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不做三种人快乐过一生
道讯法讯
1.中元节地官圣诞
龙虎山天师府中元普度、消灾赦罪斋醮法会
...《庄子·徐无鬼》中谈到三种人,这三种人暴露出的毛病,使自己不能在人间安享快乐。
这三种人是什么人呢?分别是沾沾自喜的人,得过且过的人,劳苦不堪的人。
不做沾沾自喜的人
何谓沾沾自喜的人?庄子说,就是只学到一位老师的言论,就内心狂喜,暗自得意,以为己经足够了,却不知道原本并无一物存在。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不是疲惫不堪吗?这里却说学会一位老师的言论不应沾沾自喜,这不是鼓励应该多求知识吗?庄子在《徐无鬼》说要努力求知,在《养生主》说不要因为求知搞得自己疲惫不堪,二者之间合理的界限在哪?
其实,问题的答案在这一句,“而未知未始有物也”,也就是“不知道原本并无一物存在”的意思。其深邃之意是说,满足于一家之言,或者数家之言,都不能达到道家所说“未始有物”的最高境界。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混然一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它是绝对的,没有任何物可以比拟,它“寂兮廖兮”,空虚寂寞啊,“独立而不改”,茕茕孑立而恒存。而人间任何的知识都是相对的言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用言论言说的道,就不是那个永恒的道了。用言论言说万物,离永恒的道更是相差万里。
在道家看来,幸福的根本在于悟道。道不可说,你从任何老师学的道都是关于道的言说,它是道本身吗?当然不是,所以,学到一位老师的言论就沾沾自喜,以为了不起,不是很好笑吗?求学问的关键在于“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因此,沾沾自喜的人,绝对没有领悟道,有足够的谦虚和低调,才勉强近似道。而真正道行高深的人,不喜不怒,不卑不亢,混合光芒,同乎尘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作为。
不做得过且过的人
何谓得过且过的人?庄子说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这样的人就像猪身上的虱子,它在猪的鬃毛稀疏之处,怡然自得,好像这是广阔的宫廷园林;它寄居在猪的两腿之间的胯下,猪乳旁,屁股大腿上,以为这是可以安居的仙境。但是有一天,屠夫把猪宰了,放在火上烤,虱子就与猪一起烧焦了。得过且过的人,就像猪身上的虱子,随着环境生存,也随着环境毁灭。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人生有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有小德小智,他可以造福一乡,德合一君,但这种境界不过是小麻雀的境界;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已经到了毁誉不加于心的地步了,但也仅是第二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有如列子,他能御风而行,境界虽然很高了,但仍需外物的配合。只有到达第四种境界的人,能够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域,而不需要任何的凭借。这种境界,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得过且过的人,以世俗看来,就是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过一天算一天。所以,应该振奋精神,绝不自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但如果这种奋斗,是冲着功名去了,财货去了,在庄子看来,这还是得过且过的人,因为他并没有摆脱外物的桎梏。
而把幸福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也会像猪虱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被一把火烧了。
真正的快乐,是不因环境而生存,也不随环境而毁灭。如何做到呢?一心向道,悟道,行道,才是摆脱得过且过之惰性的良药。
不做劳苦不堪的人
何谓劳苦不堪的人?庄子说羊肉不爱慕蚂蚁,而蚂蚁爱慕羊肉,因为羊肉有腥膻的味道。舜表现了有腥膻的作为,所以百姓喜欢他。舜为了给百姓恩惠,耳目衰退了,还不能退休回家,安享晚年,这不是劳苦不堪吗?
舜是儒家推崇的圣人,他在历山耕田,历山之人皆让畔;他在雷泽打渔,雷泽之人皆让居;他在河滨制作陶器,陶器没有制作不好的。百姓们都追随他,他居住的地方,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这么有作为,庄子却认为他劳苦不堪,并不值得效仿,因为道家有独特的价值观。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儿吐着沫互相湿润对方,不如在江湖之中,彼此忘却,各自快乐的在水中遨游。
庄子的意思,你何必费尽心力的去照顾百姓呢?百姓各自保持天赋本性,就可以安居乐业。老子说,最好的社会,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百姓没有比较之心,只要是自己的就很快乐。一旦有心照顾百姓,就会树立美与善的标准,美与善产生,丑与恶也随之而来,百姓互相比较,天下反而乱了。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人的事与你无关,你何必瞎操心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不要施于人啊。
因此,庄子说,对人不要特别亲近,也不要特别疏远,不要标榜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能够持守天赋,培养和气顺应天下,这才能称为真人。这样的真人,使蚂蚁放弃分辨的能力,使鱼在水中悠然自得,使羊没有腥膻的味道。
从上述来看,怎样才能摆脱沾沾自喜、得过且过、劳苦不堪呢?根本在于求道,悟道。有道的人深知道广大精微,不可把捉;深知外在的物质世界不足恃;深知人心不可扰动。因此,有所成就不为己功,所以不喜;有所拥有而不加以凭借,所以不自满;有所爱护而让人自为、自正、自富、自朴,所以无所亲近,无所排斥……
这样的心态,就可以在人间自在的遨游了。
嗣汉天师府道教祖庭福生無量天尊
①福利!免费赠送道教科仪斋醮影像资料、符箓符咒全集、古本道学秘籍!
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龙虎山道协办公室:-
⊙天师府管委会办公室:-
⊙天师府新媒体办公室:-
⊙修行交流,联系20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