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如果老子庄子活到今天hellip

发布时间:2022/8/15 13:27:24   点击数:
白癜风专项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530/4632166.html

本论集取名为“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其实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偏重于客观的呈现,即文集的第一编,该编承蒙郭齐勇教授慷慨,允许我将《诸子学通论》一书中的第三章抽出来放入此处;第二,偏重于自我的解读,这一层意思即文集的第二、三两编及附录部分文字。至于解读得是否恰当,有待学界同仁、道友的评价。

——吴根友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节选)

对于道家,我们往往不是给予太多的赞誉,就是给予过多的神秘化、虚玄化的理解。在唐代韩愈之后,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之后,老庄思想常与佛教并列,被视为异端加以排斥。在“国学热”的今天,如何比较真切地理解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庄思想的基本内容,然后对其作出适当的引申性解释,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发展道家思想,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的合理态度。

有鉴于此,笔者想在本节中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观念、核心命题做一简明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再来讨论道家思想对于现代人的启迪意义。

遵道贵德——道家之道与道家之德

道与德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遵道贵德”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1、何谓“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得最为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

《老子》其他论“道”的几章,无非是说“道”只是一抽象的观念,不能从感性的、感觉的角度去理解它,去把握它。如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而最容易将人的思想引人迷魂阵的,莫过于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庄子·大宗师》篇对“道”也作了非常清晰的规定: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

(庄子)

以上所引文献表明,老、庄所讲的“道”无非是万事万物现象背后的根据,是万事万物之所以成为他们自身的根据与原因。天之为天,地之为地,人之为人,动物之为动物,红色之所以是红色,一个诸侯国之所以兴盛,而另一个诸侯国之所灭亡,都是有其根据与原因的。这些根据与原因,在道家的创始人看来,就是一物之所以成为他们自身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道家所说的“道”。

人若能领会这种“道理”,就是“得道”。“得道”之人,就是有德之人。由此,而引出道家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德。

2、什么叫“德”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第四十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而最为全面阐述德与道的关系,以及德在成物过程的作用与意义,莫过于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定)之、毒(安)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庄子》一书对“德”的论述很多,哲学定义的讲法有如下三条:

(1)《天地》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

(2)《天地》篇:“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为德。”

(3)《天地》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或作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天顺。”

《在宥》篇有一段关于物、民、事、法、义、仁、礼、德、道、天十个范畴的哲学规定:“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

要而言之,道家所说的道与德,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的“道德”,而是一种抽象的哲学道理。他们要求下至普通人,上至君王,都要以合乎万事万物的内在法则、秩序的方法去处理我们所面对的现象事务。让自己成为一个得道之人与得道之君,从而共同营造一个有道的“至德之世”。

道家思想对现代人的启迪意义

与儒家、墨家、佛教、基督教等其他思想流派相比较,道家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关的主要内容而言,笔者的体会大体上有如下四点。

第一,尊重大自然、人类社会内在的、自发的秩序,要求人们努力追寻、发现这一秩序,通过“凝道而成德”、“化理论为方法”的过程,使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达到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这便是道家核心思想:遵道贵德。就这一点讲,道家哲学一点也不虚玄、神秘,而是极富理性色彩。

第二,重视事物无形与有形的两种状态的不同作用,重视发现天下万事万物作为一物的内在价值,跳出人类文明对有用与无用的固有成见,从而不断拓展人的价值视野,达到对所有既成之见的批判。仅这一点看,道家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不断地、无情地批判现实”的批判性(不是现代汉语政治意义上的批判)。在道家看来,每个人的自由、自在、自足的生活本身是无法折算成社会功利来加以计算的。每个人自由、自在、自足的生活本身才是最高的功用,是不能被任何功利的计算所折价,以至于出卖。这便是道家的“有无之辩”和“有用与无用之辩”两个命题所揭示出的真理与价值的洞见。

第三,重视自然生命与生命的自然展开过程的意义,反对各种形式的戕害生命的行为。不仅重视人的个体肉体生命,而且重视人的生命应当具有的内在与外在的自由感,这一点在庄子的思想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乘物以游心”的思想在今天技术统治与物欲膨胀的时代,尤其具有启发意义。这也是道家生命哲学所揭示出的人生真谛。

第四,作为中国隐士派的哲学家群体,道家思想总是具有一种让人逸出常规,别觅洞天的清新感觉。他们对世俗固有价值与习以为常的成见总是持有一种批判与超越的态度,从而能让人保持一种更为开阔、开放的心灵与精神。其哲学中蕴涵的诗意精神对于中国历代艺术都有深刻的影响,而且,道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失意的知识分子群体能提供一种精神的安魂曲,并且对于那些得意的知识群体也具有一种精神上的提升与警醒作用———只要他们领悟了道家的著作。

当然,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远非笔者在此所讲的四个方面。而且,按照我们习以为常的辩证思维,也会知道他们有着自己不可逾越的时代局限性。问题是,我们应当运用自己的理性与情感,从道家的思想宝库中寻找那些有利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并促使人向上,过一种合理,自在生活的思想内容,而不是要通过批判古人来显示我们的聪明与伟大。这也是在“国学热”的今天,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所采取的合理的态度。

图书信息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

作者吴根友

定价99元

ISBN8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道家学派,实始于老聃,其最为核心的概念曰“道”。本书认为,作为一种看问题方法的“道”,“依道而看”的道家哲学方法论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生活而言,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它能向每个普通人揭示出属于它自己的“能在”,从而让人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道家之“道”并不是死的法则,而是动态、无限、生机活泼等一切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代名词;“道”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敞开自身,让他人或物性以最适宜的方式向自己敞开,从而形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地最适宜的良性关系。

作者简介:

吴根友,男,年2月生,安徽枞阳人。年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年获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年10月晋升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本期编辑王加振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42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