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9/30 11:54:59 点击数: 次
前言:庄周,战国时期安徽蒙城人,名子休,被后人称为庄子。庄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李耳的道家思想和学说,发挥独特的想象力,加入了很多寓言故事和精彩传说,并融入自己的感悟认知,集说成书《庄子》。是先秦时代庄子学派的奠基者。庄子安于自由自在,拒绝被聘为相:庄子的出生贫困家庭,生活十分困苦。他靠扎编草鞋谋生。但他从不以此为卑,认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以此身份曾向当地的贵族监理河道的官吏借米,但这个监理河道的官员并没有满足他的需求。还有一次,他曾以此身份,穿着补丁和草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到他问他为何如此落魄潦倒。庄子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这是穷的原因,不是落魄潦倒。我只是没有生在贵族的家庭。我只是如深陷荆棘丛中的猿猴,不能施展自己的身手而已。其实,庄子也曾做过漆园的管理小吏,但是任职一段时间,他就选择了离职。后来楚卫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华,就派去使者,带了很多金银财宝和礼物,想聘用他到身边为相国。但是庄周对来访使者说:“金银财宝和礼物都很贵重。国相更具有尊崇的地位。但这又能如何?这就如同用于祭祀的牛一样,主人好吃好喝的供养它,无非就是为了最后把它披红挂彩,送到宗庙的祭桌前杀掉,它还是改不掉祭品的角色。你赶紧走开吧,不要再侮辱我,我宁愿在清浅污浊的小河沟里,自由自在。也不愿被圈养管束,受主人的管束,满足主人的要求。我这一生不会做官的,这是我的志向”。从这段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庄周对于世事的态度和认知。不得不说庄周思想的超前认知和对世事的领悟绝对是异于常人的。所以他宁愿做孤独的自由的飞雁,也不做寄人篱下的牛。宁可生活中快乐不足,也不会接受死亡的悲忧。庄子逍遥物外,不循常情:根据传说,庄周讲究一切顺其自然,一切要甘于逍遥物外。所以,即使在他妻子死亡的时候,他也一点不悲伤。而是坐在他妻子的尸体旁,敲着瓦罐,唱着歌赋,情绪淡然。这种旷达之态实在是常人所能及。当然,关于这段关于庄子击瓦盆成韵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指出庄子不伤心的缘由。但无论哪种传说,都可见庄子对道学的领悟和修持之深已到一定高度。根据民间故事传说,庄子曾经向神仙桑公学习仙家道术。在老师尽数把仙家法术传给庄周之后,庄周就隐居在深山(抱渡山)中参悟。突然有一天,庄周御风而行,白日升天,就位列仙班了。到了唐代玄宗时期,他把庄子封为“南华真人”。同时“庄子”一书也被尊称为“南华真经”,到了宋朝时代,宋代徽宗又给了庄周追封了新的称号。庄子思想和学说:庄周不满那个时代的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残酷现实,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他就走上了否认一切的虚无主义道路。他在悲悯那个时代的同时,又对当时社会产生厌恶心里。他蔑视权贵利禄,以独有的淡泊人生态度,生活在那个时代。代表了没落阶级的精神状态。但他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也为后人的立世树立一定方向和标准。在庄子的一生中,只要他接触的书,都会用心品读,找出精华和不足。所以他又是个博览群书的大学问之人。他的著作《庄子》又称《南华真经》一书,一共有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此书被作为道家经典,文笔雄壮秀美,想象力极为丰富。通过各种寓言故事和传说辩证理论。《庄子》一书,继承了老子(李耳)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不可能战胜自然(道家的自然)。但是此书更加虚无和缥缈,也更加消沉(无为)。他暗喻抨击了权贵的野蛮和残暴,追求精神的自由。但总的来说,此书的理论和思想,是逃避现实的,是没落阶级意识反映。所以,在后世的一些底层(没落阶级),也常常在庄子的哲学中寻求精神支撑和寄托。这种不思进取、自欺欺人的精神远比顺其自然更直接。庄子思想和学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在他看来,生与死、天与地、对与错、悲与喜,福与祸等等,在产生时都是一样含义,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他抹去了所有对立事物的界限,主张相对而言。从庄子的著作中,就可看出他对现实社会很不满意,反对一切有助社会发展的文化和措施。甚至认为动物和人也没有什么区别,他认为人与动物都是有灵知生物。甚至希望回归到人与动物和谐群居共处的远古时代。庄周继承并发扬了老子和朱子的思想和学说。把一切归结到“天人合一”。又从老子的“道法自然”说起,认为“大道”无限,不可超越,难以捉摸。他认为学道的根本就是为了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异。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在着本质同一。他又从自己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出发,提出了他与蝴蝶之间究竟是谁梦到了谁的问题?他认为,事物与自身是分不清的,本身就是一体的;世界是不可探知的。万物之间没有实质的区别,所谓的生死只是表面的变化而已,其实在根本上是没有分别的。人没必要定义各种差异和区别,应该顺其自然,当把万物都能同等对待而不去追索,这就是大道之道。小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极具代表的人物,与老子李耳并称为“老庄”。他博览群书,文笔精美,其著作引人入胜,在阅读时候不忍放手,几乎让人忽略了他的哲学理论,所以又被称为文学家。他在著作中独到见解和深透的论述,别具特色,所以又被称为史上独一无二的哲学家。他提出的“内圣外王”的理论,对儒家的影响更为深远。可以说,庄子无论对对道家还是后世文学还是处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作为那个时代的庄子,也有其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待世,把一切归于自然,满不在乎的游世生活态度,都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处于那个时代的庄子虽然处事态度具有一定的诡辩主义,但对当时封建社会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往期回顾:万世师表孔子被世人推崇,不是简单的神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儒家亚圣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和“天命论”,有何意义“汉代孔子”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创造者,罢黜百家的儒学大师民间传说:诸葛亮的羽毛扇用什么做的?为什么四季不离身四十岁从政的包拯,惩治强权从不手软,他的勇气源自哪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pj/261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