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尊师重道

发布时间:2022/4/28 12:11:22   点击数:

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其意思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孔子堪称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被后世所推崇,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得意门生七十二人。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接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只要拿出“束脩(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任何人都可以跟随孔子学习。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与此同时,孔子并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相反,他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他是通过一步步追问,明白别人问的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再告诉他。

孔子认为,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实就在问问题的人心中,只是还没有清晰地呈现出来,孔子是在帮他做分析,使答案呈现出来。这就启示我们,教育不是老师把一个现成的答案塞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找出答案。一视同仁,发掘出学生自己内在的宝藏。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触及学生的灵魂来唤醒学生的良知良能,进而激发出学生巨大的潜能,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孔子十分强调学以致用、学思结合。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想,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犹豫不决。他还要求学生,对于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孔子一生,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楷模。

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唤醒,那就一定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唤醒方式。正所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学校不是工厂,不是生产批量、标准化商品的地方;学校是花园,要根据各种花草的特性施肥浇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专注于每一名学生的“特殊性”,值得当今每一名老师学习、实践。

上图_北京孔庙里的万世师表

孔子从不是别人口中的空谈家。明知道礼乐早已崩坏,明知道他追求的正义与仁爱,有生之年都可能看不到施行,可他还是一直在走走停停,寻找一丝的可能。正是孔子这种为了理想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坚韧信念,炼成了众人敬仰的万世师表,即使岁月流转,他的思想依然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永世流传。

尊师重道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从西周时期姜尚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到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国将兴,心贵师而拜重傅”;从东晋葛洪提出“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到唐代韩愈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近代康有为提出“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到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中国的教师节。“尊师重教”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基因,在年的璀璨历史文明中闪耀着不灭的真理光芒。“孔子拜师”“程门立雪”“子贡尊师”“张良敬履”等无数个生动的历史典故,更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程门立雪

北宋时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

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争执,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赶到程颐家时下起雪来了。适逢程颐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过了良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

“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子贡尊师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名的弟子有七十二个,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刚好被子贡听到了。他非常气愤,丝毫不留情面,当即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如果说每个人的才能就是一所房子,那么老师的房子围墙就有十多丈那么高,一般人没法翻过围墙看得到里边的摆设;而子贡我的房子呢,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接着,他又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可是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呀!大夫听了这一席话,十分惭愧。 

孔子去世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整整守墓六年。竭力维护老师的尊严和名声,守护老师的遗冢,是子贡尊重老师的方法。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

——《礼记·学记》

什么是师?唐朝韩愈在《师说》中讲得很明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将自然大道尊为“宗师”,他在《庄子·大宗师》篇里说:“吾师乎!吾师乎!”

“宗师”就是同祖同宗,同根同脉,都是源于道根德本。

这里的“师”不同于现在一般意义的老师,而是承担着传播大道、解答生命的真相、告诉人类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终极使命。

圣人老子教导说:“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所以,对于那些能觉醒道德的人,愿意修德用德性能量充实心身的人,老子所言既是老师,也不同于只教书本知识的老师。

这样的师者,应当是大道的引路人,以教人修身明德为要务,以讲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为主旨。

尊师重道,尊的是师所传之道,敬的是为师者深蕴的德。

古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是师道。

愿尊师重道之花开遍神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34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