子的事情是不能预料的,过去的事情是不能追回来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用有限去追求无限,是没戏的。等到成了知道所有的人,就已经死了。"这个是说明知识的无穷无尽,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知识的多寡,是不现实的。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一个人就算能力再强,只靠他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取得成功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精神世界的死亡,而肉体的死亡则排在其次。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小有小的用处,大也有大的用处,大小物件只是用处不同,并没什么有用无用之别。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漫谈庄周:物我合一,形神共舞哲学上的庄周
“人之所以不得自由,乃因心胸被拘执在世俗的境域中,目光被囚限于常识世界里。”可庄子却用“逍遥”二字透彻了人生本真,开阔了心灵,辽远了视野。由鲲到鹏,化而为鸟,展翅高飞,击水三千,气象壮阔,浩瀚无边的大世界,将人的心境带到了一个至极。鹏,扶摇而上,飞之高,去之远。虽乃人之向往,但仍为有所待,自然自由也是相对的。野马奔腾,尘埃滚滚,水浅舟大,更是诠释了“溟海不深则无以养巨鲲,水积不厚则无以浮大舟,风积不厚则无以展大翼”的道理。
我时常会把庄子想象成一个超脱世俗,免于行事之累,脱于功利羁绊的神人。不管是才智胜任一官之士,还是善行和品德使一乡一君满意之人,抑或能力使一国信任的大成之人,在庄子眼里都不值得一提。就是超越于世俗的宋荣子和扬起于现实的列子,虽然不汲汲于虚名,不汲汲于功利,但庄子仍认为他们犹有所待。因为此时庄子早已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装在心中,从形中解开了心灵的枷锁,似乎已经突破了儒家的“克己”有我达到了无我之境。形神的分离,只见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以游无穷”的场景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磅礴万里的心胸使人遮拨俗情而臻至“太上忘情”之境。
现实里的庄周
世上如庄子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能成为庄子的人却只有庄子自己。一个独特的庄子主要源于有一个真实不一样的庄子,出生于战国时期宋国蒙邑,作为宋国公室的后代,因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物我合一的绝对自由,曾拒绝了楚王“许以为相”的邀。虽然庄子有直步青云的机会,但庄子却依旧拒而远之,依然故我。即使担任过漆园吏,可生活境遇仍然处在清贫和寂寥之中。摈弃功名利禄,不为生活所迫。就是魏王接见也是粗布弊履以见王侯,淡泊的胸襟在捉襟见肘的生活中愈发敬佩。相比于孔孟在诸侯之间奔走投身,庄子身上多出来一点偶然和随意。
源于老子又高于老子的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实为处乱不惊之后的沉淀,是庄子的的生存方式与内在追求保持高度一致的结果。千金也好,卿相也罢,庄子却能一笑置之,说得近一点是疏远政治对自我的束缚;讲的远一些是摆脱限制,达到顺其自然的逍遥之境。庄子的“无己”和逍遥并非一种偶然,也不是一种自我的闭塞,恰恰是一种开放心态的体现。庄子曾讥讽惠子“有蓬之心”,就暗喻世人的鼠目寸光,圉囿封闭,反之可见庄子的见小识大和忘我境界。庄子能以通达精神超越现实世界,并非凭空捏造,这恰恰是世俗旋涡挣扎之后的清新认识。历经丧我到真我的转变,阅尽世人“终身役役”,现实的鞭挞,人生的框架和自我束缚在庄子心中造成了强有力冲击,一种力量推动着庄子的自我解脱和否定。当浪漫不羁的形象、热烈奔放的情感、独特个性追求融为一体时,庄子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天然道我合一就形成了。
读《庄子》并非只是用来坐而论道,更多是参悟这本人生哲学找到自己,用心若镜,去留随意。“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夸奖或非议他,他都不放在眼里,这种完全不受外物影响的独立精神,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好你自己,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岂能尽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至道者忘心矣。”庄子一言大道于心,培志之人、保形之人、求道之人,虽有所差异,但所追求的共通之处就是忘掉心机、心计、心事,求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升华。“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当我们能将功名利禄看作是身外之物,或者身处社会,认识到外物对于自己来说只是寄居或者暂用,那么“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也就多了一层安然处之的平和心态。庄子以逍遥之心,处世间之事,好似一位老者站在生命尽头回望一生发出的感言:无所待,得自由,至简人生,得逍遥快活。只言片语难免会断章取义,授《逍遥游》一课,早已熟念于心,但求采撷几朵心灵雪莲,与洋洋洒洒、汪洋恣肆的庄子畅游共鸣一番。让爱徒们随心所欲,阅“逍遥游”,求得“调畅悦豫”;读“大风赋”,进行一次“天籁”的无穷遐想;览《大宗师》,多一份对生死的敬畏。庄子的智慧
01
庄子:将高远的“道”落实到人心
“道”的本意是人行走的道路,后来引申出技艺、方法、事理、规准、法则及和谐、秩序等涵义。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中三个“道”分别代表不同的语境意义。第一个“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的双重含义。简单来说,日月星辰的运转和四时的交替,都有内在的规律,这就是天道;人间有需要共同遵守的法条、规范,这就是人道。第二个“道”是言说,就是语言文字表述的那个道理,是我们的现象界、感觉世界、经验世界的法则,不是永存的那个道。第三个“道”是“常道”,永存之道。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一棵树的树干、枝叶和盛开的花朵,可是我们看不见大树的根,老子所要探讨的就是深层的源流。他将文化意义的“道”提升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即将“道”提升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根,统摄天道与人道,从人间的规范探讨天地的法则与万物的根源。
庄子继承了“道”的思想,以道为“生生者”,中国古典哲学中凡阐述大道及天地万物所孕育之蓬勃生机,皆出自庄子。同时,庄子提出“气化论”解释万物的形成与整个的运化、演化,认为“气”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质粒子,人的生死就是“气”的聚散。
庄子将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化而普于万物,并将高远的“道”转化为心灵的境界。“心斋”境界的提出,也属于精神生命修养的最高境界。此外,在自然说方面,庄子更为深入地发挥了人的自由性与自在性。
但庄子在内涵上与老子有很大的不同--老子“无为”,庄子“游心”。“游心”不只是精神自由的表现,还是一种审美式的人生态度,更是艺术人格的体现。《老子》五千言,主要是向当时的君主提的建议书,是救世之书,包含治身与治国。庄子重视生命的内涵,要保持内在精神状态的自得自适,这与他所处的战国中期有很大的关系。
世人虽然往往以老、庄并称,然而进入到他们的世界里,立刻就感受到老子的机警和庄子的豁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02
庄子的人生哲理
《庄子》中共有多个寓言,这些寓言表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想象力。
一、鲲鹏展翅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这无疑是一则想象哲学中具有典范性的题材。庄子借变形的鲲鹏,拉开了一个无限性的思维空间。为什么庄子要描写巨鲲大鹏?形的巨大乃是用来衬托心灵的宽广。其中“化为鸟”的“化”字是重要的哲学概念。《老子》中只谈到自化,侧重于政治教化。庄子把“化”转到人要观察外在的变化,顺应变化,要参与变化,同时要安于所化。
鲲鹏展翅寓言意味着几个重要的意义:
一是人生是一个动态的历程。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精神三变”(人生经历三种形变和质变):首先有骆驼的精神,忍辱负重,奔向沙漠。之后转变为狮子精神,就是对于传统或者世俗不合理的价值观念进行挑战。但抗击旧价值的狮子精神不足以创新,所以精神还得转换为婴儿。婴儿精神代表着创造新价值的开端。而鲲鹏寓言,则意味着人生由鲲之深蓄厚养,待时而动,转化为鹏的待势而起,以施展其凌云之志,不自觉地散发出庄子“放”的精神。
二是展现了多维视角跟多重观点。开放的心灵才能开拓心的视野,孟子说“天无二日”,而庄子说“十日并出”,十个太阳可以一起照亮这个世界。庄子讲的“以明”,就是以开阔的心胸,如实地反映多彩世界千姿百态的美景。所以《逍遥游》其实不是形在逍遥,而是心灵的高举和精神的提升。
广告[直播]交易大师直播18小时专业讲盘授课,分享实战技巧,把握精准行情,^^免费注册直播间会员,领取高级策略!
二、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的本意是好的,却导致浑沌的死亡,庄子以此说明帝王“有为”的危害。即便是出于善意,如果不能推己及人,有时也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以己意度人并强加于人。什么是居住最好的标准,什么是味觉最好的标准,什么是最美的标准,常人大则以人类为本位,小则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人类的自我中心,一直在毁损这个地球的生命。
三、濠梁鱼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在庄子诸多寓言当中,我个人最欣赏、最喜欢这则寓言。庄子和惠子,一个是道家,一个是名家,不同的世界观导致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庄子看到小白鱼在水里出游从容,产生移情作用,把外物人情化,把宇宙人性化,说鱼是很自在的、很快乐的,这是庄子伸张感性同通的一个心态。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惠子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即主体如何认识客体,这是一个中西方哲学共有的重要哲学问题。最后庄子说:“请循其本。”这个“本”就是心、性、情。
这个寓言表达了两个重要的意涵。一是对话。不同学派、不同的思想观念,甚至不同意识形态要进行对话,在差异中求会通。二是主体如何认识客体。我们不仅要用理性的头脑分析问题,还要有感性的心情,以情性来接触理解外物,情理兼顾。
03
庄子思想的时代精神
庄子哲学精神最具独到之处有四点:第一,宽容胸怀;第二,个性尊重;第三,齐物精神:《齐物论》中“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即肯定各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及其独特的价值。“以隶相尊……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将卑贱的和尊贵的等同看待,万物都归于一体,而相互含蕴在大全的世界中。第四,异质对话。在中国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庄子的思想曾起过良好的作用。佛学思想进入中土,道家有接引之功,庄、禅的融合更在隋唐产生了辉煌的文化成果;北宋儒学明确排斥佛老,却暗中援引庄子,无论在理论的建构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上,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遇到了比佛、儒更具有强烈异质色彩的西方文化,中西对话的工作,需要儒释道共同来承担。而在承担之中,庄子思想最具关键性,因为他那开阔的心胸和审美的心境是当今世界最为欠缺的,他所具有的宇宙视野最能和全球化视域相对应,而他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和齐物思想则最具现代性的意义。
庄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常成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源泉;在哲学上,庄子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庄子对时代的灾难有痛切的体会,对知识分子的命运有敏锐的感受,正因如此,他的声音直到今天还能得到普世的肯定和日久恒新的共鸣。
◎本文原载于《人民时报》(作者陈鼓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