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魏东林二十年后,再读庄子

发布时间:2019/10/14 18:58:05   点击数:

高中时便读过《庄子》,尤其喜欢庄子笔下的这位“神仙姐姐”——“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

20多年前的高考,是何等地压抑人性。一进大学,我开始留长发,蓄着小黑胡子,爱穿新潮服饰,仿佛这样的不羁才足以将高中的压抑释放,仿佛这样的自在才足以离心中的“神仙姐姐”更近。我自诩为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专业是自己全然不喜欢的,学它仅是为了一张文凭,平日里爱读一些文学作品,《庄子》便是其一。

大学毕业,在母亲的训斥之下,我剪去了长发,刮干净小黑胡子,穿上正统的白衬衣,走上了国家分配的工作岗位。以后,便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成天板着一副儒家的面孔,上进、努力、竞争、责任、承担……,事业对一个男人来说是那么的神圣与庄严,心灵就这样被“儒化”着,我在“儒化”中成长,庄子淡出了我的精神与视野,偶尔想起他,那已经是久违的,不敢去触碰的内心深处的柔软。

再读《庄子》,已是不惑之年,仿佛在名利场上追逐了半生,重逢了初恋的情人,那份曾经有过的纯真与浪漫,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我常说,读先秦诸子有一点最大的感触就是,跨越两千多年,世界似乎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人本身来说,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人性没有变,人依旧在物质欲望中极度膨胀,人也在忧患着自己的未来,人无时不在呼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人依旧要面对生活与生存的智慧。

再读《庄子》,时空已经跨越20多年,心已是一颗成熟而不乏活力的心,少了一份青春的青涩与茫然,是再读《庄子》的时候了!

翻开《庄子》,扑面而来的便是: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这一句,不知道陶醉了多少中国人,心仿佛“怦”地一下被庄子拉升到九万里高空之上,刹那间走出了心灵的樊笼,“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逍遥游),那种辽阔与高远,那种俯视人间的自在,美妙无以言说。所有的功利、情欲,乃至于柴米油盐在此刻已一无用处,这便是庄子要说的逍遥吧!儒家说“极高明而道中庸”,认为中庸是最美最高的境界与精神魅力,对于我来说,不如说“极高明而道逍遥”,中庸依旧有着它的压力与约束,是我执意要甩脱的。我相信,当我们在休憩与自省时,庄子的逍遥境界才是所有现代人无法抗拒的!

《庄子》的文字有诗的美妙,他有无边无际的浪漫,他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他有对宇宙与生命高度的敏感,但他不是诗人,不是散文家,他是哲人。他的深邃在于他看到了万物的本性与天赋的能力各有不同,只要他们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天赋才能,便能感到同样的快乐,获得其同样的幸福指数,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面对大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的气魄,“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庄子?逍遥游)

知了与斑鸠讥笑扶摇直上的大鹏,或许今天的我们会嘲笑它们的无知,但庄子认为“此小大之辩也”——无知也是相对的。幸福的感觉有时靠无知来建立。正因为知了与斑鸠的无知,他们容易满足,所以他们幸福,只是现代人大都没有了这份傻福气。

今天我们的不幸福,莫不来自于“有知”啊!若大鹏有知,即使飞得再高也无法飞跃太空,面对无垠广大的宇宙,它只能哀叹自己的渺小,到那时,是大鹏幸福?还是知了与斑鸠幸福呢?

庄子的深邃更在于他看破生死,“死”是哲学与宗教都不可回避的话题,死亡是人类永远无法抗拒与超越的,一旦死亡临近,任何存在都毫无意义,但凡思考人生,就得解开生死的绳结。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欧,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药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

惠子(惠施,庄子唯一一位上流社会的好友)听说庄妻子世,心里难过。便向庄家赶去,以表达哀悼之情。当他到达庄家,眼前的情景却使他大为惊讶。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子忍不住了:“庄子!尊夫人跟你一齐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难过、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

庄子听了,感慨说:“惠兄,妻子去世,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面对死亡,这是何等地豁达与超越!终于有一天,庄子自己也要离开人世,看看他怎么说: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

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在丧葬这个话题上,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薄葬,庄子干脆主张不葬。前几日在东莞,长沙洗心禅寺的妙华法师在东莞学堂授课,我请教他关于佛教的“无常”,法师为我开示,最后说道:人生最大的无常莫过于死亡,你可以去读读《庄子》,他是悟透了生死的。一位我心目中的佛门高僧,在生死的这样一个人生大命题上向我推荐了庄子,也难怪啊,庄子的生死哲学无疑到了最高境界。

“鼓盆而歌”,是庄子认定死亡是自然规律的一种,天地终究是我们的归宿,然则这一个故事,则是在说“生不如死”了。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庄子?至乐)

在这里,庄子借骷髅之口道出了生命的苦与累,唯待死后才无拘无束,与自然融为一体,唯有死才是肉体与精神双重负担的解脱。在此,庄子虽看破生死,但绝不轻生,庄子是极爱惜生命的,在名利权势与生命面前,庄子对生命的选择总是明快而自信,以至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只是告诉我们,生死的牵挂是生命的羁绊,放下它吧,自在逍遥地活着。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è)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到那里表达心意,他们对庄子说:“我们的国君愿意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将要使你劳累了。”

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愿意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就这么超牛的一句话,惊醒多少梦中人!

因为生命可贵,于是庄子要谈养生,以至于道家养生至今都被现代人津津乐道,在《庄子》里,最令人惊诧而又最具美感的养生理念莫过于他的“庖丁解牛”。

令人惊诧的是,他居然以对牛的血腥屠杀来为我们讲解养生之道,这绝对是《黄帝内经》里看不到的,在这里,牛的躯体被喻为纷繁复杂的社会,被喻为生命的,居然是那把冰冷无情的屠刀。而养生就好比屠刀插于牛的身体,依照牛的自然筋骨而行就能对付各种繁杂的关系,从而获得生命的主动与自由。反而,就会劳心劳力,疲惫不堪……

最具美感的是,原本屠牛的血腥故事,被庄子演绎得颇有艺术水准,屠刀所到之处,筋骨与皮肉散落,我们仿佛听出了音乐的节奏,再美的舞蹈也不外乎这个境界。这哪里是宰牛?这是一次高水准的行为艺术表演。

在这个屠牛的故事里,我们读到是庄子对生命的爱惜。我相信但凡圣人,都是爱生命,爱这个世界的。庄子的爱显然没有儒家那么温情甚至热烈,也没有儒家的等差与推己及人,他对人的爱与







































白癜风患者同享健康礼
致力于白癜风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729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