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南怀瑾老师致知与格物

发布时间:2018/1/9 21:28:51   点击数:

南师怀瑾先生

来源《原本大学微言》

排版编辑:怀恩书社(huaienshushe)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感谢!

我们为了探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关键所在“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两句话的内义,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先说明“知性”的作用。并且特別提出“能知”与“所知”的界说。然后可以总结来说,《大学》开始第一节由“知止而后有定”,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都是从人出生成长以后,利用意识思维分别的“所知”起修,达到“明明德”的“内明”学养境地。虽然如此,但仍然属于个人的“自立”(自利)之学。如果要由已得“内明”之学而起用,进而“亲民”,做到“立人”(利世利人)的德业,必须要再进一步修养,彻底了解“能知”之性的大机大用才可。因此他又提出“致知格物”、“物格知至”关键性的指标。但对于这两句话的要点所在,便先要对“致知”、“格物”两个名词的定义有所了解。

从“知人”到“知物”之性

首先,所谓“致”字,便是到达的“到”字同义语。“知”,就是“知性”的“知”。凑合这两个字在一起,构成一个名词,它的含义,就是先要反察自己这个“能知”之性的本根,所以叫做“致知”,也可以说“知至”。这个道理,很明显的,就在原本《大学》首段的结论中,“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但朱子偏偏把这两句结论割裂开来,拿到后面,单独编成一章,叫做“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这岂不是千古以来自欺欺人的大诳话。

其次,我们再引证一些上古文字,来说明“格”的意思,例如“有神来格”、“有苗来格”,等等。并非如后世的我们,只知道这个格字,犹如隔开一样的格,或如方格子一样的格。所以说到知性的“知”,真能到达“能知”的本根,同样就可知道万事万物的性理。因为万事万物理性的本元,与“明德”的“能知”之性,是一体的两面。换言之,这便是曾子指出儒家孔门之学“心物一元论”的根本学说。所以后世儒家也知道,“民吾同胞”,人人都是同胞。“物吾与也”,万物都与我有密切相连的关系。因此说,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换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知尽人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如果我们了解了上面所讲“致知”、“格物”两个名词的意义,便可知道“致知格物”的指标,统统是为了“诚意、正心、修身”而点题。这也是《大学》之所以为成人之学的要点。因此他便有后文的结论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对于这个道理,如果要最简单明白的理解,请大家原谅我又要向他家借用。但是,我这样做,是被一般世俗学者们最讨厌、最反感的。因为他们的门派之见太深了,好在我够不上是个学者,一辈子也不想当学者,所以可以“随心所欲”而说。其实,这也是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那么,“致知格物”、“物格知至”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引用佛学的一句话便知道了,那便是佛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也就是禅宗大师们所说,“心物一如,浑然全体,本无内外之分”。如果一定要根据传统儒家学理以及上古儒道本不分家的学说来讲,那可有的是,而且不少,且待另外再讲吧!

《易经·系传》可旁通

现在,我们只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理念来理解“致知格物”的道理。那么,我们必须要搬出《易经》了!尤其以宋儒理学家程、朱之说来讲,他们认为曾子所著的《大学》,是为“大人之学”而作。什么是“大人”,他们可没有明确的交代。当然不能仅如朱熹所说,十五岁入大学,开始就是学的这些“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人之学”啊!

我们在研究《大学》之先,也从“大人之学”这个观念出发,曾经提出《易经·乾卦·文言》所讲“大人”的风规,并以说明曾子著《大学》的传承,是从《乾卦·文言》引申而来。那么,对于他的“致知格物”之说,我们再引用《易经·系传》来印证,那也是顺理成章,更为明显不过!以下特别列举《系传》有关“致知格物”的研究资料十二则,提供大家参考: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知几其神乎!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将以顺性命之理。

至于有关《易经·系传》的內涵,我已经有《易经系传别讲》,不在这里再用白话解释,我想,诸位一读就明白了!

但在所引用的《系传》十二则中,再加简化,有关“格物”的,如“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曲成万物而不遗”、“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开物成务”、“兴神物以前民用”、“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遂知来物”、“精气为物”,共有八处最为重要,其他的暂不引用。

穷理尽性,以济天下

有关于“致知”的,如,“知几其神乎!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以顺性命之理”,共有三处最为重要,其他的暂不引用。由于浓缩再浓缩,简化再简化,便可知道“致知格物”而到“诚意、正心、修身”的要点,是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以顺性命之理”的“格物”,以达到“修身”为明德外用最重要的根本。这才正是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要旨。因为明白了性命的真理,就可了解到我们这个人身,也正是外物。那个“能知”之性,“明德”之体的根元之“道”,才是“心物一元”的真谛。

至于“心物一元”的“道”,便不是“能知”、“所知”所能透彻,所以在《系传》上便有“阴阳不测之谓神”之说了!不过,“道”,也并非绝对的不可知。所以孔子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由此可知曾子作《大学》,特别提出“致知格物”、“物格知至”反复综合的叮咛,其推崇内圣(内明)外王(外用)的“明德”,着重在“修身”的用意,实在是秉受孔门心法“吾道一以贯之”的传承。

那么,我们对于《大学》所讲的“致知格物”的原则,已经有了确切的了解,那就是《易经·系传》所说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就是说,将知性的学养,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识万事万物的理性。学养到达这个境界,能尽知人的理性,能尽知物的理性,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可以担任以道济天下,而使天下平治了!

本期荐读

南怀瑾老师:不要随便讲度人,除非你内圣做到了,才能外王。

南怀瑾老师:这就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易经》的帝王学、领导学。

南怀瑾老师: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

南怀瑾老师:孩子读书要先从「四书」开始

李慈雄:《原本大学微言》中的内养外用功夫

小兵习禅记│林中治

南怀瑾老师:圆悟勤一生得力处,就是几场大病(禅师的悟缘,处处是话头)

库藏好书缘结十方

如欲饱餐南师法乳,不妨焚香跏趺,随文入观,坚凝正心,所得必然大大不同。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南怀瑾老师:圆悟勤一生得力处,就是几场大病(禅师的悟缘,处处是话头)

南怀瑾老师:修行入门基本戒行(真正的佛说)

南怀瑾老师:真做到四不依,才是如法修行的人,才真对得起佛菩萨,才是法供养。

南怀瑾老师:先读懂了这两本书,才知道什么叫修行

南怀瑾老师在峨眉山顶闭关时候的经验│初学静坐,如何达到静?

对话南小舜│儿时的话儿,影响一生

南懷瑾老師:生活習慣影響氣脈(非常重要)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传家宝

凡是要做学问做事业的人,总是先从自己的习气下手

南怀瑾老师:这么好的著作,却被忽视了一千多年。

登琨艳┃读南怀瑾老师《我说参同契》有感(如获至宝)

首愚法师┃老练纯熟通达实相

南怀瑾老师:白话出,楞严没,愿其不灭,故作此说

虚云老和尚:希望同参,无论老少,常读《楞严》

南怀瑾老师:这两种心你只要发起了一点,那个效果就来了!

南怀瑾老师与孩童及家长谈『读书、健身、立志、尊师』

南怀瑾老师:我经常大声呼吁,现在所有的父母全要重新受教育,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南怀瑾老师讲教育、读书、做人、修行(语重心长)

回顾中国古代十大名师

安静的看完此文,您将不会再轻易指责任何人

南怀瑾老师:大家用功,应深穷此理,从第八阿赖耶识下手

南怀瑾老师:人生最悲哀的事是什么?

南怀瑾老师:真正要读书的孩子,要先从『四书』开始。

叶曼:为什么“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越安稳,越接近智慧

对话南小舜│儿时的话儿,影响一生

首愚法师:这点正是我们修行人要特别注意的。

庄子:列子御风,轻飘飘的十分美妙

南怀瑾老师:人的气度与本钱(读了《庄子》舒服极了,有个解脱之感)

南怀瑾老师:纯正的般若观心法门,观自我心意识的生生灭灭

从巴黎圣母院到深圳拘留所,从一块肥皂到一尊佛

画行者日记

气血和与做人的关系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刘雨虹│不信因果的人

小兵习禅记│林中治

南怀瑾老师:要想提高文学境界,还是看空灵的东西,《楞严经》有如此的好处。

首愚法師│刻骨銘心三十三次關期迎來三十三觀音護十方

南怀瑾老师:这才是本身小天地的运行起点(如何把握活子时)

刘雨虹│佛、魔、精神病;反省反省再反省

南怀瑾老师:关于布施和持戒,有一点大家必须留意

首愚法师:这点正是我们修行人要特别注意的。

首愚法师:如此,可让你的修持立于不败之地

元音老人:坐得住心就定了!

劉雨虹:今年的九月底,太不平常了(發人深省)

刘雨虹:老师常常这样告诫我们......

刘雨虹:谁开悟了

劉雨虹:金石藥物『老師留給我們太多太多了』

刘雨虹:这次我深深体会了心身的相互关系

南师自讼耻为师四绝示诸子

虚云老和尚: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南怀瑾老师:人身难得快修吧!(注意啊!这个时代,好好自利)

南怀瑾老师丨“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习”。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们又见面啦!

欢迎您来到怀恩书社

读好书做好人

己立立人自立立他

读好书心明眼亮会读书学以致用怀恩书社淘宝店铺:









































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
点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46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