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南怀瑾庄子諵譁4

发布时间:2018/12/17 18:26:48   点击数:

  大鹏与小鸟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就是个虫,什么虫呢?知了---蝉。庄子讲每一个东西,都提到物化,中药里头有一味药叫蝉蜕,这个知了夏天在树阴里叫得很好听,到了秋天变化脱壳而出,留下这个空壳壳,我们叫它蝉蜕,用来做药。喉咙哑了,蝉蜕可以退火,可以像知了一样出声。还有学鸠,是一种小鸟,小虫与小鸟都没有看到过大鹏鸟,只听人家说过这么一件事。小鸟与小虫听了大鹏鸟的事就笑,那个大鹏鸟真多事,何必飞那么远,到南极去呢?像我啊,“决起而飞”。

  注意庄子的文章,像大鹏鸟飞是“怒而飞”,飞得很高,小鸟是“决起而飞”,就是“咚”一声飞过去了,“咚”一声又跳过来了。我们形容一个家伙,“咚”过去了,这一声就是形容飞也飞不远,对不对?如果形容大鹏鸟,“咚”一下到南极去,就不对了。所以,形容词很有关系,怒而飞与“咚”而飞不一样。决起而飞,就是“咚”而飞,小鸟也很得意自己的“咚”而飞。“枪榆枋”是从这棵小树,飞到那个草上来,也很远嘛!从这个楼上飞到后面,一下子就飞过来了,也很痛快。“时则不至”,万一我飞不到,掉下来,“而控于地而已矣”。不过是掉在地上而已,也跌不死,这就是小鸟的飞。

  一只老母鸡,被我们赶急了的时候,也会咕咕咕!它也“咚”而飞,飞个两三步,就到前面去了。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很伟大。人生境界那么多的不同,所以,小鸟笑那个大鹏鸟,这个老兄多余嘛!“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飞个九万里到南极去干什么呢?

  庄子就讲这么一段,不说了,没有了,只告诉你,这个小鸟笑大鹏。大家注意啊!大家不要做小鸟,世界上有些了不起的人,当他没有出头的时候,有人对他东笑,西笑,就是小鸟的胸怀,历史上看到很多。唐朝末代,篡国窃位,开启残唐五代号称梁朝的皇帝朱温,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可怜得很,妈妈带他三兄弟给人家帮佣,他自己也要帮人家做事。那个老板天天骂他,你这个家伙,个子大大的,一天做工也懒得做,光吹牛。朱温被他骂气了说,你们这些田舍翁,乡巴佬,光晓得盖房子买财产,哪晓得我们大丈夫之志!那个老板就要打他。老板的妈妈看了说,不能打,这个家伙前途无量,要好好对他。那个老板就如同小鸟一样。这个老太太就问朱温,你这样不肯做,那样不肯干,你究竟想干什么?他说,你最好给我打猎的武器,我去山里头给你打猎!弄点好野味给你吃吃。老太太说,好吧!你要什么,统统帮忙你。所以朱温后来当了皇帝,把老太太同自己的妈妈一起接来,就是为了感谢她。而对那个老板,恨不得把他宰了,这个家伙,眼光那么小,看不起人。所以大家看人,眼光放大一点,不要变成这个小鸟。这一段,庄子不详说,我就拿历史故事说出来了。

  计划之旅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什么叫“适”?就是走路由这里到那里。早晨的天色,古文形容叫“莽”,晚上的天色叫“苍”。南北朝的时候,有一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在西北地方,晚上的境界。在台湾早晨那个境界是莽,是太阳刚刚要上山的时候,因为气候不同就是两种形容。他说,一个人准备早晨出门,傍晚回家,“三餐而反”,是吃了早餐才出门,中午在朋友那里吃一餐,晚上就准备回家来吃晚饭了。“腹犹果然”,他说那个肚子还饱饱的。假使准备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就要带一点干粮了。路远一点,说不定两二天回来了,如果走一千里的话,准备又不同了,要带三两个月的干粮。

  好像庄子很会旅行,告诉我们出门怎么准备,换句话说,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境界。前途远大的,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的人啊,只看现实,抓住今天就好了,没有明天。有些人眼光宽一点呢,只抓住明天,不晓得有后天。有些人呢!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要,他要有个永远的。因此又说:“之二虫又何知?”结论来了,这两个小东西又懂个什么!它的知识范围又如何!它也飞过,像那只老母鸡一样飞过三步啊!所以说“小知不及大知”。

  “知”是见地,一个知识的范围,包括学问、眼光、器度。一个人生没有眼光的,只看到现实,再看远一点也是有限的;一个有远见、有高见的人,才有千秋的大业,永远的伟大。所以“小知不及大知”,智慧大小都有范围。“小年不及大年”,寿命有长有短,有些人自己不能把握生命,活了几十年,充其量八九十年,一百年也就死掉了。不晓得把握生命,就不能把握时间,这是“小年不及大年”。

  前面讲到《逍遥游》的要点,第一部分先提出来物化。物化的作用,第一要点就是沉潜飞动。这就是中国古代生物、化学的科学观念,只属于古代的科学,不要拿现在的科学观念来比较。至于对与不对,另待求证。庄子的意思是讲变化的道理,并且以鲲鱼变成大鹏鸟作说明。

  第二个要点,是说一切生物,万有的生命,之所以变化,因为中间有一个东西而使之变化。庄子对这个东西提出来一个名称,就是息。息就是消息,是《易经》上的消息。后来的道家称之为“气”,万物皆是气化。庄子文章的表达方法,所说的道理,把人世间一切学问、知识都归之于佛学名词的比量,而不是现量的境界。

  所谓现量,就是呈现出来那个真实的东西。我们现在借用佛学名称,就了解了庄子所说的那个道理。他说人类的见解与知识,生活的经验,都是比量,不是真实。所以,同样一个气候,同样一个空间,同样一个时间,同样一个颜色,同样一个饮食,而每个人感受程度并不一样。这都是比较性的,都属于比量。比较的不是绝对的,不是真正的。庄子认为有轻重的比量、智慧的比量,大小的比量。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看事物都不相同,都是比较的。

  庄子的文章太美,看起来,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如果把全篇的逻辑搞清楚了,它是非常有条理的,他旁敲侧击,嬉笑怒骂,正面反面的来说;因为寿命时间长短的不同,人的智慧、境界、了解大小也就不同。

  “奚以知其然也?”“奚以”是古文的写法,从秦汉到清代,都用这个写法,就是现在的何以,白话文就是“那”,“怎么样”。“奚以知其然也”,就是那怎么晓得这个道理呢?下面举一个例子。

  生命的长短

  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朝菌不知晦朔”,他拿这个菌类的香菇作比喻,下大雨后,阴暗潮湿的地方,第二天一早,树根上长些白色的菇类,这是植物菌类的化生。这一类的东西,“不知晦朔”。晦是每一个月底,朔是每一个月初一。换句话说,这一类生物,寿命不到一个月,假使它是月初生的,它见不到月底,所以它不晓得人世间有一个月的时间。

  另外有一种虫叫惠蛄,像蝉一样变化。蝉是活在夏天的生物,秋天以后就死了。秋后天冷它就叫不出声了,古人叫它“寒蝉”,中国文学说“噤若寒蝉”,形容人被环境吓住了,一声不敢响,像冷天那个蝉一样。这些生物只活一季,不知一年中有春天与秋天,“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还有些更小的细菌,只有几分钟的寿命,或者几秒钟的寿命。我们觉得它们很可怜,因为我们活了七八十年,认为自己颇为伟大。其实那些几秒钟生命的也是活了一辈子,也很快活。这个感受的境界,各人不同,每个生命都不同。小的我们容易懂,但是大的就不大容易相信了。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活了一千年的这个冥灵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是一种乌龟,大乌龟。我们送给人家祝寿的不是乌龟的标记,就是白鹤的标记。这两种生物都活得很长。千年乌龟可以不死,因为它们可以食气,有时候吃些小生物和细菌而已。

  在墙角上压一个乌龟,它几十年,一百年不吃东西,也死不了。但是它要呼吸,把头伸出来,遇到小虫到它前面就吞,吞一个小飞虫就够了,等于我们到馆子吃一顿大餐。当它饿了,头伸出来吸一口气,又缩回去,再憋很久,所以可以活得很长。

  有些书上解释,冥灵是一种植物,这是不大恰当的。冥灵就是乌龟的一种,乌龟有很多种,这一种大龟像海里的玳瑁,在长江以南比较多,所以说“楚南有冥灵者”,它们可以活一千年,五百年算是春天,五百年算是秋天。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以我们的寿命来看,一千年很了不起了,但是事实还不止于此,上古有一种树,叫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它的生命一共是一万六千年。这个大椿,在道家看来并不稀奇,因为道家认为人可以炼精化气,养气的工夫修成功了,可以与天地同休,日月同寿;寿命可以达到与宇宙同样的久,跟太阳月亮同样的长。

  中国有些学者,对于大椿不敢相信,他们认为大椿是庄子假说的,不管庄子说的是假是真,反正生物的寿命是有几千年的,阿里山上的神木就是一个例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彭祖是中国有名的长寿人,都晓得他活了八百岁。彭祖是尧时候的人,他姓篯(音簪〉名铿,尧封他在彭城,所以也称彭祖,是南方楚国人。虽说活了八百岁,在上古讲起来,这个寿命与老子相比,并不算长。在道家的传记上,老子不晓得活了多少岁,因为每一个时代他都出现,每一个时代都变一个姓氏。我们现在所讲的老子,是周朝时的名字。他实际上的寿命,就无人知道了。

  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历史上有证明的,所以庄子提出来说,像彭祖的寿命最长了,“以久特闻”,是以最长久特别闻名的。“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以彭祖的年龄来讲,活了八百年,叫我们一般人来跟他相比,实在太渺小了,活了几十年已经被称老太爷老太太了,真是可怜又可悲。从前有个笑话,说寿筵上客人祝寿星老太爷寿比彭祖,老太爷说:“你小看我了,彭祖才八百岁,我要活一千岁。”客人说我找不出这种记载啊!老太爷说:“你读书太少,没听过吗?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啊!”

  庄子这一段,还在说大鹏鸟,不过中间插了许多其他的故事,用比喻说明因为人的知识范围有限,以致每人境界智慧的比量不同。寿命的长短,也是根据人知识的比量来的。古人赞叹庄子的文章汪洋浩荡,也就是博大的意思,像大海里的波涛,不知道有多多少少的波涛,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大海。庄子的文章,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其实自有逻辑和规律。对于物化,他再作一个反说明,引用古代历史的一个经验。

  北冥的天池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锻。

  “汤之问棘也是已”,商汤当时问一个高明、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他名叫棘。由这件事情可以证明,庄子所讲的北冥有鱼,忽然变成大鹏鸟向南极飞去是真的,不是假的。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大家戏称他为苏东皮,他的文章也是嬉笑怒骂,都是学的庄子,也是东一句西一句。这里庄子说的“穷发之北”是哪里呢?先说什么叫穷发,是地皮上的头发,也就是草。北方民族,在极北的地方,连草也没有的地方,就是所谓穷发,那是指俄罗斯到北极;所以称俄罗斯人为穷发之民。这一点要研究《山海经》及中国上古史就会了解。在这一段文章里,证明庄子所讲的北冥就是北极,在俄罗斯的北面,到极北的地方。所以穷发就是这个地名,古代也是民族的名称。穷发之北是最北方,“有冥海者”,那里有个冥海,就是庄子开头所提的北冥。

  “天池也。”庄子上面提到过,大鹏鸟向南飞,飞到了南冥,是天池,现在又转过来,为什么说北极也是天池呢?

  关于这一点,研究中国上古的科学、物理就会知道。到了北极再继续向前走,就是南极。南极跟北极是连着的,因为地球像个皮球一样,是圆的,走到了北极,再走就是南极,南极走到了,再走就是北极。但是,真到北极南极那个地方,你出不来了,因为地心有个吸力,把你吸进去了。据说地球内部还热闹得很,还有个世界,比我们还好,进去了以后永远长生不死,还不止活一万六千年,问题是很难进得去。

  据说在中国的甘肃,我们老祖宗黄帝的坟后,有个洞,从那里可以进到地底里面。另外西藏的高原里,四川及陕西华山上等处,都有几个洞,可以达到地心去。究竟如何?我们只好暂且不管这些神话。

  这一段故事,庄子为什么重复引用呢?他就是讲人的知识有限,所以小境界的不知道大境界,人的寿命、经验有限,所以没有机会看到大的境界。说了半天以后,然后说他有考古的经验,提出历史的证明。在我们上古文化,商汤当年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可见上古流传这个问题。他说北冥有一条鱼,它宽广,不晓得几千里,“未有知其修者”。修就是长,不知道这条鱼有多长。现在文学中形容一个人很修长,“脩”同“修”字是通用的。这条大鱼的名字叫鲲。

王豪鸣律师

赞赏

长按







































谁看好了白癜风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653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