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老庄非老庄庄子的本意,为儒学圣道正本

发布时间:2024/9/19 11:18:14   点击数: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www.pfzhiliao.com/

“老庄”并称,始于西汉《淮南鸿烈》。

其书有言:“揽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迹,察祸福厉害之反,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也”。

在此之前,老子为老子,庄子为庄子,两者并无直接关联;在此之后,后世习以为常,与淮南王刘安一样,认为“老庄”代表了道家学派。

而探究庄子思想内核,并非单纯“无为”一路,实则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有着道家之皮,深藏圣道之骨。

归根结底,战国时代人人厌儒,庄子不明其实,不过方便传法经世。后人读庄,当看出,其直指《易》的大道源头,重新洒扫了,圣道正法的千古门庭。

庄子的深心深意,理应大白以真实!

1、王安石:世人多未理解庄子

其曰:“罪庄好庄者,皆未尝求其意也。战国谲诈陷溺,质朴并散,谁知归己贱物者乎?庄子思矫其弊,过虑仁义礼乐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则以足乎心未得也。”

春秋与《诗经》岁月遥,战国距春秋,风驰电掣,又是一个五百年,当历史来到庄子的年代,与圣道日远,愈远。

即此之际,曾被圣贤们斥责的朱杨,即那个擅长逻辑辩论的流派,死灰复燃,揖让之道失,争说名相起,机巧之心无有暂歇。虚浮于外,不知返身修己。

随之带来这样一个现象,圣学被歪曲。将仁义挂嘴边,实则以利欲为务;不行圣道之实,却以之为具。圣道,本身无善恶,却引发诸多是非。

既然“仁义礼乐”等名相教化,战国时期功效崩塌,且带来了,诸多适得其反的“厌儒”情绪,不如暂时将名相一概收起,回归《易》中,重新梳理圣道的智慧源流。

“北冥有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即指“乾元化生”之动;“鹏之徙于南冥者”,即是坤地应物之机;“九万里,六月息”,更是点出了乾坤九、六之义。《逍遥游》游于何方?《易》的一真法界中。

这个一真法界,是非双泯,万物同齐,人我为一,同于大道全体。识得大道全体,才会明白仁义礼智的正用之途,不执于外在名相之辩,贵己以修己,返身以修心。

在儒家被世俗名相所困之时,庄子解放了儒家,彻底揭示出了孔学的内核:反己修身,追圣成道。子曰“空空如也”,庄子说“至人无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惧后世之遂实吾说而不见大体也,卒篇举六经以明之……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此。”

意思是说,庄子害怕后人误解,认为庄子之书,不过虚诞游逸、远离世间、养生为己,在其篇末提出这样一个主张:

百家之法,不过都是名相之说、各有所长,为时势所用。而真正的圣道,不在百家众技中,在易的一真法界中,在“率性之谓道”的心性中,在中道之内。

明心以见性,见性方可见道,见大道之体,以心运识,不为万物万法所拘,才可运用百家众技。此所谓,见泰山的全体之貌,才识真容,以一统多。

明圣人大道,核心不在法的本身,不在被概念所分割,引发诸多是非、真假的世界中,在《易》中,在概念未曾出,大道圆机的“一”中,唯本心可识。

2、庄子天纵横才,深心为匡世

当此战国乱世,“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站了出来,荀子站了出来,庄子也站了出来。

欲以“浩然之气”扫雾霾,孟子正道,正心,正行,正向说法;目的昭昭,为儒家正名,为儒道正法,为圣人正天下。正面“说教”,孟子不为时代所认可,其大爱之心,唯有自心可知。

荀子距孟子时代,又是一个五十年,战国纷争愈加频繁。所谓正说无人听,反其道而行之。荀子借助批评“性善说”,反手拨云霓,提出“性恶论”,奇语新意,以之惊世人!

荀卿顺应人心,承认战国之病,随而告之“我有药”,方子为礼治,曲线而行,逆势提升儒家治世价值。如果说荀子是儒门奇才,同时期的庄子,更为旷世大才。

性善、性恶,仍旧落于名相概念的窠臼中,终难以令战国世人明白,大道之本、大道之源为何物。

庄子内篇七章,澄清了战国一切外在纷争的无意义。世风难辨,回归大道之源《易》中,重新看待真理,提出中道而游的价值。

《养生主》,养乾元生生不息之主;《德充符》,以天下万物之性为心为德;《大宗师》,以“一”为师;《应帝王》,再次提出,《易》为开辟混沌之书,圣道源流,即在此!

庄子曰:“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至人无己”,内圣外王之道明,为儒学正本清流。

庄子著述,本意并非为了留名后世,供人议论。只是天纵其才,不得不发。后世好庄而论庄,将其作品视为遁世之法,庄子必以不遇而感伤。庄子的功绩,岂在遁世而已?#国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61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