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道德经老子思想庄子思想和王阳明思想
《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庄子思想和王阳明思想,三者理念不一样。《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庄子》一书中的庄子思想,以及王阳明的思想,要说完全没有类似的点,显得太绝对,但是三者的观念,不能说是相同的。
《道德经》更多在阐明自然之理,围绕着“道”展开的;《庄子》一书呢,虽然书中议论的层面比较高,但是与《道德经》相比,《庄子》给人的感觉还是离人更“近一些”,如果非要概括《庄子》讲了啥,《庄子》的主要内容,大概就是“无用之用”了。而王阳明,他显然是入世的,只不过王阳明从动机断善恶,认为人先天就有“良知”、“良能”,其在社会伦理的观点过于主观,而且唯心,而人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给人一种“玄妙莫测”的感觉,可能基于此,大家才会将王阳明思想与道家思想联系上吧。
但是,我们可以给三者思想排序,从《道德经》思想,到庄子思想,再到王阳明思想,三种思想呈现递进关系,其积极入世意味是逐渐增加的。
1、《道德经》里的老子思想:更多在讲自然之理,围绕着“道”展开
《道德经》一书短短几千字,里面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老子给出来的东西,大抵都是高度凝练的类似“原理”一般的存在。而老子所谈论的,基本上也就是“自然”了。虽然不能说《道德经》一书就是全面讲述“自然之理”的,但是这本书中确实有大部分内容向我们展现了精妙绝伦的“自然之理”。
这里的“自然”,个人认为也攘括了“人类社会发展”,出于私心强作妄为不属“自然”,但“私心”必然会指向“对应的灾难”,这因果间的必然,其实也能看成是自然之理的体现。说得更大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是按照庞大的自然之理前进的。按照《道德经》之老子的世界观,谁也逃不出这个无处不在的“自然之理”。所以,道德经里面揭示的“理”可以用在方方面面,可以当作“治国”的原则,也可以当作“修身”的智慧,还能看成是对自然观察的结果。
所以,《道德经》所针对的对象,不能说仅限于人世,它有更庞大的世界观,说宇宙都不为过。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保守认为《道德经》更多是在阐释自然之理,是围绕着“道”展开议论的。
2、《庄子》里的无用之用
而《庄子》里面表现出来的思想,其继承了“老子”对“道”之无为特色的阐述,整本书里面有许多内容运用各种巧妙的寓言来强调“无用之用”的大智慧。要说《道德经》这本书更加贴近于没有人为的“自然”,那么《庄子》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急是带着老子“无为”的特色而“生长”于“烟火人间”,更加贴近于人世一些。
庄子巧妙运用各种寓言,直接揭露了人世间“强作妄为”造成的苦果,庄子虽然在讲道家的“道”,道家的“无为”,但是其许多议论大多都是建立在人事上的。诚然,庄子文章中透露出其对“逍遥人生”的追求,但是,我们也能感觉到庄子大抵在用出世的态度议论人世。庄子将老子思想中的“道”变得更“亲民”了一些,旨在展现道的“无用之用”。这里的无用简单解释一下,大家大抵可以理解为“不强求”。
3、王阳明:从动机断善恶,人先天就拥有良知良能
王阳明的知,并非“念头”,“念头”在王阳明那里才是“行”。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里面,人先天就拥有美好的道德品性,先天就有“良知”、“良能”。人拥有先天的“知”,而指导行为的念头亦是善的,这个时候,先天的美好道德品质与指导人善之行为的念头“合一”,这才做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很显然,王阳明此举是以人的动机断善恶,对人之道德品性要求更加严苛,实则也是对“伪君子”的否认和打击。因此,从王阳明之动机断善恶,认为人先天就拥有良知良能,不难看出,王阳明思想属积极入世的,只是这先天的“良知良能”之存在显得过于主观和唯心。
4、从《道德经》里的老子思想,到庄子思想,再到王阳明思想,三种思想不一样,也各具特色,但与人世的关系越来越近
从《道德经》之“不可名之道”,再到《庄子》之“无为”的处事世智慧,再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我们不难看出,三者思想虽有相似点,但是绝对不能说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三种思想各具特色,各不相同,但是从《道德经》之老子思想,再到庄子思想,再到王阳明思想,三者思想与人世的关系属越来越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