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庄子内七篇精华只有一句40岁中年人及时
引子
北冥有鱼……虽然文字潇洒无比,却并非庄子真正精华所在。
很少人知道,庄子真正的精髓,就藏在内七篇的末尾之处。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
前文正好说到人生三种智慧,今天没那么多,只是很简单、很不显眼的一行字,却蕴含着三条高明的人生真谛。
回顾
生命无比珍贵。一个人要怎样过好一生?一直努力进去是否会累?而不努力是否会虚度一生?聪明的庄子,给过我们答案。
庄子认为,人应该这样,度过人生: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简而言之,就是三种智慧:
1.不图名利、不算计人、不强出头;2.不停学习提升自己,以觉醒那一份先天智慧;3.不自私、不自负,最终达到不自我。
庄子的精髓
为何庄子,会推崇这样看似枯燥、与世无争的人生?
庄子的理由,是这样的: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满足上述三点的人,才能认清自己、尊重生命,寻得人生的三大真谛:
1.“享尽清福”的人生“尽其所受乎天”,有一种“享尽清福”的意味;天地给你的生命,是一种享受,前提是生命再自自然然的状态、没有被名缰利锁困扰。
“而无见得,亦虚而已”,一辈子过完,你收获了什么?没有什么。见识了什么?都是幻象。无收获、无所见,这种态度才能让你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2.“心如明镜”的智慧“至人之用心若镜”,至人,就是高人,达到了生命一定层次、境界的人、圣人神人等等。用心若镜,是中国古代一种高明的修行法门。看镜子,心若明镜台,照见一切,然而又不留住任何痕迹。这其中有真意,因此用镜子能够比喻人生如梦幻泡影。
“不将不迎”,不执著、不欢迎,同样也不拒绝。“应而不藏”,镜子照见东西,东西来了就显现出来,“物来则应”,东西走了,镜子仍然空空如也,“过去不留”。人生就该如此,事情来了,不管是好事坏事,高兴事麻烦事,来了我们就去应对,该咋地咋地。事情走了,“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我们该怀念吗?该伤心吗?过去了就过去了,心里不留恋、也不留一点影子。
3.“胜过物质”的宗师“故能胜物而不伤”,入世的前提,或者说“应帝王”的前提,要成为道家“大宗师”,也就是能“胜物”,胜过物质、而不被物质胜过,也就是做个“不物质”的人,不被物理世界压垮、不被灯红酒绿诱惑、不因名缰利锁羁绊。
鲁提辖纵横一生,嬉笑怒骂、恩怨情仇、义薄云天、保家卫国,等到了,做了一首偈语,坐化而去。偈子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偈语是佛家僧人记录人生感悟、修行心得的一种诗歌。这首佛门偈语,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鲁智深一生的坎坷曲折,最终听着滚滚的钱塘潮音,犹如佛音一般涤荡人心;这是大自然的伟力和大道的声音啊。观音菩萨就是“音声得道”的典范,鲁达胸怀佛性,终于顿悟人生一切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质而已,只有我才是我;悟出“心即是佛,心即灵山”。现代人如果对此感悟一二,生活必然快意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